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鐵原阻擊戰:為什麽被視為「扭轉韓戰局勢的一戰」?

2024-06-16軍事

「鐵原阻擊戰」是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臨近尾聲時的一次阻擊戰,被稱為「扭轉韓戰局勢的重要戰役」。

抗美援朝中有名的戰役那麽多,為什麽鐵原阻擊戰能被稱為「扭轉局勢的戰役」?不用想,這場阻擊戰必定有它的特別之處。

這得從第五次戰役聊起。

咱們先說一點大家不太願意聽的常識,第五次戰役,從戰略目標來說是失敗的,因為完全沒有達到彭老總制定的目標。

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博主特意百度了一下第五次戰役,居然發現百度百科把第五次戰役當成了誌願軍的一個大勝仗。這不是睜眼說瞎話的誤導人嗎?

你要說在當年這麽宣傳是為了鼓舞士氣,也沒啥毛病,不過這場戰爭都過去七十年了,還這麽嘮嗑,就沒啥意思了。

最主要的,人家彭老總都承認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是自己軍事生涯的「四大敗仗」之一,你們至今還在玩百戰百勝這一套?

不過這事也看怎麽理解。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咱們確實也沒輸,因為我們也沒有讓美軍達成他們的戰略目標。

美軍在第五次戰役後期,有一個相當驚人的企圖,要把誌願軍全殲在三八線。

當時誌願軍加上北韓人民軍,參戰兵力達到了60多萬人。聯合國軍投入的兵力也達到了34萬人,這是韓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那美國人腦子有病還是咋的?胃口這麽大?忘了前三次戰役被誌願軍跟攆兔子一樣追著跑的事了?

美軍這麽想也不單純是異想天開。因為,第五次戰役時美軍的指揮官,換成了範弗利特。沒錯,就是那個以「範弗利特彈藥量」聞名的第八集團軍司令。

範弗利特放棄了李奇微「平線推進」的保守戰術,而是采用了穿插迂回,利用美軍機動能力強的優勢,快速穿插到了誌願軍的後方。

這戰術咱們非常眼熟。沒錯,這就是誌願軍在北韓戰場的拿手絕活。

全殲或者至少重創誌願軍,體體面面結束韓戰,這時候成了美國政府和美軍對第五次戰役的戰略目標。

然而,一場慘烈至極的阻擊戰改變了這一切。

這就是六十三軍死守鐵原的「鐵原阻擊戰」。

誌願軍六十三軍,在面對兵力和裝備都占絕對優勢的美軍的瘋狂進攻下,實際上把全軍當成了一支大號的敢死隊,楞生生把美軍擋在鐵原以南接近半個月的時間,讓後面的誌願軍主力從從容容的進行了戰略轉移。

此戰過後,讓美軍企圖以一場大勝結束韓戰的想法泡了湯,不得已之下開始了停戰談判。

從此之後,北韓戰場再無大戰。

1、 背景

眾所周知,抗美援朝戰爭一共進行了五次大的戰役,到第三次戰役的時候,誌願軍拿下了南韓的首都漢城,一路狂飆,最遠甚至穿插到了三七線。

解放漢城在軍事上意義並沒有那麽大,但是政治影響太大。特別對美軍來說,臉都丟到太平洋去了。美國朝野上下及其沮喪, 覺得新中國戰鬥力簡直逆天,開始有了體面點撤出北韓戰場的想法。

所謂體面點的時機,自然不是現在這種如喪家之犬的時候。要不全世界怎麽看?美軍讓沒有制空權沒有重型武器的新中國趕出了北韓?不管怎麽樣,也得把誌願軍趕回三八線吧?

這時候美軍那邊出了一個厲害人物,就是李奇微。

從第三次戰役開始,美軍第八集團軍的司令就換成了李奇微。之前的司令是沃克,在第二次戰役中被誌願軍追的慌不擇路出車禍死了。

李奇微在第三次戰役中就發現了誌願軍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後勤跟不上。

其實回顧整個抗美援朝戰爭,咱們如果不是因為後勤問題,戰爭結果的走向絕對會不一樣。後勤跟不上,實實在在是制約誌願軍戰果的一個根本性因素。

後勤供應不上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沒有制空權。前三次戰役甚至連防空武器都沒有,運輸線一直暴露在美國空軍的狂轟濫炸之下,物資供給成了一個最頭疼的問題。

李奇微敏銳的註意到了這一點。他分析的結果就是,誌願軍的進攻不會超過七天,也就是「禮拜攻勢」,七天之後必然會停止攻擊。他為此研究出一個「磁性戰術」,簡單說就是「敵進我退、敵退我攻」的一個思路。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戰線一拉長,咱們的後勤就供應不上,一個戰士只能攜帶自己最大限度能攜帶的糧食和彈藥,而這個數量,最多就是七天的數量。

也就是說,最多一個禮拜,攻擊線上的誌願軍戰士基本上等於是彈盡糧絕。

第四次戰役也是一樣,誌願軍突飛猛進,一路南下,不過過了漢城後基本就打不動了。李奇微看明白了這一點,指揮聯合國軍開始反擊。

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誌願軍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退回三八線進行休整和補充物資。而且幾十萬人的撤退是一個技術活,這期間就發生了50軍和38軍的「血戰漢江」,把聯合國軍擋在了漢江以南,主力部隊從容的撤到了三八線。

其實一直到第三次戰役,都是誌願軍追著美軍打,我軍也能完全發揮出穿插迂回的運動戰特長。

到第四次戰役撤退的時候,才出現了誌願軍固守防禦、美軍進攻的情況,我軍在付出慘痛代價後得出一個教訓,在美軍現代化的武器裝備面前,固守防禦的傷亡大的接受不了。

對沒有制空權和缺乏重型武器的誌願軍來說,運動進攻和運動防禦是唯一減少傷亡取得勝利的辦法。

咱們一直說在北韓戰場上,美軍炮火占據了絕對優勢,很多人並沒有什麽概念。咱們貼一張動圖看看,理解能深刻一些。

重炮的恐怖破壞力

基本上一發炮彈下來,方圓幾十米就是一片廢墟。而這種沖擊波持續一小時,可以想象血肉之軀在這種轟炸之下是一種什麽樣的結果。

所以後來聯合國軍的士兵甚至對中國士兵產生了一種宗教情結。他們實在想不通在這種強度的轟炸之下,為啥一沖鋒還有無數的中國士兵從陣地裏爬起來對著他們突突,中國人難道炸不死?

重炮確實是戰爭中的大殺器。在後來的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傷亡達到了2.5萬人,百分之七十是被誌願軍的炮火所殺傷,可想而知重型武器在戰爭中的作用。

然而,抗美援朝戰爭中,大部份時間,咱都缺少這玩意。誌願軍都是拿著輕武器去對抗美軍這種鋪天蓋地的炮火,純粹的以血肉之軀對抗鋼鐵洪流。

所以到了第四次戰役後期,對誌願軍來說,繼續固守陣地遭受美軍的狂轟濫炸,只會徒增傷亡。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反擊,讓部隊動起來,才能發揮誌願軍運動戰的特長。

這就是第五次戰役爆發前的背景。

第四次戰役中誌願軍往北撤退的時候,彭老總卻帶著指揮部反向而行,一路南進。他冒著危險深入敵占區的目的是要開始籌劃第五次戰役。

誌願軍最終決定發起第五次戰役的時間是,1951年4月22日。也正因此,第四次戰役的結束時間定格在了4月21日。

這期間,美國也發生了一個大變故,麥克亞瑟被杜魯門擼掉了所有職務,繼任者換成了李奇微。

在韓戰的問題上,麥克亞瑟和杜魯門的分歧非常嚴重。以杜魯門為首的美國政府一直堅定認為韓戰的幕後主使是蘇聯,玩的就是禍水東引,把美國的軍事力量從歐洲轉移到亞洲,以便在歐洲進行勢力擴張。

而對於美國來說,歐洲才是重中之重。從中國一參戰接連三次戰役的結果來看,按照中國誌願軍的戰鬥力,打到鴨綠江統一北韓已經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目標,所以盡快從北韓撤身成了美國政府的最優選擇。

不過麥克亞瑟不這麽想,從戰爭一開始就極力擴大化,目標是「徹底消滅亞洲的共產黨勢力」。也就是說,他不但堅持打到鴨綠江統一全北韓,而且還要把戰火擴大到中國境內。為此在第三次戰役美國慘敗後,為了推卸責任一直罵美國政府為啥不趕緊使用核武器轟炸中國。

一邊是杜魯門想找個合適的機會趕緊停戰,另一邊是麥克亞瑟絲毫不顧及杜魯門的感受,不停的發表和美國政府意見完全相左的要擴大戰爭的聲明,杜魯門終於忍無可忍。

畢竟美國是「文官治國」,你麥克亞瑟再牛逼,任免權也掌握在總統手裏。1951年4月11日,麥克亞瑟被免職,繼任者就是現任第八集團軍司令的李奇微。而第八集團軍司令的繼任者,則是後來以「範弗利特彈藥量」聞名的範弗利特。

一邊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美軍,一邊是增加了六個軍兵力立足於反擊的誌願軍。抗美援朝戰爭中規模最大的第五次戰役,已經蓄勢待發。

2、 困境

誌司為第五次戰役制定的戰略目標是,以西線攻擊為主,三個兵團十二個軍(含北韓人民軍第一軍團)兵分三路,三兵團(王近山兵團)作為中央突擊,左翼九兵團(宋時輪兵團)和右翼十九兵團(楊得誌兵團)從兩側進行穿插迂回, 力爭在漢江以西成建制地殲滅聯合國軍五個師。

東線的北韓人民軍的第3和第5軍團作為輔助,負責堵住南韓軍北上。

第五次戰役戰線布局

1951年4月22日晚17點,鋪天蓋地的軍號驟然想起,近二十萬誌願軍在整個戰線向當面之敵發起了排山倒海的攻擊,第五次戰役爆發。

美軍開始一如既往的開始一邊防禦一邊撤退。誌願軍一路平推,直撲漢江。

聯合國軍的作戰欲望普遍不高,英軍29旅甚至讓一個叫劉光子的誌願軍士兵創造了韓戰史上的一個記錄,一個人單槍匹馬俘虜了六十三個英軍。至於南韓軍,咱也不能說人家戰鬥力差的離譜,反正在北韓戰場上的表現時強時弱,謎一般的存在。

不過誌願軍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聯合國軍的撤退方式很有規律。晚上撤退,撤退距離不超過三十公裏。而這個三十公裏,很明顯是誌願軍一夜急行軍的最大限度。

事實確實如此。美軍盡量避免跟誌願軍夜戰,利用機械化優勢先行撤退三十公裏,然後停住進入防禦模式。而奔跑了一夜的誌願軍,追到美軍陣地的時候,基本上天已經亮了。而白天美軍可以無所顧忌的投入飛機、坦克等占據絕對優勢的火力對誌願軍進行攻擊。

4月28日,誌願軍三個兵團推進到了離漢城不遠的加平、春川地區,美軍主力撤到漢城、漢江一帶組織防禦。

漢城內又亂成了一鍋粥。自從韓戰爆發,這個倒黴的南韓首都已經易手四次,現在又馬上面臨第五次被攻下。

然而,他們想多了,誌願軍並沒有進攻漢城的打算。

因為,位於追擊前線的部隊都已經彈盡糧絕。

從4月22日到4月28日,剛好是七天時間。這就是上文所說的,正如李奇微所說的誌願軍是「禮拜攻勢」,誌願軍士兵所能攜帶的糧食彈藥,最多維持七天時間。

4月29日,彭老總釋出命令,對聯合國軍的追擊全線停止。這就是聯合國軍稱之為「第一次春季攻勢」的第一階段戰役。

第一階段的進攻,戰果並不理想。由於美軍改變戰術,由之前的一路後撤改成了每日後撤三十公裏進行節節抵抗,導致誌願軍的突破和迂回非常艱難。

誌願軍雖說多次把美軍成建制的包圍,但是在美軍強大炮火的立體化防禦面前,拿著輕武器的誌願軍根本攻不進去。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中路40軍120師359團,在追擊中包圍了美軍的一個炮兵營。兩個連不顧傷亡的輪番攻擊,打了三天三夜,最後只剩下不足百人,仍然沒有拿下。而美軍這個炮兵營突圍出去的時候,據說僅僅傷亡了十五人。

重型武器和輕武器的差別就是這麽殘酷。

但現在誌願軍面臨一個問題,攻擊停止後,下一步怎麽辦?最主要的,已經有情報顯示,美軍已經準備開始全線反擊。

嚴重缺乏糧食彈藥的誌願軍,如果面對美軍猛烈炮火的進攻,固守防禦絕不可取,這個是第四次戰役中得出的血的教訓。

撤退?更不可取。幾十萬人的撤退,如果沒有萬全的準備,極容易出大事。

彭老總跟誌司一商議,絕不能讓美軍從容反擊,那就玩個乾坤大挪移,把主力轉移到東線進行攻擊。

轉移到東線的原因也不復雜,駐紮在那兒的是南韓軍團。南韓軍的地位在誌願軍眼裏,跟內戰時的國軍有的一拼,基本屬於送人頭加送裝備的存在。

具體思路就是,十九兵團繼續在西線牽制美軍主力,三兵團和九兵團秘密轉移到東線,全力進攻南韓軍第三軍團和美二師。

主力從西線轉到東線

1951年5月16日, 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攻擊開始。

結果不出意外,誌願軍如入無人之境,南韓第三軍團的兩個師(南三師、南九師)和南七師一觸即潰,短短三天時間,邵陽江防線土崩瓦解。

南韓第三軍團相當一部份人無路可逃,直接把大量的重武器扔掉鉆進了大山,讓誌願軍撿了一個大便宜。李奇微後來在回憶錄中對這事還耿耿於懷,說南韓那群豬丟棄的武器可以裝備好幾個師。

不過南韓軍沒想到的是,在第五次戰役結束後,他們的拉胯導致了一個相當恥辱的後果:第三軍團被範弗利特給解散了。

範弗利特對南韓軍隊戰鬥力之拉胯到了簡直無法容忍的地步。

南韓人不是對吉尼斯紀錄有極高的迷戀麽,這事其實完全可以申請吉尼斯紀錄。南韓第三軍團作為一支本土軍隊,被外來幫忙的外國軍隊勒令解散,這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一個記錄,至今無人打破。

南韓也知道這事不是啥好事,要是承認了就等於歷史留下汙點了,所以一直不承認自己拉胯,是因為美軍潰敗才導致南韓軍潰敗,美軍這個不要臉的讓南韓軍背黑鍋。

誰不要臉不重要,反正因為南韓軍的迅速潰敗,導致美2師又被誌願軍包圍了。

不過並沒有成建制的殲滅。咱們一直沒概念美軍的物資充裕程度到底有多麽逆天,看看美2師三十八團三營的防禦陣地就明白了。

三營的防禦陣地用了六千根鋼筋,二十三萬七千條沙袋,三百八十五捆蛇形鐵絲網,前沿陣地布滿了防步兵地雷。為了突圍,一個炮團就打出了12000發炮彈。大家對這個數位可能沒啥概念,你要知道誌願軍在前三次戰役加起來一共打出了不到6千發炮彈,就知道雙方的差距到底有多麽大了。

打到5月21日,和西線相同的問題又出現了,誌願軍本來就缺乏的糧食和彈藥又消耗完了。

彭老總命令東線部隊停止進攻,三個兵團準備撤到漣川、金化一帶進行休整。

由此,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由此結束。

不過一個巨大的陰影,正籠罩在誌願軍的上空。美軍不僅沒打算讓誌願軍輕松回撤,還有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想法。

3、 鐵原阻擊

誌願軍回撤休整,彭老總也知道按照第四次戰役的經驗,美軍必然會尾隨攻擊,為此特意交代各兵團在撤退路線上要留下一支部隊進行監視和防禦。

只不過現在誰也沒想到的是,美軍這次準備的反擊,是要置誌願軍於死地的一次全力反擊。

第四次戰役的美軍指揮官還是李奇微,而李奇微比較謹慎,在對誌願軍反擊的過程中采用的是全線平推,哪個部隊進攻受阻,那全線停下等待,總之就是安全第一,戰果第二。

如果還是這個打法,那誌願軍的這次撤退也不會有什麽大問題。然而,非常不幸的是,這次的指揮官換成了範弗利特。

範弗利特采用的是穿插迂回戰術。也就是說他運用的,就是中國軍隊最擅長的那套戰術。

1951年5月22日,美軍在四百公裏的戰線上全線開始了反擊進攻。

美軍的這次反擊,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各部隊都組建了「特遣突擊隊」,利用機動性強的坦克部隊全力向誌願軍後方進行穿插,迂回切割誌願軍的後撤部隊。

誌願軍現在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彈藥糧食奇缺,根本防不住美軍的穿插部隊。

在東線,到5月24日,美軍的一個坦克突擊隊就穿插到了誌願軍「第二次春季攻勢」的出發點昭陽江,緊隨其後的美第十軍緊隨其後,迅速向北插進。也就是說,誌願軍插到三七線的第十二軍、第二十七軍已經腹背受敵。

在西線,由於人民軍第一軍團的撤退,導致誌願軍第六十五軍側翼暴露,不得不緊急進行撤退。而這一撤,三兵團和九兵團之間的缺口暴露在美軍面前,美軍主力沿著這個缺口快速向北插進。

也就是說,誌願軍的防禦戰線還沒有形成,已經被美軍插入後方進行分割了。

形勢已經萬分危急。

5月31日,美軍的中線部隊已經逼近到漣川、華川一線,離鐵原只有一步之遙。

這時候,誌願軍的當務之急,是必須在鐵原前面擋住美軍。

因為鐵原太重要了。

鐵原位置

鐵原是誌願軍的主要的後勤基地,此時大量的軍用物資和傷員還沒有轉移完成。另一個,這時候誌願軍主力部隊還在往北轉移。鐵原以北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如果鐵原失守,任由美軍的機械化部隊在大平原上瘋狂肆虐,損失絕對無法接受。

不管從軍事角度還是政治角度,鐵原都必須要堅守,必須留出物資和部隊轉移的時間。

這個任務,交給了十九兵團六十三軍,軍長傅崇碧。

全線撤退的時候,六十三軍本來在漢江南岸,由於兩翼已經被美軍占領,還有一路美軍正在往六十三軍的背後迂回。退路如果被截斷,六十三軍將面臨滅頂之災。

軍長傅崇碧當機立斷,指揮部隊後撤到了漢江北岸,在極度饑餓、疲勞和美軍的攻擊之下,費勁力氣終於撤到了漣川。

本以為能喘口氣,就在這時候,十九兵團的電報來了。

按照彭老總的要求,六十三軍要堅守鐵原15天。

傅崇碧一看這電報都懵了。從漢江撤到漣川,一路面對美軍的圍追堵截,部隊減員非常嚴重。而且現在彈藥奇缺,炮兵都當步兵用了,至於吃飯,糧食早就斷了頓,包括傅崇碧在內,每天只能吃點黃豆減少饑餓感。

特別是已經見識到美軍炮火的強悍,如果進行固守,不用說15天,能堅持5天就是奇跡了。

但軍令如山,傅崇碧沒有提出任何疑義。倒是十九兵團的兵團長楊得誌感覺很忐忑,疑惑老傅為什麽沒提困難?

誰都知道,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傅崇碧自然知道這是一個近乎無法完成的任務。並不是怕死不怕死的問題,而是在美軍的飛機坦克大炮的轟炸之下,以血肉之軀怎麽能阻擋住?

只不過他更明白,戰況已經惡化到了這個程度,提困難又有什麽用?

這時候傅崇碧和六十三軍已經打定主意,寧肯全軍覆沒,也絕不會撤出陣地。六十三軍把自己當成了一支軍建制的敢死隊。

由此,六十三軍軍史上被悲壯的一戰掀開了帷幕。

六十三軍的防禦陣型是一個品字形,187師和189師並排擺在一線,188師在後方構建二線防禦陣地。

鐵原阻擊戰的防禦陣型

六十三軍此時的兵力2.5萬余人,要對陣的是美軍和南韓軍的4.7萬人,且不說武器裝備的差距了,兵力懸殊就極大。

實際上,不管是六十三軍,還是十九兵團,還是誌司,對能不能在鐵原前面擋住美軍15天,心裏都沒底。不但沒底,甚至都覺得沒有希望。

原因並不復雜。還是再看一眼重炮的破壞力到底有多大,基本就明白以血肉之軀對抗鋼鐵洪流的難度了。

這並不是勇敢不勇敢的問題,而是在重炮的轟炸之下,多少人都不夠往裏填的。

所以咱們一直說那些詆毀誌願軍在北韓戰場上使用「人海戰術」的,要不就是腦殘,要不就是壞逼,根本不值一駁。

那怎麽辦?對六十三軍來說,自然是全軍犧牲也在所不惜,問題是犧牲就能解決問題嗎?陣地守不住影響到的是整個戰局,是整個誌願軍部隊的生死存亡。

然後,讓全世界軍事學家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現了。

六十三軍189師,把全師就地解散,在種子山一線的陣地上,以30人左右為一個戰鬥小組,建立了200多個極其分散的阻擊陣地。

這種做法,嚴重違反了我軍「集中優勢兵力」的老傳統,也違反了國外軍事學家「部隊傷亡超過30%就失去戰鬥力」的理論。

189師師長蔡長元這麽做的目的其實很簡單。阻擊美軍的目的,要的不是打退美軍,也不是考慮減少部隊傷亡,而是盡可能的延長阻擊時間。

與其集中兵力讓美軍的猛烈炮火轟炸,不如讓美軍挨個陣地去「拔釘子」。

誠然,美軍對每個小陣地絕對是碾壓之勢,但是要拔掉這麽多小陣地,美軍的腳步自然就慢了下來。

那美軍不拔釘子行不行?當然不行。這就跟古代攻城一個道理,為啥非得一個城池一個城池打?繞過去不行?繞過去當然行,前提是你得能接受對方從背後襲擊,甚至有被兩面夾擊的風險。

不過這招,全世界也就新中國的部隊能這麽幹。因為每一個小組的士兵都知道,即將面對的不是機率性的犧牲,而是必然的赴死。

可以想象一下,眼看著一個個小陣地被敵人攻陷,一個個戰友在自己前面死亡,下一個就將輪到自己。一般人的心態早就崩了,要不撤退,要不投降。

然而,新中國陸軍是輕步兵巔峰的名號不是白來的。這個殊榮,正是那一代軍人用強大的意誌力、紀律性和舍我其誰的精神換來的。

6月1日,範弗利特指揮美軍開始進攻。

189師的阻擊結果和預料的一樣。就用這個陣型,實實在在的阻擋了美軍四天的時間。

6月4日,最終撤下來的189師,剩下的人數不到一個團。他們用血肉之軀,給誌願軍主力換來了寶貴的四天時間。

接著頂上的是高台山一線阻擊的188師。

面對「範弗利特彈藥量」鋪天蓋地的轟炸,阻擊的過程依然是慘烈無比。然而美軍面對的是他們根本理解不了的中國士兵,即使彈盡糧絕,選擇的往往是同歸於盡,甚至是跳下懸崖撲進敵群拉響手榴彈。

6月9日,美軍逼近了鐵原城,188師564團成了堅守鐵原城的最後一道防線。

564團並無險可守,只有城外一座叫做內外加的小土包,高度不過200來米。很顯然,這根本阻擋不住美軍。

形勢危急之下,在內外加山駐守的564團5連,選擇了一個集體赴死之舉,把離內外加山不遠的一座水庫給炸開了。奔騰的水流讓美軍的坦克無法前進,但同時也阻斷了5連的退路。

眼看就要攻進鐵原城的美軍極其憤怒,對著內外加山進行了長時間報復性的炮擊。

結果就是,奔騰的水流阻擋了美軍整整一天的時間,而5連,沒有一個戰士回來。

就在美軍即將攻進鐵原的時刻,事情有了變化。6月10日,彭老總親自給六十三軍軍長傅崇碧打來電話,說鐵原的物資和傷員提前轉移完畢,而且鐵原後方的誌願軍主力已經構築完成了防線,六十三軍盡快撤離阻擊陣地。

六十三軍以一軍之力,付出了巨大傷亡,完美的完成了「鐵原阻擊」的任務。

誌願軍轉危為安。

4、 尾聲

面對誌願軍主力已經轉移完成並建立了堅固的防線,美軍知道重創誌願軍的設想已經不可能實作,再繼續進攻只能是徒增傷亡,無奈之下選擇了停戰。

由此,1951年6月10日,第五次戰役結束。

這其中,六十三軍的「鐵原阻擊戰」功不可沒。這也是為啥歷史一直給六十三軍和「鐵原阻擊戰」非常高的評價的原因。

接著說說後續的影響。

有一個常識是,軍事從來都是為政治服務的。第五次戰役結束後,中美兩國對這場戰爭的態度都發生了變化。

先說說美國。

美國最早進入北韓戰場的時候,目標就是打到鴨綠江,統一全北韓。不過隨著中國誌願軍入朝,接連發起三次戰役,把美軍一路趕回三八線,甚至一度把漢城給拿下之後,美國政府的想法就變了。

杜魯門政府從第三次戰役後期,就打算以三八線為界,體面的撤出北韓戰場。

想法改變的原因說簡單也簡單,主要有兩點。

一個是中國誌願軍的戰鬥力太過於逆天,要想拿下北韓基本上已經不可能。戰爭進行了一年多,美軍的死亡數已經達到了十萬人,軍費達到了恐怖的一百億美金,是二戰中美軍第一年軍費的一倍。

按照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說法,「韓戰就是個無底洞,完全看不到聯合國軍有勝利的希望」。

另一個,則是美國對戰略重點的考慮。美國一直認為韓戰的幕後主使是蘇聯,而蘇聯這麽幹就是為了把美國的註意力引向亞洲,這對戰略重點在歐洲的美國來說,相當於是中了蘇聯的圈套。

至於麥克亞瑟一直堅持的戰爭擴大化,對杜魯門來說簡直蠢不可及。即使美軍拼盡全力打到鴨綠江,那中國人絕對會不死不休,戰爭就會無限期持續下去,甚至可能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

這都是美國政府絕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堅持戰爭擴大化的麥克亞瑟滾了犢子,聽話的李奇微上了台。

再說說中國。

抗美援朝一開始的目的,就是「保家衛國」,保證東北邊境的安全。

隨著前三次戰役的突飛猛進,中國這邊也開始樂觀,覺得把美國人趕出北韓也不是不可能。不過等到了第四次戰役和第五次戰役結束,咱們也認識到了一個問題,在美國的現代化裝備面前,要想把美軍徹底打敗,必須持續投入巨大的財力和人力,最主要的是要建設一支同樣擁有現代化武器裝備的軍隊。

而這事,對於剛剛成立的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即使以舉國之力,也是難以辦到的事。

最主要的一點,咱們入朝參戰的目的,實話實說,從來就不是幫小金統一北韓,而是保衛中國的邊境。

仗打到這個份上,把戰線維持在三八線周邊,成了中美兩國都能接受的一個結果。

於是,停戰談判,就成為中美兩國的統一認識。

寫到這兒,咱們基本也看明白了,美國從來沒打算對誌願軍手下留情,能讓美國政府改變主意,完完全全就是百萬誌願軍浴血奮戰的一個結果。

正如在戰後彭老總所說,「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那代新中國的軍人,無論給予他們多麽高的贊譽,他們都受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