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槍平四海,排隊槍斃是如何淘汰冷兵器的?

2024-01-13軍事

燧發槍的出現,使得火槍兵可以結成密集陣,並大大提高了裝彈時間,而火繩槍時代大家都相隔一米左右,畢竟離得太近,會讓火繩點燃身上攜帶的火藥,而結成密集陣後進一步的提高了火力密度,用數倍乃至10倍的火力密度來對抗騎兵、步兵沖鋒。

而震耳欲聾的槍聲,對敵人心理的打擊是致命的,一輪齊射往往能引發敵軍崩潰。

而冷兵器步兵如果向線列步兵發起沖鋒的話,最少也要承受2~3輪的齊射。

例如英軍在18世紀裝備的燧發槍,槍管長1.17公尺,口徑19公釐,有效射程200公尺。配合將彈丸和火藥用牛油紙包住的彈藥一體紙殼彈,減少了大量繁瑣裝彈步驟,經過嚴格訓練的線列步兵,射速甚至能達到3-4發1分鐘。

再配合三段擊等戰術,排成3~5列,一排射擊,一排裝備,一排裝彈,周而復始,從而源源不斷的輸出火力,從而彌補了射速較慢準頭較差的缺點。

而且火繩槍/燧發槍動輒1000~2000焦耳的動能,盔甲在其面前就像是紙糊的,使的歷史上大多數盔甲,都被火繩槍/燧發槍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裏。

很多人會拿火槍和弓箭對比,雖然說早期的火繩槍和燧發槍對環境和天氣有要求,像如果下雪或者下雨的情況下是無法使用的,在戰場上很容易出現意外。

但實際上弓的保養維護會更加的繁瑣,一般使用復合材料制造的筋合復合弓或者其他的弓一類,是非常害怕水或者潮濕的環境,因為受到水或者潮濕的環境影響,會導致弓變得疲軟無力,無法正常射擊。

而且弓箭手拉箭會消耗大量體力,對身體素質有著極高的要求。

像火槍兵容易訓練,每天就是練個10發鉛子,練個3天,然後再用個把月時間訓練佇列和紀律服從性,這個訓練量就差不多可以拉去填戰線吃皇糧了,要知道龍蝦軍一年的子彈訓練量也就才30發……

反過來呢,就打過幾十箭就拉去當弓手?開啥玩笑?要知道當時英國長弓手的訓練成本可是火槍手的4~5倍。

而且火槍的這個精度遠高於弓箭,弓箭的瞄準比火槍3點一線難太多,是靠想象瞄準法,全靠射手的經驗。因為箭都是搭在弓的一側射出去,天然就有誤差。特別是歐洲的地中海式射法誤差更大。所以實際射箭都是箭頭稍微偏離一點靶心。但偏離多少基本上靠經驗和想象。所以一個合格的弓箭手必須要透過長期的練習才能做到百發百中。

弓箭還對體力要求極高,一般的弓箭手連續發八九次就會明顯力竭,而且長期使用會損傷脊椎骨骼。

降低門檻使得火槍兵批次化和規模化。

火槍兵死了,很快征召一批,弓手死了損失就大了,死一個少一個

例如電影武士中就提到這個,一個合格的武士從小就要訓練,而新兵訓練幾個月就可以上戰場了。

況且燧發槍有效射程為200公尺左右,300公尺距離甚至都有殺傷力,而弓箭極限射程也就200公尺,這還得透過拋射才能達到,對一般士兵而言沒有精度可言。

像龍蝦軍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把敵人放近了打!會在100公尺左右甚至更近的距離才進行排隊槍斃,以其槍法優勢擊潰敵軍,而同時期的法軍更傾向於積極主動的突擊。

很多人覺得火槍兵肉搏能力差,但實際上在刺刀出現後,火槍兵就不再需要專門的長槍兵保護。

火槍安裝刺刀,能夠達到一米七八的長度,使得火槍變成了長矛,在面對冷兵器的步兵或者騎兵,可以獨立對抗進行肉搏。例如在鴉片戰爭期間,清軍在面對英軍火槍手時,火槍對射毫不落下風,但是在面對英軍刺刀沖鋒進行肉搏就垮了……

而在面對騎兵時,火槍也並非不是沒有一戰之力。

要知道即便是古代,在浚稽山之戰,界橋之戰和幽州之戰,步兵的弓弩都能對騎兵造成重大威脅,更不用說穿透力更強精度更高火力持續性更強的的火繩槍燧發槍了。

燧發槍時代對付騎兵就是齊射,依托橫隊齊火來打垮騎兵沖鋒。早在火繩槍時期,17世紀鄂圖曼帝國的新軍齊射就能打的波斯騎兵不敢沖鋒了。

不過的缺點就是一旦被騎兵突破任意一點,就很容易席卷全軍了。

所以在火器時代,對抗騎兵的沖擊仍然是一種挑戰。步兵需要完整的佇列和良好的紀律,不能過早的開火導致前功盡棄,這才能發揮出齊射最大威力。

只有到了17世紀末期到18世紀初期隨著燧發槍的出現,才是火槍兵獨立靠火力摧毀騎兵沖鋒的時代。

結尾:不管是火繩槍還是燧發槍,只能依靠密集的火力輸送才能彌補準頭的不足。

像子彈打向天空算是中西方通病,當時沒有現代步槍的設計,槍支法線-槍托-肩膀是有角度的,除非采用極低的裝藥,否則開火時槍口都會上揚。

加上實戰中新兵們高度緊張,很難仔細瞄準,這導致實戰中非常容易打高,不只是滑膛槍,後面的米尼槍這個問題也很嚴重。

歐洲軍官在第一次開火前會反復提醒,士兵要打對面的膝蓋,有的甚至更具體:「相信上帝,瞄準他們的鞋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