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細雨蒙蒙,重回大營心潮澎湃;滄桑巨變,物非人非兩茫茫

2024-01-16軍事

——脫下軍裝三十七年後,重回第二故鄉(5)

在1976年3月6日那個夜晚,我踏入了粵北炮兵第一師的軍營,猶如一滴水匯入海洋,從此開始了長達11年的軍教生涯。1986年12月24日晚上,帶著依依不舍和眷戀,離開了那個讓我成長、磨練的地方。因為身體原因,37年了再也沒有回軍營。所以心裏有一個願望,希望有生之年能夠回第二故鄉看看,今年終於滿足了願望,了卻一樁心願。

如果網友看過我前幾集,會有一個疑問,我一會兒說去深圳老部隊參觀學習,一會兒又說重回粵北大營,難道老部隊不在大營裏嗎?是的,老部隊移防了,不在原來的大營裏駐防了,所以我先去老部隊,後去當年我當兵時的大營。

這就需要把我服役過的炮一師駐地做一下簡單介紹,炮兵第一師前身誕生於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戰場,1949年1月11日炮一師成立。在解放戰爭中,走黑水、踏白山,先後攻占長春、保衛四平、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太原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海南島等作戰,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勛。

抗美援朝戰爭中,參加第1至5次戰役、上甘嶺戰役以及西海岸地區防禦作戰,歷時6年多,與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直到抗美援朝勝利,炮一師並沒有固定駐地軍營。

1956年4月,根據上級指示,在北韓成川駐防的炮一師26團、27團開始全面營建施工,到年底,炮一師終於第一次有屬於自己堅實、適用、美觀的軍營。經誌願軍後勤部驗收,品質優良,受到表彰。

炮一師此時下轄25團、26團、27團、33團、209團。

1957年2月,中央軍委命令炮一師與炮五師換防,炮一師209團裝備的「喀秋莎」火箭炮隨團帶回國內,25團、26團、27團裝備的車輛、蘇式122榴彈炮等重武器全部留在北韓,同時留下100名司機看守裝備並劃歸炮五師,33團同時回國劃歸炮10師,其他人員攜帶輕武器回國,炮五師輕裝入朝接收炮一師重武器、裝備和防務。

炮一師回國後接收炮五師的車輛、重武器,25團、26團接收國產122榴彈炮,27團接收152榴彈炮。炮一師由誌願軍炮兵指揮所轉隸廣州軍區炮兵司令部領導,原負責看守武器、裝備、營房的炮五師44團,劃歸炮一師建制,44團駐地廣州太和鎮,師部、25團、26團、209團駐地粵北原炮五師大營,27團駐地花縣坪山。

炮兵44團1968年9月調離炮一師,劃歸陸軍第43軍,為43軍軍炮團。1976年1月,炮兵52團劃歸炮一師管轄,1986年10月調離炮一師,劃歸陸軍第41集團軍炮兵旅。1992年陸軍第42集團軍炮兵旅縮編為新炮兵52團,劃歸炮一師建制。在炮一師駐防廣東粵北期間,師部、25團、26團一直在大營駐防,其他團先後變換駐地。2013年炮一師撤銷番號、2017年換防外地,有其他部隊進駐粵北大營。炮一師在粵北大營駐防整整一個甲子。

8月21日至8月25日我在老部隊參觀學習,25號早上離開老部隊時,早餐由部隊長陪同,我的座位挨著二號首長,我向首長提出個請求,想去粵北大營看一下,請首長給提供幫助,高大英俊的二號首長非常痛快答應,當即指示有關人員負責聯系。

部隊同誌辦事雷厲風行,25日上午11點多,新駐守粵北大營部隊的部門首長加我微信,跟我聯系,問我計劃什麽時候去大營看看,我告訴他計劃28號到大營。27號晚上,粵北大營的部隊同誌發資訊,要我把計劃進大營的人員身份資訊,車牌號碼發給他們備案。

我把有關證明發過去之後,一會兒部隊同誌告訴周一上午有其他活動,請我下午三點鐘到大營門口,他已經安排人員接待,並把負責接待我的人員電話告知,同時告訴原大營門封閉,並把新大營門位置發給我,他想的真周到。

28號下午,戰友韋忠穆開車,我急不可待兩點鐘就到了大營門口,就是想看看我曾經灑下汗水和奉獻青春的第二故鄉。在大營外的停車場停好車,這時天淅淅瀝瀝下著小雨。大營的新大門位置我熟悉,新大門位置在原師後勤部往東不遠,再往南跨過原來韶鋼排汙河(梅花河)就是大營門口。過去我們經常在這些地方訓練,可是現在沒有任何當年的痕跡了,到處是高樓大廈,過去的稻田和村莊看不到了,過去空曠的原野,現在都成了鋼筋水泥叢林,這三、四十年,我們國家的建設真是翻天覆地、突飛猛進變化的。

剛到三點鐘,在大門口看到一位高個子軍人,是來接我們的幹事,他經過確認後,熱情帶我們的車進軍營,然後在招待所停下車,換乘部隊的觀光車,有專門司機駕駛。

進入部隊大營,我無比激動、心潮澎湃,在觀光車上,到處尋找當年的記憶。現在營區綠化非常好,沒有過去的菜地了,全是草地和樹木,天上細雨蒙蒙,地面綠色蒼蒼,影響視線,看不到任何熟悉的景物了。

部隊的同誌把車開到原來25團後山快出營區的地方,看到了部隊新式武器裝備,感到我們國防現在強大無比,我向部隊同誌提出去老大營門口,因為我是原26團指揮連的,距離原大營門口非常近。

觀光車一邊開著,部隊同誌告訴我,武器裝備不可以錄像,其他方面沒有限制。我一邊錄像,一邊看著這曾經灑下汗水的軍營,可是沒有一處地方熟悉了,車輛開到大概原來師部電影院位置,再向西開,這條路是26團至師後勤部之間另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以這條路為界,北面是家屬區,南面是營區。

整個營區全是綠色,營房由原來的大平房改建成了樓房。我剛當兵的時候,營區的綠化樹主要是案樹,高大挺拔,看樣子應該種下二、三十年了,我想這應該是炮五師的老前輩們種下的,大概在1977年或者是78年,營區的案樹全部砍掉了,換種上了樟樹,據說是因為案樹汙染空氣,有毒。現在營區全部是榕樹了,應該是統一規劃砍掉樟樹種榕樹了。

車輛開到原來大概26團三營炊事班的位置,向南拐,開到了老大營門口。大營門外就是交通要道韶廣公路,看到這熟悉的位置,思緒萬千。我從這裏進入軍營,又兩次從這裏奔赴戰場,多次節假日外出、探親歸隊,都從這裏經過,直到結束現役還鄉。還是那個地方,還是原來的地理座標,但是大門現在氣派多了。

1984年戰後師首長在大營門迎接我團凱旋

現在的老大營門

到了老大營門口我急不可待去團指揮連的原住房,可是到了大概位置,沒看到房子,只有一片花叢。原來團指揮連有兩棟營房,現在沒有任何痕跡了。從團部大樓正門往南幾十米就是團大操場,團指揮連的兩棟房子在團部通往操場的道路兩旁,東邊房子住的是無線排、有線排、測地排、隊部,電台,西邊房子住的是偵察排、司機班、炊事班、俱樂部、副連長、副指導員。我在西面的大房子住了八年,當了兩年偵察排長,六年副連長。先後經歷六任連長,四任指導員。

大概80年我和偵察排戰友勞動後在團大樓門外看西側宣傳欄左起:董先鋒、廖偉華、安文建、馮才基(馬俊攝影)

這是1985年國慶日在團大樓前留影

這是現在的團大樓

團部大樓還在,照片後面左側的應該是原來的桂花樹。我本想上大樓去看看,但是正門台階下位置停了一輛軍用大卡車,有部份軍人在台階上面聽講課,我也沒法上去看看。原團指揮連東邊的營房位置,有兩棵直徑五、六十公分高大挺拔的樟樹,這位置應該是在原連隊門前的曬衣場或者是軍教室。當年我任副連長時,大概在82年春,帶領戰士們在營房前後種了一批樟樹苗,每棵樟樹的種植位置,我逐一跟班長們劃定,41年過去了,這兩棵幸存的樟樹,應該是團指揮連僅存的痕跡。陰雨蒙蒙,在我奉獻青春八年的連隊位置,只有兩棵樟樹,迎接曾把它們植入大地的主人。我心裏無比惆悵,淚眼朦朧,恍如隔世。

本來應該到樟樹下照相留念,可是下著雨草地濕滑,樟樹在草地深處,也沒法進去,只能留下遺憾了。

1985年老兵退伍時,在團指揮連西邊大房子前留影,前排左六為筆者,右邊的窗戶就是筆者和副指導員的宿舍

我再到公路上看看大操場,原來我曾經在大操場照過相,那是1976年下半年,我在全師測距機手競賽中獲得名次,團偵察股給我照的,背景是馬鞍山,可惜現在只看到馬鞍山的一點點頂部,山下部全部被大操場南面的高樓大廈擋住了,我查了一下衛星地圖,是豐順大廈樓房群擋住的,我希望在原來的位置再照一張辦不到了。

這是1976年在團大操場留影

這是師後勤部路南的大操場,原來是水泥廠。高煙囪是水泥廠的煙囪,沒想到這煙囪還在堅守。1968年出版的1:5萬軍用地形圖上就標註有這根煙囪,具體什麽時候修建的煙囪我沒有查到,但是我當兵時的1976年,水泥廠已經停工了,76年營區修建水泥路就是用這個廠生產的水泥,我曾參加扛水泥,所以記得清楚。

我們坐觀光車從順著大營東西走向的大路往東行,原大營唯一一條東西走向的寬大公路,在師後勤部以東往北拐,再往東拐到師部和25團,現在原來的拐彎處往東一直的延伸了,延伸連線到原來從25團通往十六冶的道路上。這時,我突然看到遠處馬鞍山全景了,急忙叫部隊同誌停車,以馬鞍山為背景留影。

韋忠穆(左二)夫婦和筆者夫婦在大營留影

從進大營到出大營,大概40多分鐘,終於了卻了我幾十年的一樁心願。真是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營區變化太大了,基本上看不到過去的舊痕跡了。有句成語叫「物是人非」形容風景依舊,人事變遷。可是這十裏軍營只有地理座標依然不變,其他地面上的建築、樹木、標誌都無處找尋了,所以我標題用「物非人非」。我曾疑惑的問陪同我參觀的部隊同誌:「為什麽看不到炮一師留下的痕跡了。」陪同的同誌告訴我:「我們部隊曾經組織了一次大行動,專門清理炮一師留下的痕跡。」

聽後我心裏苦澀悲傷,但也非常理解。我們買二手住房,裝修的時候還會刻意把前房主留下的痕跡清除掉,何況是部隊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