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萬歷年間第一次抗倭援朝,李如松入朝,中日兩國軍隊兵力對比如何

2024-06-22軍事

【明朝果然很有料】-系列連載

【第二次忽悠】

一轉眼,五十天就快到了,石星算算日子差不多了,十月初七派沈惟敬再赴北韓,任務不變,繼續忽悠。

十一月七日,沈惟敬抵達義州,二十六日,抵達平壤。小西行長已經等急了,這次沈惟敬倒是有備而來,隨身背著個黃皮包袱。見到小西,他表情莊重地開啟包袱,裏面赫然露出一封正式公文,封皮上蓋著大明兵部大印和石星的私人印章。

小西行長一看肅然起敬,叫來手下中國通一轉譯,大意如下:

我們已經知道日本的苦衷了。原來你們起兵,只是為了通貢天朝而已,都怪北韓背信棄義,才導致兩國交兵。現在既然都是誤會,你們趕緊把地盤和兩位王子還給北韓,另外尋一條路來進貢就是了。

讀完文書,小西和幕僚們研究了半天,也沒弄明白這些漢字到底表達的是什麽意思。字裏行間充滿了對日本的肯定,對北韓的譴責。不過對於小西行長提出的兩條要求,文書裏一個字也沒正面答復,反而還叫日本先把北韓王子和地盤還給北韓。

編輯搜圖

小西便問了,是不是說,我們把王子和地盤還了,大明就答應我們的要求?

沈惟敬不置可否,說你還是不懂中國的規矩。大明是禮儀之邦,講究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你們難道沒學過嗎?

【論語】是古代日本上層必修書目,小西個生意人書讀得不多,沈惟敬幾句話說得他面有愧色,不得不承認錯誤:還請沈大人賜教。

沈惟敬很耐心地解釋道:「皇上的意思,還是先看你們的誠意。誠意到了,我們天朝上國當然不會和你們斤斤計較這些巴掌大的地方。你看你們來進貢的時候,是不是每次都能帶回價值貢品十倍、數十倍的賞賜,大明什麽時候欺負過外國人?」

沈惟敬接著斬釘截鐵地說:「只要你們拿出誠意,朝廷絕不欺你!」

小西行長一想,以往進貢好像還真是這麽回事,塔克辛以為真,同時又為難地表示,自己很想答應這些要求,但是北韓王子在第二軍團的加藤清正手裏,北韓國土被八個軍團占據。他必須回稟坐鎮名護屋的關白秀吉大人,由他下令才可執行。現在他所能做的,最多只是歸還平壤城,劃大同江而治。

沈惟敬沒想到日本人這麽實心眼,他一看目的達到,便故作大度地表示可以接受提議,其他條件等稟明關白再說。為了安撫小西,沈惟敬還說自己這次回去,會先說服朝廷冊封秀吉及小西,以示誠意。

一來一回又得花不少時間,這次雙方約定,一月七日,朝廷會派特使前往平壤以北的肅寧館進行交結儀式,並主持冊封事宜。

四十多天,夠大軍集結,來揍你們這幫龜孫了。

臨走前,沈惟敬還故作神秘地透露給小西一個內部訊息:特使人選皇上已經確定好了,這個人叫李如松。此事還沒正式宣布,你暫時不要泄露出去。

沈惟敬倒也不全是哄騙小西行長,萬歷確實選定了李如松,不過不是來談判的,是來打架的。

編輯搜圖

【李如松入朝】

萬歷二十年九月底,李如松攻克寧夏城,平定哱拜叛亂,還未來得及善後。萬歷降旨,任命兵部侍郎宋應昌為經略,剛剛結束寧夏戰鬥的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統薊、遼、冀、川、浙諸軍,克期東進,抗倭援朝。

這一年是壬辰年,這場戰爭史稱「壬辰之役」,北韓稱之為「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之役」。

李如松,前遼東總兵官李成梁長子。他起步靠的是老爸的恩萌,發達靠的是自己爭氣。出生於軍人世家,在俞大猷、戚繼光正讀四書五經的年紀,李如松就已跟隨父親出征,過起了提刀砍人的刺激生活。

成年後,李如松的履歷依次為武進士-指揮同知-神機營右副將-山西總兵官-宣府總兵官。平定哱拜之亂前,李總兵就已打破了一項紀錄,萬歷特旨加他提督銜,盡統遼東、宣府、大同、山西諸道援軍。

在此之前,明代武將最高職務只能是總兵,李如松成為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加提督銜的武將——武臣有提督,自如松始也。

李提督打起仗來很猛,脾氣也很大。每到一地,他都會留下與文官發生激烈沖突,隨之被彈劾的記錄,在宣府時他更是與參政王學書大打出手,被巡按禦史王之棟劾奏為「驕橫」。

萬歷倒是對李如松很有耐心,或者可以說李如松是他的愛將,寵眷並不因彈劾而改變。這次萬歷更是委以重任,命他提督薊遼、山東、保定等處防海禦倭軍務,成為抗倭軍的前線指揮。

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登壇,誓師東渡,此時鴨綠江冰封雪凍,真應了那句鐵馬冰河的壯麗景象。

我們來看看中方出場陣容,除主將李如松外,主要將領還有副總兵楊元、張世爵、李如柏。此為遼兵三巨頭,李如松的左膀右臂。

除了他們,還有查大受、李如梧、李如梅、李平胡、王守臣等北兵將領,與吳惟忠、駱尚誌、王必迪、戚金等南兵將領。

值得一提的是戚金。戚繼光共有五個兒子,除了早夭的次子,其他四子都沒有繼承父親的才幹,一生碌碌無為。

親兒子不成器,戚繼光的侄子戚金卻成長為一代名將。戚金是戚繼光二弟戚繼明的兒子,常年跟隨戚繼光征戰四方。戚繼光死後,戚家軍一部就由他領導,這次戚金奉調指揮薊鎮車營兵馬一千人入朝作戰。

援朝兵力具體配置如下:

遼東鐵騎1萬;

宣府、大同各選精騎8千;

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

浙兵3千,也就是按戚繼光軍事改革訓練出的第二代南兵;

總人數在39000人左右。

這是進入北韓的兵力,按朝廷本來的意思,還應征調四川副總兵劉綎的川兵和播州土司楊應龍的土兵,兩部共一萬人入朝。但是在播州那塊地方出了點意外,這部份人沒法來了,此事按下不表。

再來看看日方的出場陣容:

總大將(總指揮官):宇喜多秀家。

第一軍團,指揮官小西行長,人數18000人;

第二軍團,指揮官加藤清正,人數22000人;

第三軍團,指揮官黑田長政,人數12000人;

第四軍團,指揮官島津義,人數14500人;

第五軍團,指揮官福島正則,人數25000人;

第六軍團,指揮官小早川隆景,人數15000人;

第七軍團,指揮官毛利輝元,人數30000人;

第八軍團,指揮官宇喜多秀家,人數11000人;

第九軍團,指揮官羽柴秀勝,人數11000人;

另有九鬼嘉隆率水軍8750人和七百艘艦船作運輸士兵和海戰之用,共計15萬8700余人。

眾寡懸殊,李如松行嗎?

編輯搜圖

這一年,李如松才四十三歲,雖貴為提督,事實上他是有點郁悶的,因為皇上派給他的直接領導是宋應昌。

宋應昌,嘉靖四十四年進士,之前只是山東巡撫。出兵前不久,萬歷才提拔他為兵部右侍郎加右都禦史,任命為「經略薊遼山東保定等處防海禦倭事宜」,成為節制李如松的頂頭上司。

李如松一向跟領導自己的文官尿不到一起,這次他剛挾寧夏平叛之威而來,正是誌得意滿。看到朝廷派來個這麽個名不見經傳的侍郎來當領導 ,李如松心裏很是不爽,在不同場合給宋應昌各種甩臉色。宋應昌資歷、人脈都比不上李如松,頂著個總司令的帽子不好發作,只能忍氣吞聲。

讓李如松不爽的不止文官,在軍隊內部他還看不慣南兵。

北兵素來看不慣南兵,在宣大還略好一點。李家經營遼東數十年,自成派系,始終對南兵不屑一顧。這裏面不光有系統問題,還有個長久以來的南北問題。李如松本領雖大,對南兵的歧視卻深入骨髓,這些矛盾很難調和,它們後來會一一爆發,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李如松是典型有勇有謀的猛將,傳說他的老師是著名的徐渭徐文長 。平定哱拜時,他見寧夏城急切難下,便定下計策,決黃河大壩水淹寧夏,又施反間計使得哱氏集團內部互相嫌疑,最後一舉成功。

而在另一面,李如松身上的遼東漢子性格又非常明顯。表現為不到前線還好,一上前線,腦子一熱,經常會忘記自己全軍統帥的身份,沖在第一個跟人拼命。

這種事說好聽點叫,說難聽點叫輕敵冒進。

前一個特點成就了他,後一個特點讓他把命玩丟了。

本文節選自小院新書【明朝果然很有料】,全套五卷,本月已加印,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購買實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