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蘇聯潛艇之母——紅寶石設計局系列潛艇(15):深海遊魂:685型

2024-03-03軍事

1954年1月21日,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如麗螺」號在美國格羅頓下水,它標誌著世界海軍潛艇從此進入核時代。這是世界海軍史和核技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件大事。到了1957年第二艘核潛艇SSN575「海狼」號投入使用,該艇采用了以液態鈉為冷卻劑的S2G型試驗型快中子反應爐,但是在使用過程中S2G型反應爐具有很多不足地方,不夠完善導致其可靠性低,需要不斷改進。 「如麗螺」號和「海狼」號這兩艘核潛艇的排水量都顯得過大,線型也不夠光順,它們帶有濃厚的試驗性質。在這兩艘核潛艇尚未服役時,美國海軍艦船局便建議在1955和1956財政年度再建造4艘排水量較小且造價較低的新型攻擊核潛艇。

「如麗螺」號

SSN575「海狼」號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國開始大量建造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其中包括4艘排水量較小的「鰩魚」級攻擊型核潛艇,3艘非量產的雙堆型「海神」級雷達預警核潛艇,1艘反潛核潛艇SSN597白魚號,1艘巡航飛彈核潛艇SSGN687大比目魚號。鰩魚級在1957到1959年間共建成了4艘,成為了美國第一級批次生產的核潛艇。

「鰩魚」級攻擊型核潛艇

「海神」級雷達預警核潛艇

SSGN687大比目魚號核潛艇

1958年7月23日,「如麗螺」號從太平洋夏威夷海軍基地出發,再次透過白令海峽進入了北冰洋海域。8月3日的晚上他穿過了北極點,在浮冰中上浮,又完成了世界首次核潛艇破冰上浮,繼而向南穿越了格陵蘭島和冰島。從1960年2月16日14時20分開始,海神號在經歷了83天又10小時、3.642萬海裏的航程後,完成了水下環球航行的壯舉。「海神」級雷達預警核潛艇建造過程為美國海軍積累了大量建造經驗以及技術儲備。 美國在核技術方面的領先震驚了蘇聯,使冷戰中的蘇聯領導層深感不安。當時蘇聯的核技術遠比美國落後。 由於蘇聯核潛艇服役比較晚,1962年,蘇聯的首艘核潛艇,N級核潛艇K-3號成功抵達了北極點,但是他無法像「如麗螺」號那樣破冰上浮,當時的冰層過厚,上浮會有危險。

「如麗螺」號

N級核潛艇

為實作潛艇水下高航速,美國決定在1956財政年度同時建造均具有水滴線型的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和設計編號為EB-269A的鰹魚級攻擊核潛艇。美國海軍第二代攻擊型核潛艇開始大量建造。1957年11月1日,鰹魚級2號艇「蠍子」號(也稱「天蠍座」號)正式開工,但建過程一波三折,由於美國海軍打算盡快建造裝備北極星潛射彈道飛彈的核潛艇。「蠍子」號改成了彈道飛彈核潛艇,艇名改為「喬治·華盛頓」號,這就是美國第一代戰略核潛艇喬治·華盛頓級。 「華盛頓級」建成之後,美國在戰略核潛艇和海基核飛彈方面獲得了很大的優勢,而蘇聯當時只有H級戰略核潛艇和G級常規飛彈潛艇,潛射飛彈SS–N–4(只能在水面上發射)和SS–N–5效能和射程都比「北極星Ⅰ」落後,還都是液體燃料飛彈,比之「北極星Ⅰ」固體燃料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鰹魚級攻擊核潛艇

「喬治·華盛頓」號戰略核潛艇

「北極星Ⅰ」飛彈

SS–N–4飛彈

SS–N–5飛彈

G級潛艇

H級潛艇

美國第二代核潛艇的典型代表是「長尾鯊」級攻擊型核潛艇,從1960到1965年美國一個共建造了11艘「長尾鯊」級攻擊型核潛艇。從戰術技術效能這一角度來說,長尾鯊潛艇是真正的多用途攻擊型核潛艇。在對核潛艇研究更加深入,技術儲備更加完備後,美軍又在其基礎上建造了3艘「三葉尾魚」級核潛艇,對於前期型號的改進,是為後來大批次建造作為過渡型號。之後是37艘鱘魚級攻擊型核潛艇,至1975年全部建成服役。

「長尾鯊」級攻擊型核潛艇

「三葉尾魚」級核潛艇

鱘魚級攻擊型核潛艇

長尾鯊級攻擊核潛艇的服役,將新研制的在「白魚」號進行試驗的AN/BQQ聲吶系統及其他先進技術裝備在這些潛艇上,這對蘇聯潛艇來說是很大的威脅。就在華盛頓級核潛艇建造過程中,美國海軍正在開展北極星A2型彈道飛彈的研制。並且美國海軍從1959至1962年之間開始建造5艘伊桑·艾倫級戰略核潛艇。1961年美國海軍第三代戰略核潛艇拉法葉級首艇獲準建造,並配裝射程為4600公裏的「北極星」A3潛射彈道飛彈。後又換裝UGM-73彈道飛彈(即海神C3飛彈)。

「北極星」A3潛射彈道飛彈

「白魚」號核潛艇

而蘇聯先前建造的627型、645型以及659型原本是設計用來攻擊敵人水面艦艇的,並不具備反潛能力,因此蘇聯的水下力量此時缺乏足夠的反潛能力。1960年,蘇聯列寧格勒蘇達米赫海軍部第196造船廠,開始為建造671型攻擊核潛艇(孔雀石設計局)做準備工作。20世紀60年代末-80年代中期,671型一直是蘇聯潛艇部隊的主力。671型原型艇自1967年入役的K-38艇開始,到1974年12月最後一艘竣工,共建了15艘 。其中671型和671PT型都屬於蘇聯第二代攻擊核潛艇,而671PTM型則屬於第二代與第三代之間的過渡產品,即2.5代核潛艇。

671型攻擊核潛艇

671PTM型核潛艇

到1967年美國的第三代戰略核潛艇拉法葉級已建成31艘,美國研制第四代彈道飛彈核潛艇已勢在必行。在這樣激烈的軍備競賽形勢下,處於冷戰時期的蘇聯必須要有所應對。當時蘇聯海軍正在建造再加上已經服役的核潛艇,總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的核潛艇,因此其潛艇研制的重點是提高續航力和自持力,改善武器裝備的可靠性,並大力提高潛艇的隱蔽性和防護能力等一系列生命力指標,在這種軍事需求的推動下,蘇聯海軍不遺余力的開展了大深度潛艇、水下高速型潛艇以及安靜型三種型別潛艇的研制,為蘇聯戰後的第三代核潛艇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拉法葉級戰略核潛艇

685型M級攻擊核潛艇 (麥克級攻擊核潛艇):

1952年3月「大青花魚」號(AGSS-569)潛艇在新罕布夏州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1953年8月下水,成為至關重要的水下實驗平台。它是第一艘采用水滴型外殼的潛艇,艇體采用雙殼體結構,所有橫截面都近似圓形,耐壓殼體由剛研制成功的HY-80低碳高強度鋼制成。「大青花魚」號改裝十字形尾舵,獲得巨大成功,也成為美國海軍核潛艇的標準布局。「大青花魚」號1965年安裝了高容量的銀鋅電池以提高水下高速續航力。尤其銀鋅電池價格昂貴,美海軍特地向美國政府求助借來銀錠。另外這一階段改裝了雙反轉螺旋槳,安裝一台7500馬力的推進電機,從而獲得了世界潛艇中最高水下航速的記錄—33節。

「大青花魚」號潛艇

1960年9月24日美國第一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下水交付 ,這種超級航母的出現給蘇聯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能攜帶80架艦載機擁有極強的投送能力和打擊能力,同時抗打擊能力相比於上一代航母也大幅提高。 鰹魚級攻擊核潛艇、長尾鯊級攻擊核潛艇和和鱘魚級攻擊核潛艇。這些第二代攻擊核潛艇代表了美國戰後建造高速核潛艇的序幕由此拉開,並且一直持續。

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

1968年,美國再次立項第四代海基戰略核平台,也就是之後出現的「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這次美國人將潛艇的帶彈數量由16枚提升至24枚,新一代的C4「三叉戟」的最大射程也達到7000公裏以上。和美國新建的核潛艇比較起來,所有這些蘇聯核潛艇的特點都與其不同,都都保證約為30%的大儲備浮力,除個別外都使用了雙殼體、雙反應爐及雙螺旋槳,水下最大航速不超過30節。當時已建成的核潛艇下潛深度只有300公尺,設計中的可達400公尺。 蘇聯核潛艇都是按照設計學派的思想研制的,因此和美國比起來,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

C4「三叉戟」飛彈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必須拿出有效的反制手段才能遏制美國對蘇聯本土的直接威脅,建造新一代效能更強勁的攻擊型核潛艇將美國的彈道飛彈核潛艇直接扼殺在海底。但是面對美國強大的水下作戰力量和水面空中反潛實力,蘇聯也必須不斷提高核潛艇的效能才能進行有效的突破,對此蘇聯嘗試了不同的道路:大潛深大潛航速度靜音相比於現在的核潛艇靜音和隱身發展方向。

1966年8月,蘇聯的海軍第1研究所經過論證,提出了大深度攻擊核潛艇的戰術技術任務書,對20世紀70年代蘇聯的攻擊核潛艇提出了較高的戰術技術效能要求,特別是對水下最大航速,最大下潛深度和所攜帶的武器。新型攻擊核潛艇最初由蘇聯第16中央設計局設計(亦稱「波浪」設計局),總設計師是H·A·克利莫夫,1974年「波浪」設計局與第143特種設計局合並為孔雀石設計局,該計畫改由第18中央設計局(現紅寶石設計局)接手繼續設計,總設計師為Ю·H·科爾米利,並獲得685型「魚鰭」的產品設計代號,被北約命名為「麥克級(Mike)」。

Ю·H·科爾米利

685型核潛艇

1974年,685型批準技術設計後即轉入施工設計,主要著眼於加大下潛深度,提高深水作戰能力。從客觀條件來說,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蘇聯由於在新型結構材料的試驗研究,特別是關於高強度鈦合金的制造工藝已經日趨成熟,已有能力建造出滿足這種要求的特殊核潛艇。

941型戰略核潛艇

1976年,685型完成施工設計後,並未立即開始建造。 當時北德文斯克造船廠的車間和船台已被941型戰略核潛艇(北約稱台風級,台風級首艇TK-208艇於1976年6月開工,1980年9月下水,第2艇TK-202艇於1978年4月開工,第3艇TK-12艇於1980年4月開工)所占用。直到 1978年4月22日在北方機械制造廠開工建造,工廠編號510。由於鈦合金加工難度較大的原因,所以蘇聯的各型鈦合金潛艇的建造周期都比較長,685型在開工後5年也就是1983年6月3日下水,同年12月28日交付,舷號K-278「共青團員」號。K-278艇經驗收合格交付蘇聯北方艦隊,685型僅建成這1艘。

舾裝中的685型核潛艇

建造中的685型核潛艇

K-278號685型核潛艇 既是一艘戰鬥艇,同時也是一艘試驗艇。1984年8月至1988年6月進行試驗性執行,1984年8月5日下潛到1020公尺的深度,當下潛到1000公尺時,該艇的結構在深水巨大壓力的作用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形,不斷發出刺耳的尖銳聲,令艇員印象深刻。這艘大深度的潛艇,試驗性執行的計畫較多,除進行了極限下潛深度的深潛試驗外,還進行了魚雷發射試驗。潛艇在水下1000公尺的深度成功地進行了大深度魚雷發射試驗,表明其具有大深度發射魚雷攻擊艦艇的能力。參加了艦隊的演習,說明在1000公尺下潛深度,聲吶和其他裝置實際上很難發現K-278艇,敵方武器也很難對其進行攻擊。進行了大深度應急吹除試驗和實際條件下的漂浮救生艙功能試驗。685型創造的1250公尺的下潛深度是世界各國海軍潛艇下潛的空前深度,創世界紀錄,這一紀錄至今未被打破。

685型核潛艇

為了解決水下1000公尺艇上儲備空氣不足導致的緊急吹除排水問題,685型專門設計了火藥吹除系統,利用火藥燃氣發生器產生燃氣和水蒸氣來吹除主壓載水艙的水,達到緊急排水和上浮的效果。在救援問題上,685型在耐壓指揮台圍殼內設定了一個可以容納最多70人的圓筒形漂浮救援艙,裏面有無線電通訊器材、食物和水,可以保證全艇艇員數日漂浮的自持能力。

685型核潛艇

「共青團員」號因為追求大的下潛深度,所以鈦合金使用的比例非常高。鈦合金高強度、重量輕、低磁性和耐腐蝕。純鈦的密度只有4.5g/cm,只有碳鋼的57%左右,但抗拉強度與密度只比達到62,合金化後更是達到200以上,而普通鋼則只有36。因為其表面形成的氧化鈦膜,所以在惡劣環境下表現出很好的抗腐蝕能力。對於大深度潛艇來說,鈦合金無疑是最優材料。但是,鈦合金潛艇的缺點也顯而易見——極其昂貴。因為鈦合金本身加工難度大、焊接要求高,1965年時每千克鈦合金板的價格高達14.5盧布,相當於一張列寧格勒到莫斯科的火車票。毫不客氣的說鈦合金潛艇就是在水下航行的黃金。

685型核潛艇

685型便是蘇聯第三種鈦合金核潛艇,由於采用了諸多先進技術,實驗性質十分濃厚。作為一艘帶有濃重深潛試驗意義的潛艇,685型的武器系統非常強大,完全可以作為實戰化的攻擊型核潛艇使用。6具533公釐魚雷發射管,可發射潛射魚雷和飛彈。除常規的53-65重型魚雷之外,該艇還可以發射RK-55「石榴石」潛射巡航飛彈,該飛彈作為戰略性遠端巡航飛彈使用,最大射程可以達上千公裏。而另一種比較獨特的武器就是「暴風雪」高速魚雷,水下航速可達200節,遠遠超過常規魚雷40-50節的速度。當然,這種高速魚雷的缺點也明顯,一方面是沒有制導能力,屬於純粹的直航魚雷。另一方面是射程只有10公裏左右,無法做到遠距離攻擊。全艇武器攜帶量為22件,其中6件在魚雷發射管中,16件為備彈。此外還裝備12枚SEAТ-60型和USEТ-80型電動力聲自導魚雷。

SEAТ-60型魚雷

USEТ-80型電動力聲自導魚雷(中)

「暴風雪」高速魚雷

蘇聯早期的巡航飛彈體積、重量都很大(美國早期的巡航飛彈同樣存在這個缺點),而且沒有合適的高效發動機,所以最大射程都在800千米以下。對於蘇聯來說,這種射程的陸基巡航飛彈無法對美國本土構成有效的核威懾。美國海軍航空司令部和通用動力公司在1970年推出BGM-109巡航飛彈 (戰斧),1976年首次試飛,1983年裝備部隊服役。 在此基礎上,美國開始研制用於空射和海射的亞音速巡航飛彈「戰斧」。特別是潛射「戰斧」巡航飛彈可以用標準的533公釐魚雷發射管發射,擊中2000-2500公裏外的目標。體積小,重量輕,便於隱蔽和機動發射;命中精度高,可打擊飛彈發射井一類的堅固目標,提高了毀傷目標的效能,這種可以廣泛使用的戰略核/遠端巡航飛彈,使美蘇之間的戰略平衡面臨被摧毀的危險。

蘇聯早期SS-N-3反艦巡航飛彈

美國早期天獅星2巡航飛彈

潛射型戰斧巡航飛彈

20世紀80年代初期,蘇聯海軍第一型專門用於對陸進行攻擊的巡航飛彈面世了,蘇聯人稱之為「石榴石」,代號為RK-55,而西方國家則稱之為「大麗仕」,代號為SS-N-21。SS-N-21是前蘇聯彩虹設計局按一彈多型原則設計的一種戰略戰術巡航飛彈,分為海基型、空基型、陸基型,三型飛彈的氣動布局和外形尺寸基本相同,技術上有很大的通用性。1983年在退休的6艘Y1級彈道飛彈核潛艇上進行發射試驗,並從1987年起開始陸續裝備於蘇聯的攻擊核潛艇。

RK-55石榴石巡航飛彈

石榴石」飛彈的氣動外形與蘇聯以前研制和裝備的巡航飛彈「飛航」式的外形完全不同,反而跟「戰斧」飛彈很相近。但比6.24公尺長的「戰斧」飛彈長出近2公尺。因而與「戰斧」飛彈相比,「石榴石」飛彈的射程更遠,最大可達3000千米(「戰斧」最大射程僅為2500千米)。「石榴石」飛彈的渦扇發動機效能要稍優於「戰斧」飛彈的發動機。此外,「石榴石」飛彈采用埋入式的進氣道,彈體周圍氣流場流暢,「戰斧」飛彈采用仲出彈體的進氣口,不但增強了飛彈的雷達冋波強度,而且還增加了飛彈飛行的阻力,蘇聯在巡航飛彈空氣動力領域還是相當強的。

石榴石巡航飛彈

核潛艇裝石榴石巡航飛彈

路基型石榴石巡航飛彈

從外形上看,685型采用球形艇艏、水滴形艇艉,整體類似於水滴的設計,盡量降低水下航行阻力,水下排水量8500噸。全艇由前到後分為7個艙室,分別是魚雷艙、居住艙、中央指揮艙、反應爐艙、輔機和配電艙、輪機艙、尾艙。每個艙室都設有獨立的滅火站,配有泡沫滅火系統 和鹵化烴滅火系統。動力系統為VM-5型核子反應爐驅動1台BPTU-675型減速齒輪蒸汽輪機,4.5萬馬力輸出動力,水下最高航速30.6節。從航速上講,685並沒有采用像661和705那樣使用不太穩定的液態金屬反應爐,所以水下航速並沒有那麽恐怖,可能是與685本身極大的下潛深度有關,在極大下潛深度的情況下不需要那麽高的潛速也能達到目的。

685型核潛艇

685型是當時蘇聯海軍中自動化水平最高的核潛艇。其航行和深度都可以由自動操舵系統控制,有點類似於現在飛機上的自動駕駛系統。而全艇中央控制台可以集中監控全艇各艙室的環境參數,包括壓力、濕度、溫度、氧氣和二氧化碳等等。另外,全艇設定自動巡視系統,透過中央指揮部機械師指揮崗對全艇各艙室進行強制性自動巡視並將數據匯總,各艙室和艇外還設定有網路攝影機,隨時進行監控。所以685型作為8500噸的大型攻擊型核潛艇,他的編制只有57人。

685型動力系統的的核心是一座OK-650-B-3型壓水反應爐,它是蘇聯第三代潛用核子反應爐,內含199根UAI3型燃料棒,共160千克鈾235燃料。輸出功率約為5-6萬馬力,可以實作水中30.6節高速航行。為了增強生存能力,該艇在設計上下了很大功夫。全艇分為7個大艙,每個艙室的空調系統都具備空氣過濾能力,配備了遙控救火站、閉路電視監視系統和三個救生艇。還特別辟出第2和第3艙作為「安全區」,進行特別加固並於其它艙室分開。如果連救生區域也失效了,在2號艙上方的司令塔裏還有漂浮救生艙,最大工作深度為1500公尺,可以讓艇員逃到水面上來。總體來說,全艇儲備浮力達到約36%,抗沈性還是不錯的。

685型核潛艇

685型攻擊核潛艇的設計人員還對降低艇的聲場強度和抑制水聲裝置工作幹擾等問題給予了相當高的重視。艇上可能發出雜訊的裝置和艇上的所有重型裝置都采用了帶有兩級減振結構的基座,艇上其他裝置也都采取了綜合減振降噪處理。為了進一步降低該艇的聲放射線強度和提高該艇的聲隱身效能,在艇體內表面和外表面敷設了吸聲降噪塗層和消聲瓦。

685型攻擊核潛艇 為有效地實施艇內大氣環境控制,該艇裝備了電解水製氧裝置、二氧化碳吸收裝置、燃燒裝置和過濾裝置。全艇分為艏部區域和艉部區域回路,而這兩個回路各自具有獨立的空氣調節和通風回路。當該艇處於水面狀態時,采用艇外大氣環境中直接進行通風的方式,處於水下時則利用閉式迴圈進行通風,並且艇裝有相關的測量大氣組成的儀器。為了消除艙室內空氣中的油霧,在每個艙室內都裝備了獨立的滑油蒸汽消除裝置,在其它各艙室的空調系統中也裝備了空氣過濾裝置。艇上的消防裝置包括有泡沫滅火系統和鹵化烴滅火系統,各個艙室內都設定了滅火器站,每個滅火器既可以在所在艙室內啟動,也可以在相鄰的艙室啟動。

685型核潛艇

1989年4月7日,「共青團員」號在挪威海進行演習。11時3分,觀察到7號艙溫度驟升至70攝氏度以上,軍官們意識到已經發生火災,遂下令控制火勢,但已無力回天,損壞的氧氣閥門成了爆炸源,滅火系統相繼被炸毀,壓縮空氣從破洞中噴湧而出,整個7號艙成了一個巨大的「火焰噴射器」。之後,火勢繼續向其它艙室蔓延,艇員則在缺乏滅火防護的情況下奮力撲救,有的人臉上沾滿了已經融化的防毒面具碎片,血肉模糊,有的人被有毒瓦斯熏倒,而有的則直接被火球拋起再落下。艇員一邊撲火,一邊利用剩余的壓縮空氣成功浮上水面並放下救生筏,還與指揮部取得了聯系。很快,除7號艙外,其余艙室的火勢均已消退,幸存的艇員們在刺骨的寒風中等待救援的到來。

685型核潛艇

4月7日上午,時任蘇聯海軍總司令維拉迪摩·尼古拉耶維奇·切爾納溫海軍元帥正在國防部參加一次會議,突然有人向他報告了一個意外的情況——北方艦隊司令部在11時41分接到了一艘潛艇發開的緊急情況電報,但事故狀況和所處海域並不清楚。12時19分,北方艦隊指揮部終於破譯了「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發來的事故電文的全部內容和當前所處的位置,切爾納溫立刻命令向事故海域派出伊爾-38反潛巡邏機,還派遣當時距離「共青團員」號最近的蘇聯漁業部「亞歷克賽·赫洛貝斯托夫」號浮動加工船立即奔赴事故地點。

維拉迪摩·尼古拉耶維奇·切爾納溫海軍元帥

14時20分,伊爾-38飛機與艇長瓦寧取得了通訊聯系 。20分鐘後,機組人員發現了浮在海面上的「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發現它正艇艏朝南,略有橫傾。 16時24分,正當大家以為終於得救時,7號艙突然發生爆炸,堅固的鈦合金艇體也撕裂開來。艇內進水,艇尾朝下,艇頭朝上沈向海底。在16時35分,伊爾-38的飛行員突然發現艇艉開始下沈,也就是從這時起,形勢急轉直下。5分鐘後,艇艏翹出水面,縱傾繼續增加。到了16時44分,海水已經漫至指揮台圍殼,幾分鐘後,指揮台圍殼已經有一半被水沒過。16時50分,艇長最終下令全體離艇。17時08分,「共青團員」號以艉傾70°迅速沈沒,沈入1685公尺深的海底中。

沈沒在水下的「共青團員」號電腦模型,艏部的破損應為蓄電池與海水反應爆炸所致

此時艇上還有包括艇長在內的5名艇員正在處理機密檔,雖然他們及時進入漂浮救生艙,趕在滑向更深的海底前成功與潛艇脫離上浮,但在接觸海面的瞬間,漂浮艙艙蓋因內外氣壓不均猛地開啟,1人被甩出艙外得以生還,其余4人瞬間死於氣壓失衡,隨著漂浮艙沈入海底。

一副著名的藝術作品,表現「共青團員」號的漂浮救生艙脫離的場景

除了4名艇員在幾小時前的火災中遇難外,當時有20名艇員乘坐在從艇上釋放出的充氣式救生筏上,30余名未能乘上救生筏的艇員有的抓著救生筏邊沿,有的就只能在海水中掙紮。由於海水溫度只有2攝氏度左右,再加上其中有不少人在落水前已經是一氧化碳中毒,所以大多數人不久後被凍死。 18時20分,30名幸存者被救上船,但其中又有3名艇員在不久後死亡。其中1人是因為長時間在過冷的海水中受凍而死,另2人是在休息時違反了醫生的囑咐,偷偷吸了香煙,結果因嚴重虛弱的器官受不起香煙中的尼古丁強烈的刺激作用的喪生。因此,69名艇員中最後的生還者人數是27人,包括艇長瓦寧在內的42名艇員死亡。18時20分,蘇聯水面艦隊趕到,幸存者被救起運往莫耳曼斯克接受救治。在這次事故中,69名艇員僅27人幸存,死亡的42人中只找到19人的遺體。

瓦寧上校

共青團員號犧牲艇員的靈柩

685型攻擊核潛艇K-278艇上有兩套艇員。第一套艇員在該艇服役的1983-1989年期間,完成了大部份的訓練和調整工作。第二套艇員主要是在訓練模擬器上接受了大部份的訓練,對於該艇的實際操作,他們幾乎沒有太多的實踐經驗。「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發生事故的時候,卻恰恰是以瓦寧上校為首的第二套艇員在該艇上執勤,並且第二套艇員在第一次執行實際作戰巡邏活動任務時便發生了這次沈艇事故。

685型核潛艇

1989年4月8日11時41分,蘇聯塔斯社報道了「共青團員」號沈沒的事故訊息。4月13日,北方艦隊的所有軍艦和船舶降半旗,在軍隊小城的中央廣場上舉行了犧牲艇員的追悼儀式。5月1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釋出了授予К-278「共青團員」號核潛艇全體艇員紅旗勛章的命令,對在履行軍人天職時表現出英勇和自我犧牲行動的69名艇員授予紅旗勛章,並列出了69名艇員的姓名和軍銜。

事後,在挪威政府的強烈要求下,蘇聯派出「和平」號深水探測器對潛艇殘骸進行探查。1989年6月,在海底約1685公尺處發現了殘骸,透過數次水下作業,在魚雷發射管管口附近和斷裂艇體等,共計9處泄漏高危部位鋪設了由橡膠和鈦合金制成的隔離板。但事故原因卻始終無法查明,最有可能的解釋是艇上電氣裝置起火,附近易燃材料被點燃,導致高壓空氣管線破裂,助長火勢蔓延,並最終促成了潛艇的沈沒。

沈沒的685型核潛艇

由於打撈困難和安全考慮,這艘創造了1027公尺的下潛深度紀錄的先進核潛艇至今仍長眠於北緯73°40′、東經13°30′處。此前挪威人曾憂心忡忡地向蘇聯提出挪威海可能會因該艇沈沒而遭到放射性汙染,而挪威和蘇聯兩國對該地采取的水樣進行檢測後表明,該水域沒有反應爐泄露所引起的放射性汙染問題。但是,金屬在海水中不可避免地會被腐蝕,因此,將「共青團員」號核潛艇從1685公尺深的海底中打撈出來,遲早會被人們提到日程上來。

685核潛艇爆炸部位

K-278艇下沈前,反應爐已經關閉並沒失真壞,但是海水腐蝕力極強,1992年5月,俄羅斯探查隊發現艇上出現數個長30-40厘米的裂縫,預計反應爐散熱系統已經出現破損,但次年8月的探查結果卻認為,海底對流較小,汙染不會擴散。這次探查的範圍只局限在魚雷發射管前方6公尺內。1994年至1995年間的數次探查中又發現了新的裂縫,並確認發生了核泄漏。俄羅斯則繼續封堵破損,俄羅斯並非沒有考慮過打撈,但在如此大的深度下打撈殘骸,風險極大,已經斷裂的艇體可能在出水過程中再次開裂脫落。而且預計費用將不低於10億美元,俄羅斯也無意去碰這個「爛攤子」,只計劃蓋一個「石棺」,像車諾比那樣封住了事。「共青團員」號可能就會像現在這樣永遠地留在海底了。

在水下拍攝到的「共青團員」的串聯反轉螺旋槳

685型攻擊核潛艇的作戰任務是搜尋、跟蹤和消滅敵核潛艇,攻擊航母編隊,大型水面艦船和運輸船,是具有較強作戰能力的攻擊型核潛艇。 大深度條件下的生存能力同樣重要,否則這種沒有救援保證能力的潛艇可以被視為「一次性」。在這方面,蘇聯的經驗比美國要強太多,美國的「海狼」級極限下潛深度為600公尺,而作為試驗潛艇的AGS-555「海豚」號雖然到達該深度(「海豚」號創造並保持了美國海軍潛艇水下914.4公尺持續航行深度的記錄 ),但沒有作戰能力,只是作為深潛器進行大深度潛深實驗而已。

AGS-555「海豚」號潛艇

AGS-555「海豚」號潛艇

鈦合金的加工要求非常苛刻,因為純鈦和鈦合金在高溫後收氫、氧、氮的能力明顯上升,最終導致焊接接頭處明顯變脆,力學效能嚴重下降。所以鈦合金的焊接通常在保護甚至在真空環境中下進行,焊接合格率也遠遠低於普通碳鋼和合金鋼。用鈦合金作為耐壓艇體材料制造的核潛艇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下潛深度大。但由於大潛深潛艇和高速潛艇極高的執行成本,所以不管是661型還是705型都最終黯然退休,即便685型沒有事故也不會批次生產。鈦合金按理說是一種優秀的潛艇制造材料,但無奈造價和加工工藝方面實在是一個國家無法承受的。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走極端的潛艇與現在的靜音潛艇格格不入,但是在那個美蘇冷戰正處於白熱化的年代,任何可能存在突破的技術都會被嘗試,所以我們不能認為這些潛艇的發展就是完全錯誤的。685型就屬於這個時代典型的一種嘗試。

661型核潛艇

705型核潛艇

綽號:魚鰭 ,麥克級,簡稱:685型

艇長:118.4公尺

艇寬:11.1公尺

吃水:9公尺

排水量:5880噸(水面),8500噸(水下)

航速:14.6節(水面),30.6節(水下),5節/輔推電機(水面)

潛深:1000公尺(工作),1250公尺(極限)

自持力:50天

續航:

雜訊:

艇員編制:64名(1986年起,軍官33人,專業士官21人)

傳動:單軸單槳

動力系統:1台VM-5壓水反應爐,OK-650B-3 蒸汽發生裝置,功率190百萬瓦,1台BPTU-675汽輪主機,功率43000馬力,2台汽輪發電機,2×2000千瓦,1台ДГ-500型柴油發電機,1×500千瓦,2台輔推電機,2×300千瓦,1組蓄電池,112塊

武備:6具533公釐的魚雷發射裝置,采用液壓平衡式發射系統,既可以發射潛射巡航飛彈,也能發射魚雷。可攜帶22枚武器,其中6具魚雷發射管中可以布放6枚3種型號的魚雷和飛彈,另外6枚飛彈和10枚魚雷放在存放架上。主要武器為「石榴石」潛射巡航飛彈(北約稱SS-N-21「石榴石」/RK-55),暴風雪魚雷和SEAТ-60M魚雷。

航電:685型攻擊核潛艇上配有МГК-500「СКАТ(鰩/舡)」主被動聲吶,1978年列裝,是第三代聲吶,它的搜尋系統更優越,搜尋距離可達200千米,比МГК-400「盧比康」聲吶的作用距離還大。685型攻擊核潛艇配備有「公共馬車」作戰情報指揮系統和「牡熊星座-685」全緯度自動導航系統,БУХТА「海灣」偵察雷達和ЧНБИС「鳳頭麥雞」導航雷達,「閃電-Л」通訊系統,包括「綜合」衛星通訊站,以及「茴香」短波電台和「樹皮」超短波電台。

裝備數量:1艘

服役艇號:K-278艇「共青團員」號

685型攻擊核潛艇

685型攻擊核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