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淺談德三「突擊炮」戰鬥中的使用

2024-11-02軍事

蘇德戰場上的裝甲對抗,似乎只證明了一點。妄圖憑借幾十輛坦克,即可對抗絕對優勢,只能是癡人說夢。

III突G型(StuG III Ausf.G)運送步兵

德國的突擊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車輛之一。從1943年開始,蘇軍士兵就稱這些德國的 StuG(自行突擊炮 )為「費迪南」。(StuG——Sturmgeschütz,即「突擊炮」)。但它們是德國最為大量生產的履帶戰鬥車輛。

總共生產了大約 11,500 至 12,000 輛,包括105公釐榴彈炮版本和基於 Pz.IV 坦克的版本(統計包括 StuG III、StuH 42 和 StuG IV)。相比之下,排名第二的坦克 Pz.IV 的生產數量約為 8,500 輛。突擊炮一直是德國步兵的可靠夥伴。它們不僅存在於摩托化步兵師中,也在一些坦克師中服役。因此,如果蘇軍戰士遇到某種德國履帶裝甲車,很可能就是突擊炮。

現代人對德國突擊炮的看法很有趣。例如,有一種觀點認為,德國人打算用突擊炮來替代所有的坦克。畢竟,突擊炮更便宜。這其中確實有一些真實性,德國人確實嘗試過這樣的實驗。突擊炮與坦克一起使用以及將其作為坦克使用的實踐被認為是負面的,缺乏旋轉炮塔和完善的防護機槍安裝使得這種車輛無法用於解決坦克任務,即在決定性打擊中的前方進行深度攻擊。

尤其是在泥濘和復雜地形中,這些缺點表現得尤為明顯,有時車輛能正常前進,但旋轉整輛車來瞄準炮火卻變得困難。突擊炮在坦克師中可以支援坦克,位於後續的攻擊梯隊中,最有效的還是與步兵一起行動——這也是它們最初設計的目的。或者作為機動式反坦克武器,這也是它們原本的任務。但並不是要替代坦克。因此,用突擊炮(而不是更長炮管的反坦克炮版本)來替代坦克的計劃並未實作。實際上,Pz.IV/70(A)模型被認為是非常不成功的,甚至被判定為「無法用於前線」。坦克繼續生產直到戰爭結束,但由於缺乏資源,某些地方不得不與突擊炮一同服役。

Pz.IV/70 (A) — 並非每輛車都被評為「無法前線使用」

還有一種常見的觀點認為,突擊炮最初並沒有被設計用於對抗坦克,它們純粹是步兵支援的機器。後來,當它們裝備了能夠有效對付T-34和KV坦克的長管炮後,它們才被轉移到反坦克防禦中,擺放在埋伏點上。與此同時,有人認為我們的ISU-122和ISU-152專門用於攻擊防禦工事和掩體,並且德軍長管炮的炮彈效果不如短管炮,含有的爆炸藥也少,因此無法用來擊毀掩體。

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準確的。75公釐長管炮的高爆彈(HE)與舊款短管炮的炮彈完全相同。盡管更長的70倍口徑炮的炮彈確實有一些不同,但這種火炮並沒有裝備在量產的突擊炮上。至於「投擲進掩體」的說法,實際上L/24(24倍口徑)和L/48(48倍口徑)高爆彈的初速差異並不像看上去那樣大。短管炮的初速約為420公尺/秒,而長管炮的初速為550公尺/秒。即使在1.5公裏的射程上,以420公尺/秒的初速,炮彈的落角也是相當小的,難以精確瞄準。由於突擊炮的發射是單裝藥的,不能像榴彈炮那樣透過減小裝藥量來改變炮彈的初速和彈道。

總體來說,射擊效果對非裝甲目標的影響並沒有顯著下降。實際上,隨著彈道的趨於平直,擊中小型目標如機槍掩體或掩體的難度反而可能降低了。但是,突擊炮是否最初就沒有對抗坦克的任務,是否只是用於攻擊步兵火力點呢?讓我們看看研究人員的數據。

華瑟·施皮爾貝格在他的書【Sturmgeschuetz and its variants】中參照了1936年埃裏希·馮·曼施坦因向軍方提出的詳細建議。根據經典歷史,正是曼施坦因提出了用突擊炮裝備德軍的建議,盡管炮兵隨軍(Begleitartillerie)的理念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曼施坦因的建議是什麽呢?他建議建立一種戰鬥機器,可以在步兵隊伍中跟隨,迅速擊毀敵方的危險目標,以直接瞄準火力來支持步兵推進。這看起來是個不錯的想法:敵人機槍開火——來一發6公斤的炮彈;敵人步兵炮開火——來一發6公斤的炮彈;總之,一切都有火炮解決。阻礙步兵前進的抵抗點也會受到炮火攻擊。由於突擊炮直接與步兵作戰,它能夠迅速反應,步兵還可以指示目標。然而,曼施坦因也寫到,突擊炮應當具備擊毀坦克的能力。

早期型號的突擊炮配備了短管75公釐炮,但仍然需要對抗坦克。只是到30年代末期,坦克的裝甲較弱,射擊距離較短,這樣的炮火基本上能滿足需求。然而,1941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也許這種關於擊毀坦克的思路後來被忽略了?我們來看看最初的突擊炮設計要求是什麽。施皮爾貝格在他的著作中提到,1936年夏季曼施坦因的建議書發出後幾天,關於突擊炮的首批要求和訂單就出現了。要求中列出了包括擊毀當時已知的所有型別裝甲車的能力,射程為500公尺。(英文轉譯中寫道「all types of armor」,但這可能並不涉及廣泛的各種裝甲型別)。

總的來說,從一開始,擊毀坦克的需求和可能性就在突擊炮的設計概念中。1936年的短管75公釐炮在當時基本上可以完成這個任務,除了對某些特別重型裝甲坦克。其他一些有趣的要求包括高度限制——不超過站立人的身高(早期型號的高度為1.95公尺)。最初對裝甲的要求較低——正面防護20公釐炮彈,側面防護步槍火力。最初甚至考慮到突擊炮可能會是開放式頂部,但很快就放棄了。總的來說,擊毀坦克的任務最初就包含在突擊炮的職責中。它最初被稱為Pz.Sfl.III (sPak)(通常Pak表示反坦克炮,但對此不能100%確定)。

那麽,在東線發生了什麽呢?總體上,這個故事是眾所周知的。德軍在東線遭遇了大量重裝甲坦克,包括T-34中戰車和KV重戰車。這些坦克對現有的反坦克武器有很好的防護能力,並且自身也裝備了強大的火炮。這在與它們交鋒時造成了顯著的問題。因此,德軍急忙對反坦克炮兵和Pz.IV坦克、突擊炮進行了裝備升級。開始使用了口徑為43倍、46倍和48倍的75公釐長管炮,這些火炮具有類似的效能。反坦克炮兵不僅得到了拖曳炮,還得到了自走炮版本——這些車是基於輕戰車的開放式車輛。

盡管德國人認為T-34的裝甲較薄,50公釐的炮就足以對付它,而長管75公釐炮則更具終極威力,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實際上,德國炮兵發現75公釐炮對蘇聯坦克的有效射程僅為1000至1200公尺,超過這個距離打擊坦克的成功率大大降低。有人可能會問,這有什麽問題?坦克發起攻擊時,可以在600公尺的距離開火。然而,蘇聯坦克手並非全然無知,他們對自家坦克的效能有一定了解。根據德國的報告,蘇聯坦克手會在超過1000公尺的距離上對德國步兵陣地進行射擊,這也成為了德軍報告中的一個問題。

盡管有時套用效果不是很理想,T-34坦克在1942年還是讓德國人感到不安。

但這些跟突擊炮有什麽關系呢?畢竟它們的炮火不比普通的反坦克炮更強。關鍵在於,當面對一個從1300公尺遠的距離開火的坦克時,需要采取措施來處理它。與其從遠距離交火,指望一個幸運的炮彈能擊中坦克的薄弱部位——比如狹窄的炮塔正面——坦克很快就會找到方法進行反擊。它可能會首先瞄準,因為坦克不必直接命中敵方炮塔,可以在周圍發射炮彈來用彈片擊傷炮手。自走式反坦克炮,例如Marder,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坦克可以從那個距離擊穿它,而且許多自走炮還比較高(2.50 - 2.60公尺,高於T-34),這使得坦克更容易擊中目標。可能連自走炮都無法生存。那該怎麽辦呢?是否要冒險讓坦克接近,以便從1200公尺以內的距離有效擊中?而坦克會允許你接近嗎?這時,突擊炮就派上用場了。

它不怕周圍飛濺的坦克炮彈,完全被裝甲保護。StuG很難被擊中,因為它比較低——2.15公尺。即使在1300公尺的距離,坦克也難以穿透其50公釐的正面裝甲,因此可以縮短距離。而且從1942年開始,突擊炮的前部開始裝上30公釐的附加裝甲,使其正面更加難以穿透。這就是解決方案。這些都是基於德國反坦克炮兵的觀點,例如第六裝甲師的反坦克炮兵營在1943年2月的描述。

最終,突擊炮幾乎成了理想的反坦克武器,特別是在1942年。長管75公釐炮仍然稀缺,而這款武器完全裝甲保護,前部裝甲達到80公釐(據了解,第一批這種裝甲的車輛出現在1942年6月,從7月開始所有新的StuG III突擊炮都配備了50公釐前部裝甲上的30公釐附加裝甲)。這並不是它唯一的優點——它低矮,長管型號的高度為2.15公尺,底盤經過時間考驗,相對移動性也很好。整車重量不到25噸,這意味著運輸上的問題較少。

當蘇聯坦克出現在戰場上時,它們成為了步兵面臨的主要問題。蘇聯的坦克越來越多,能夠擊毀它們的車輛大大支持了步兵。當處理了坦克後,突擊炮還可以繼續打擊步兵火力點——它在這方面的能力並沒有下降。此外,長管炮版本的彈藥裝填量也增加了——54發對比短管型號的50發。長管型號還配備了機槍裝置(之前機槍只是放在車內):首先在1942年出現了一個裝甲護罩,炮手可以在射擊時躲在護罩後面,隨後在1944年,車頂上安裝了一個遠端(從裝甲內)控制的機槍裝置,配有一個瞄準鏡,有些車輛甚至還配備了與炮身連體的雙管機槍。

突擊炮在反坦克戰中的表現也曾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炮管上的每一條劃線(環形標記)都是一輛被擊毀的坦克。雖然並非所有標記都是準確的,經常會有錯誤,但結果依然令人印象深刻。還可以看到裝在炮管上的30公釐附加裝甲,用螺栓固定。

看起來,突擊炮已經變成了反坦克能手。確實,打擊坦克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德軍如此依賴坦克並大量使用它們時。但是,讓我們看看德國人自己對如何使用突擊炮的看法。看看他們在進攻時和防守時是如何操作的。這裏我們可以參考一份德國檔——一份1943年7月的突擊炮訓練指導草案。這個檔據了解是在1944年夏天被蘇軍俘獲的,並進行了轉譯。這個檔與其他相關檔(如步兵軍官關於突擊炮使用的備忘錄,涉及1943年夏天的檔)大體一致,也與最終的指導檔相符合。這是戰爭的後期階段,正是突擊炮應該轉變為反坦克自走炮並進行埋伏的時候。那麽,檔中到底寫了些什麽?

在關於突擊炮任務的部份,檔明確指出,突擊炮是進攻武器。在進攻時,它們壓制前線敵人,特別是敵人的重型武器。在防禦中,它們支持反擊,並且是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突擊炮的機動性、裝甲保護、機動性和隨時準備開火的能力使它們能夠跟隨進攻的步兵,為步兵提供持續的火力支援。

突擊炮的目標包括:

1. 阻擊點、重型武器和觀察點

2. 公開行進的步兵、運輸車和車隊

3. 機槍掩體和混凝土火力點(用穿甲彈攻擊射孔)

4. 工事

5. 盲化觀察點和重型武器(使用煙霧彈)

6. 坦克(使用穿甲彈和高爆彈)

(另一個指導檔詳細說明了步兵指揮官將目標請求傳達給自走炮指揮官,但在戰場上,步兵也應透過各種方式向附近的車輛指定目標)

檔中關於突擊炮在進攻中的行動順序包括:跟隨步兵從一個火力位置移動到另一個火力位置。由於突擊炮在近距離攻擊中的脆弱性,需要步兵的持續掩護。檔進一步描述了對地形和敵情的偵察重要性、冬季使用中的復雜性以及其他條件,但我們關註的是檔對進攻的描述。

坦克、突擊炮和步兵的聯合行動 — 可以看到步兵躲在坦克後面,盡管指導檔規定不應如此。

突擊炮是主攻武器。它們必須與步兵突擊隊一起沖入敵人陣地,壓制所有抵抗,並突破到炮兵陣地。為此,突擊炮應集中投入戰鬥。(有趣的是,最初的計劃中並非如此,但戰鬥經驗對其進行了修正)。

突擊炮是步兵的最佳助手。它們為步兵開路。步兵不應靠近突擊炮尋找掩護,因為它們會吸引敵人的火力——步兵將因突擊炮反彈的炮彈碎片而額外遭受傷害(事實上,德國人經常提到不應緊跟裝甲車,這一主題也經常出現)。如果敵人抵抗非常弱,配備機槍的步兵可以乘坐突擊炮。在追擊、派遣前鋒、戰鬥偵察等情況下,這些部隊可以快速覆蓋相當大的距離。在敵人炮火攻擊時,步兵應離開車輛並分散。在進攻和派遣前鋒時,突擊炮還與工兵密切配合。突擊炮在進攻中反擊敵人的步兵和坦克反攻,與炮兵和重型武器步兵配合,往往也能單獨作戰。

總體而言,突擊炮是進攻和攻擊的武器。它們與前鋒步兵一起作戰,緊密配合。突擊炮沖破敵人防線,活躍在前鋒部隊、先鋒部隊甚至偵察中。有時,突擊炮還被派往遠端突襲任務,比如在卡爾可夫戰役中被編入了裝甲車組。但它們在防守時又會如何呢?

「你看到了突擊炮嗎?」—「沒有。」

在防禦中,突擊炮由指揮部控制,並被投入到威脅方向的戰鬥中(除了上述提到的參與反擊的情況外)。通常,突擊炮的位置安排在前線的後方(需要理解一下)。當確定了敵人的主要攻擊方向時,突擊炮會被調動到相應的位置。正如我們所見,即使在防禦中,突擊炮也要求具備機動性。

但這還不是全部。還有其他兵種的指令說明如何使用配屬給他們的突擊炮,我也得到了其中一份。這份檔很可能是較晚的,其中包括了突擊榴彈炮(雖然在對抗坦克方面較弱,但在摧毀工事和火力點方面更強)。另一方面,這份檔似乎是為更高層級的指揮官準備的,超出突擊炮分隊(或突擊炮營)的指揮官。檔再次確認,突擊炮是進攻武器。檔建議在攻擊中使用突擊炮突破主要和後續的防禦工事。即使是在戰爭的後期,這也不足為奇——每一次德國的反攻,不論形式如何,幾乎都涉及到突破蘇軍防線,每次對灘頭的攻擊也是突破蘇軍防禦帶。

但特別有趣的是,這份檔中對在防禦中使用這些車輛的指示!突擊炮被稱為防禦中的主要機動打擊預備隊,並指出其中之一是用於反擊。這也得到了當時其他檔的支持。突擊炮不僅僅用於進攻,還被用於防禦——它們支持反擊。

突擊炮不僅可以與普通步兵或撤下來的摩托化步兵一起行動,還可以與裝甲運兵車(BTR)部隊一起行動——尤其是在需要進行深入打擊、突襲或作為先鋒時。

那麽,總結一下?即使在戰爭的後期,突擊炮仍然是攻擊和打擊的工具。確實,它們有時會在攻擊中抵禦坦克的反擊,包括當它們自己處於進攻尖端時。在一些情況下,它們在防禦中可以作為機動反坦克預備隊。但總體而言,除非突擊炮被分配到反坦克單位,否則它們都是用於打擊和機動行動的工具,無論是在進攻還是防禦中。

關於與步兵的互動,值得註意的是【步兵應知的突擊炮知識】這份手冊的特點。每輛突擊炮的指揮官可以透過無線電幫助傳遞來自前沿步兵部隊的報告。在緊急情況下,突擊炮可以運送步兵武器的彈藥,包括重型武器。當自行火炮撤退補充彈藥時,它們還可以帶回重傷員。自行火炮上可以運送工程器材、梯子、浮橋和其他輔助物品。當然,StuG也可以運載步兵——通常是一輛車一個班。但如果敵人開始射擊,正如上面所述,步兵需要下車並分散。

總的來說,整個戰爭期間,突擊炮始終是步兵在進攻和防禦中的忠實夥伴、助力和可靠支撐。然而,這些珍貴的通用且大量生產的車輛也引起了其他部隊的關註。結果,突擊炮不僅被分配到突擊炮分隊(幾乎包括了上述所有情況)。它們也被送往反坦克單位,甚至是坦克團。畢竟,如果這種車輛能有效對付坦克,那麽為什麽不把它們當作反坦克炮呢?這種角色也完全適合它們。

早期版本的JgPz.IV反坦克炮使用L/48炮,在本質上與突擊炮沒有區別。它的裝甲略微更強,可能透過性略好,火炮射角更大,彈藥量也更多,輪廓更低(1.86公尺對2.15公尺)。這些改進也同樣有利於作為突擊炮的使用。

這裏有一個有趣的點。實際上,StuG III突擊炮與同樣重量級的全裝甲反坦克炮之間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例如,如果我們比較StuG III與早期版本的JgPz IV反坦克炮,會發現這兩種車輛在履行突擊炮和反坦克自行炮(PT-SAU)職責方面的能力差不多。它們的火炮大致相同(早期的JgPz IV還沒有配備70倍徑火炮),具有360度的裝甲保護。

此外,許多我們熟知的德國全裝甲反坦克炮及類似車輛曾被稱為突擊炮。例如,H 35被稱為新型突擊炮,JgPz IV在一段時間內也被稱為新型突擊炮,獵虎(Jagdtiger)也曾被稱為突擊炮。傳奇的費迪南( Ferdinand)計畫上也標有 突擊炮( Sturmgeschütz) 的字樣。這些車輛都可以用作突擊炮。而且,費迪南( Ferdinand)也確實被用作突擊炮(有些條件下)。1944年夏季的訓練資料顯示,裝甲掩護下的步兵反擊步兵戰車時,由JgPz IV反坦克炮連提供火力支援。雖然假設的獵虎(Jagdtiger)在反坦克方面會更有用,因為它的火炮能夠有效對付重型裝備,但它在支援步兵方面也毫不遜色——其88公釐長管火炮的高爆彈藥重量比75公釐彈藥重約1.5倍,同時具有更好的裝甲和機動性。區別主要是行政上的。這使得在某些情況下,突擊炮也可以在反坦克單位中使用而沒有任何問題。

最後,想探討的是蘇軍裝備中對德國車輛的替代品——特別是完全裝甲的通用自行火炮。Su-85、Su-100、ISU-122、ISU-152,這些車輛既可以作為反坦克自行炮,也可以作為主要意義上的突擊炮。盡管需要註意的是,蘇聯車輛的反坦克功能確實是重中之重。這可能看起來很荒謬,但在例如重型自行炮團(以及重戰車團,通常一起使用)的使用說明中,列出的首要目標是敵人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其次是反坦克炮,最後才是防禦工事。

在1944年6月12日由蘇軍坦克和機械化部隊指揮官費多連科和蘇軍坦克和機械化部隊軍事委員會起草的重戰車和自行炮團作戰指南中,最主要的關註點是與敵人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戰鬥。在進攻時,重型車輛跟隨中戰車的作戰梯隊,距離400-500公尺(在步兵後方作戰時為300-500公尺),任務是對付敵人的重戰車、反坦克裝置和固守火力點。跟隨中戰車的作戰隊形,重戰車和自行火炮透過火力壓制敵人的坦克、自行火炮和反坦克裝置。在其他情況下,它們提供指揮官的機動反坦克預備隊,例如當預計會有德國坦克反擊時。

在防禦中,蘇聯重戰車和自行火炮的主要任務是抵禦敵人的坦克攻擊。主要的作戰方式是從伏擊位置出擊或作為機動反坦克預備隊。這與戰爭後期德國坦克帶來的巨大威脅有關。德國坦克具有強大的裝甲防護,蘇聯的122公釐和152公釐火炮正是為了擊穿這些裝甲而設計的。用當時蘇聯的主流坦克火炮擊穿這些坦克非常困難,德國坦克和自行火炮造成了許多問題。因此,反坦克戰鬥在作戰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ISU-152主要是用來對抗坦克的。

出現了一種有趣的情況——與常見看法相反。即使在戰爭的後期,德國突擊炮仍然被用來支援步兵,並且使用說明中指出它們在進攻中支援步兵,主要打擊的是「步兵」目標。而如果出現坦克,那麽當然也會對付坦克。這裏不包括專門的反坦克單位。而對於蘇聯的裝備來說,坦克和自行火炮被列為優先打擊目標,使用說明中更關註與這一威脅的鬥爭。即使在防禦中,德國裝備也常用於直接打擊,而蘇聯的裝備則更多用作機動反坦克預備隊,或用於伏擊。遺憾的是,因為沒有關於Su-85和Su-100的數據,但要相信它們和ISU一樣具有反坦克功能。我們不考慮Su-76,因為它不屬於完全裝甲的自行火炮類別。

德國突擊炮最初是一種通用武器,既可對抗「步兵」目標,也可對抗坦克,但優先考慮「步兵」目標。這一理念貫穿了整個戰爭,並在其範圍內結束了戰爭。透過StuG和StuH自行火炮,德國步兵得到了可靠的支援,既能推動進攻,也能防禦敵人的攻擊或反擊坦克。這些熟悉的、相對輕便、具有機動能力、在火力下表現出色且武器裝備良好的裝備參與了進攻、突破了炮兵陣地、在先鋒部隊、前哨和偵察任務中作戰,甚至進行深入突襲,而在防禦中,它們則保護步兵免受坦克的威脅,並進行反擊。

原文作者:伊利尼奇·維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