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畸形巨獸:蘇聯航空母艦發展史(2):怪誕的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

2024-06-19軍事

1943年2月,蘇軍取得史達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此時駐在北非的盟軍也準備對德國發起攻擊,德軍派潛水艇潛入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港口打探情報。艇長施泰恩霍夫上尉帶領U-511潛艇潛入港口,但因為攻擊港口可能會給潛水艇帶來淪陷性的打擊,從而導致無法送出情報,而放棄了對港口的攻擊。在返航途中,施泰恩霍夫設想到一種能飛上岸的魚雷,就能把那些坦克、大炮全部炸毀。回到德國後,施泰恩霍夫向德軍統帥部匯報了偵察到的情報,並找到火箭專家勃勞恩,向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經過兩人的努力,使用6枚步兵用的標準火箭炮彈,在波羅的海水下30公尺的潛艇上,成功完成了水下發射試驗。

V-2彈道飛彈

不久,希特勒指示,要研制出一種可在水下發射V-2彈道飛彈的容器,要能將10噸重的彈頭發射到160公裏遠的地方,企圖用潛水艇將這個火箭發射容器秘密拖到離紐約160公裏的海中,用這10噸重的彈頭轟炸紐約。二戰後,美國海軍采用繳獲的德國V-2彈道飛彈進行了數次試驗,然而很快就發現液體燃料火箭的不穩定性危險使得其不能用於艦載。

白沙飛彈試驗基地

隨後美國開始在白沙飛彈試驗基地開始試驗飛彈。這個地方在新墨西哥州,因為這裏土地貧瘠地形開闊人煙稀少,同時還有水源。白沙試驗場1945年2月20日正式成立 。1955年夏天,美國海軍上將阿利·伯克晉升為海軍作戰部長後,不久就在海軍軍械局成立了一個特種科研處,挑選海軍少將威廉姆·F·雷伯恩領導這個機構。它的任務是研制從海上發射洲際彈道飛彈的裝置,艦基火箭能夠形成一種潛在威懾力量,它比艦載機的威懾力更迅捷更有效。

木星飛彈

1956年12月,海軍終於獲得授權結束「木星」計劃並研發一種全新的固體燃料彈道飛彈,美國國防部稱之為「北極星」飛彈計劃,包括飛彈、核潛艇、水下通訊裝置與導航等系統構成的龐大復雜計畫。 1959年9月,內含慣性制導系統的第一枚北極星A-1原型彈成功試射,北極星A-1的測試在1960年繼續進行。

北極星A1潛射飛彈

與此同時,海軍建造了其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美國海軍「喬治·華盛頓」號(SSBN-598),在全新的中央部份安裝了16具飛彈發射筒。「北極星」飛彈的第一次成功水下發射是由該艦在1960年7月20日進行的,而到了1960年11月,「北極星」A-1潛射彈道飛彈就在SSBN-598號上形成戰鬥力了。1962年5月6日,美國海軍「伊桑·艾倫」號(SSBN-608)成功地向美國在太平洋的核測試場發射了一枚裝有實用核彈頭的「北極星」A-1飛彈。這是美國戰略飛彈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實彈測試。

「伊桑·艾倫」號戰略核潛艇

1961年10月首枚北極星A-2 飛彈投入飛行試驗,1962年後分別部署於5艘艾倫級和8艘拉菲特級核潛艇上,每艇16座飛彈發射筒,水下垂直發射,最大射程達到2800公裏。1964年9月4600千米射程的「北極星A-3」飛彈服役。從1960年開始,美國啟動第三代彈道飛彈核潛艇的研發工作,即拉法耶特級戰略核潛艇開發計劃。得益於前兩代戰略核潛艇的技術基礎,拉法耶特級戰略核潛艇的發展非常順利。美國海軍在1967年時,總共擁有31艘拉法耶特級、5艘喬治·華盛頓級和5艘伊桑·艾倫級,總共擁有41艘彈道飛彈核潛艇。

北極星A-2飛彈

北極星A-3飛彈

拉法耶特級戰略核潛艇

美國強大的戰略核潛艇艦隊可以在近2000公裏外(這是「北極星」A1的射程,最終的A3型射程達4600公裏)的地中海或挪威海對蘇聯發動核打擊,而蘇聯既有的岸基反潛機完全不可能長時間跟蹤和攻擊它們。最便捷的方法是建造一種搭載一個分隊直升機的反潛巡洋艦,它們可以前出到美國核潛艇活動的邊緣地帶,提前發現和攻擊 「北極星」潛艇,也可以在本方水面艦隊出航時為其提供反潛支援和掩護,水面艦艇則以反艦飛彈保護反潛艦。

1123型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

20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的核潛艇投入使用。這種核潛艇雜訊小,潛航速度快(達到35千米)、下潛深度深、潛航時間長、裝備了水下發射的潛地彈道飛彈。如何進行反潛防禦,特別是如何對付美國的核潛艇,是擺在蘇聯海軍面前的嚴峻任務。蘇聯海軍決定裝備更多大型反潛艦,甚至排水量1.5萬噸級的輕型航母,在這些艦上搭載反潛直升機,以便提高反潛防禦能力。

1958年初,蘇聯海軍給卡莫夫設計局提出了具體的戰術技術要求:新的艦載反潛直升機必須具有很小的外形尺寸,以便艦上搭載,因此應該采用共軸式雙旋翼布局;必須裝有兩台渦輪發動機,以保證直升機搜潛和攻潛時對功率的要求和飛行安全;該直升機應該有較大的有效載重,以便攜帶雷達、吊放聲吶、聲吶浮標、磁異探測器等攻潛武器;在使用吊放聲吶搜潛過程中,需要進行8-10次加速和減速,所以該直升機應該具有較低的振動水平、較好的操縱性和較高的過渡狀態穩定性;該直升機應該具有一定的水上漂浮能力,以便於在緊急情況下進行水上迫降;它不僅應該以完成反潛任務為主,還要完成其他任務,例如海上救援等。

卡-20直升機

卡-20直升機

1958年2月20日,蘇聯政府正式下達了研制這種艦載反潛直升機的決定。卡莫夫設計局根據這個決客製造出全尺寸模型,並在1959年透過了對該全尺寸模型的稽核,此後進入全面設計和原型機制造階段。1960年,烏赫托姆直升機制造廠制造出第一架試驗樣機。當時原型機編號為卡-20,北約給他取的綽號為「豎琴」。工廠試驗一直進行到1965年。 卡-20直升機自1965年開始在烏蘭烏德直升機場投入批生產,批生產的型號編號改為卡-25,北約取的綽號為「激素」。卡-25 機身短小,主旋翼可折疊,適合在狹窄的艦船上作業。這是第一架專為海上使用而開發的蘇聯直升機。

卡-25原型機

隨著蘇聯共軸雙旋翼的研制和北約潛艇的升級,蘇聯第17中央設計局開始進行新一代反潛巡洋艦的設計。1958年,蘇聯海軍司令部下達了研發能夠搭載十架直升機的7000噸級反潛巡洋艦的研發工作,新型反潛巡洋艦最大航速應當為三十節左右,應當能夠搭載一具SUW-N-1型雙臂式反潛飛彈發射器,2座SA-N-3型防空飛彈發射器,2具RBU6000型12管反潛深彈,兩座5聯裝的533公釐魚雷發射管,兩門雙聯裝AK-725型57公釐防空炮。海軍中央艦艇制造研究所和第17中央設計局開展反潛巡洋艦研發,海軍司令部希望新的反潛巡洋艦的排水量在8000噸左右,並且能夠搭載8-10架直升機,以實作戰鬥力和造價以及建造速度三者的平衡。

對於海軍中央艦艇制造研究所和第17設計局而言,既要滿足苛刻的艦載武裝要求,又要滿足航空能力要求,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便誕生的航空巡洋艦設計,將前半部份設定為武器甲板,後半部份設定為航空甲板。

海軍中央艦艇設計局方案

海軍中央艦艇設計局方案

海軍中央艦艇設計局方案的航速33節以上。A炮位為SUW-1反潛飛彈,B、C炮位為SA-N-3防空飛彈,上層建築前端的武器平台上是PBY-6000反潛深彈,上層建築兩側為五聯裝的533MM魚雷。上層建築最後端為兩台AK-257防空炮。煙囪為雙煙囪設計,前煙囪頂端與前部上層建築頂端各有一台引導SA-N-3防空飛彈的射控雷達。上層建築主體較前甲板擡高一層甲板,飛行甲板較艦艏下降一層甲板,一升一降之下,就有了兩層甲板高度以布置一個可以容納八架直升機的甲板機庫,機庫後部是一個擁有三個起飛點的直升機甲板。

概念方案1

當初還有幾版概念設計方案,方案1從艦艏到飛行甲板依次是,兩座RBU-6000反潛深彈發射器,SA-N-3防空飛彈,SUW-1反潛飛彈,SA-N-3防空飛彈,艦島前後各有一門AK-257型雙管57MM防空炮。還有兩座內埋的五聯裝533魚雷。左舷的位於外飄下部,右側的位於艦島前的AK-257下方。本方案應當采用了內埋式機庫,但是這不是重點。本方案在中部有著約1/2艦寬的外飄設計,並在飛行甲板上設定了兩中軸一傾斜,共計三個直升機起飛點。

概念方案1

本方案共擁有一前一後兩個艦島,但是仔細觀察本方案的艦島就會研發,艦島上並沒有看到煙囪的位置,而且兩個艦島間距很小,這也就意味著本方案大機率采用了核子反應爐作為動力來源,采用雙艦島的原因並不是為了燃氣輪機,而是蘇聯的電子系統實在是太過傻大黑粗了,以至於只能再來一個艦島不然的話都放不下那麽多的電子裝置。概念設計方案有著異常明顯的給基輔級探路的意味,要知道對於直升機航母而言,采用斜角甲板設計是沒有絲毫意義的,外飄完全沒有必要性,但是本方案有外飄,艦尾的甲板顯得空蕩蕩的。

概念設計方案2

概念設計方案2采用了雙層甲板設計的直升機巡洋艦樣式。對於搭載戰鬥機的航母而言,這是一種相當不理智的方案,單層機庫雙層甲板等於壓縮機庫面積,雙層機庫雙層甲板等於飛行甲板面積嚴重偏小,但是對於萬噸左右的直升機航母而言缺點還湊活,畢竟噸位較小使用半長的機庫的話容易頭重腳輕。

概念設計方案2

本方案機庫頂端是兩個直升機起飛點,機庫長度回縮到後艦島後端位置,並在降低一層甲板的飛行甲板上設定了兩個起飛點。此外本方案的機庫較武器甲板與尾部飛行甲板上升一層甲板,概念設計方案1與概念設計方案2的噸位以及長度是相近的,方案二的比較重的裝置距離水線較近也就是說重心更低,盤子尋思著穩定性沒準能好點。

概念方案3

概念方案3是一款雙體型,設計一款大型雙體船似乎是比航母更值得追求的設計,因為雙體設計意味著更強的結構強度,意味著更大的飛行甲板面積,意味著能夠以更小的噸位達到更好的效能。方案的武器配置較為突出,兩側船體上分別是錨鏈,SA-N-3防空飛彈,雷達,五聯裝533魚雷發射管,兩船體的中間部位上SUW-1反潛飛彈以及巨大無比的上層建築,KA-25翼展15.7公尺,甲板總寬度大概是三個直升機起飛點的寬度。但這個方案以當年蘇聯的建造能力應該是無法實作的。

概念方案3

涅瓦設計局方案的武器布置與海軍中央艦艇研究所方案基本相同,但是PBY-6000布置在了甲板最前端,煙囪同樣采用了雙煙囪設計,但是涅瓦方案的長度要更長,且上層建築更加的瘦削。涅瓦方案與海軍中央艦艇研究所方案最大的區別是涅瓦使用了內埋式機庫設計,機庫位於艦體內部,因為方案僅為一萬噸左右,噸位有限,所以涅瓦為了布置內埋機庫,將飛行甲板上移一層,以騰出空間。 涅瓦方案直升機的機庫應當是能放三列直升機,在去除升降機占位之後,應當能夠搭載十架直升機。在多個方案的角逐當中,涅瓦方案獲得了勝利。

涅瓦方案

但是涅瓦方案由設計案 最終也跟先前規劃面目全非。蘇聯海軍高層以及各設計局對這幾個問題一直在不斷爭論,所以對1123型反潛巡洋艦的技術任務書在1960年1月、1960年12月、1961年6月、1962年1月、1962年7月和1963年9月多次更改。在這期間1123型反潛巡洋艦的噸位不斷增大,直升機攜帶數量不斷增多, 艦上人員配置也是大振幅上升,從最初4500噸的技術要求變成最終14900噸。

1123型反潛巡洋艦

1961年3月,蘇聯海軍司 令部正式批準了第17中央設計局的技術方案,並定名為1123型反潛巡洋艦。把航空母艦稱為「反潛巡洋艦」,是高爾什科夫元帥采用的迂回戰術,以避免赫魯雪夫的猜忌,後來赫魯雪夫在1962年同意撥款建造。1962年6月,第17中央設計局正式向黑海造船廠送出1123型反潛巡洋艦的設計圖紙,7月5日批準了經一系列修改後的1123型反潛巡洋艦,10月15日下達首艦建造批準檔。

1123型反潛巡洋艦

1962年12月15日首艦「莫斯科」號在黑海造船廠0號船台鋪設龍骨。但是開工後蘇聯海軍依舊還在對技術要求不斷更改,比如增加自持力、提高50%的防空飛彈攜帶量、擴大航區等等。所以正在建造的「莫斯科」號中間停工,修改設計圖紙。為了騰出更多的飛行甲板面積,兩個煙囪合並了,特大號的蒼蠅拍也有了,武器布置由原先的逐步微擡變成了一提就是一兩米,魚雷發射管也變內建了,全艦也不存在什麽擡高一層或者降低一層的飛行甲板了,就連機庫都成了甲板+內埋設計。

1965年初正在0號船台建造的「莫斯科「號

莫斯科級載機巡洋艦

1962年12月15日,1123型首艦「莫斯科」號在第444造船廠(現為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開工,1965年1月14日,「莫斯科」號正式下水(建造編號701)。1967年6月莫斯科號開始試航,1967年12月25日完成國家驗收。按照北約對艦艇的命名原則,一般稱1123型為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1965年1月15日,1123型二號艦「列寧格勒」號(建造編號702)也在第444造船廠動工,1966年7月31日下水。蘇聯編號1123型反潛巡洋艦,綽號"禿鷹"。北約命名: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

莫斯科號

列寧格勒號

巧合的是,1959年,無畏號直升機母艦在法國布雷斯特阿森納開始建造,1960年7月7日鋪設龍骨,1961年9月30日下水。1964年6月30日(一說7月16日),無畏號加入法國海軍服役,取代了法國海軍原有的一艘以15世紀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傳奇女民族英雄命名的「聖女貞德」號訓練艦,海軍遂將該艦名延續,以勉勵海軍將士學習她為了民族利益視死如歸的精神。聖女貞德號主艦橋前方安裝有反艦飛彈,與主艦橋前緣平齊的2門3.9英寸火炮;主艦橋後方緊接著是一塊長62公尺、寬21公尺的直升機起降甲板,比艦體主甲板高出一層,甲板下方的空間規劃成機庫;起降甲板有三個直升機起降點,最多能同時讓三架直升機起降,戰時將搭載機擴充為8架超級美洲豹運輸直升機或大山貓通用/反潛直升機。

「聖女貞德」號

「聖女貞德」號

「聖女貞德」號

「聖女貞德」號與莫斯科級對比

超級美洲豹直升機

大山貓直升機

1957年和1958年義大利海軍訂購了安德烈亞·多利亞級「安德烈亞·多利亞號」和「卡約·杜伊利奧號」兩艘直升機巡洋艦,完工於1964年。上部建築後部安排了機庫和飛行甲板,飛行甲板大小為30×16公尺,用於起降「海王」直升機,不過後來發現對於「海王」來說機庫和飛行甲板都顯得狹小,一般裝備的機型為4架「奧古斯塔-貝爾」AB-212反潛直升機。1964年,在2艘多利亞級直升機巡洋艦服役後,義大利放棄了3號艦的建造(後來似乎成了傳統),開始尋求更大的平台。

安德烈亞·多利亞級

安德烈亞·多利亞級

「奧古斯塔-貝爾」AB-212反潛直升機

海王直升機

義大利的技術路徑有兩條:一是繼續改良多利亞級,具備更強的航空反潛能力。二是借鑒法國貞德號直升機航母,兼具反潛與兩棲作戰功能。最終,義大利選擇繼續自己的風格,排水量增加50%,載機數量從4架增加到6-9架。新艦維托裏奧·維內托號1967年2月5日下水,1969年7月12日服役。成為義大利海軍的第一艘直升機母艦,維內托級飛行甲板的尺寸達到40公尺X18.5公尺,有4個起降點,可同時保障 2架直升機起降。2台升降機位於飛行甲板最前端。可攜載6架SH-3D海王重型反潛直升機,或者9架AB-212輕型直升機。

維托裏奧·維內托號

維托裏奧·維內托號

維托裏奧·維內托號

1123型航空母艦與義大利的維托裏奧·維內托級直升機巡洋艦以及法國的聖女貞德號直升機母艦相似,只是搭載了更多的直升機,以執行獵殺敵人彈道飛彈核潛艇的任務。但是當時由於赫魯雪夫的原因,該級艦在限制排水量方面做了硬性要求,從而導致該級航空母艦存在不少缺陷,其穩定性、適航性和抗沈性均較差,甚至在風浪稍大時就無法使用魚雷發射管。艦橋中部垂直切下, 後部是81公尺×34公尺平坦寬闊的直升 機飛行甲板,飛行甲板下面是65公尺長、24公尺寬的機庫,設兩台梯形配置的小型升降機供直升機出入機庫,在艦橋後方的煙囪下方還有一個可容納4架直升機的常規機庫,共搭載14架卡-25反潛直升機 。

直升機飛行甲板

直升機飛行甲板

直升機飛行甲板

其中包括一架卡-25C型突擊直升機(用於機降登陸作戰)、一架卡-25PS型搜救/運輸直升機和12 架卡-25 型反潛直升機。若計入甲板上4 個起降平台上可系留的直升機,總數可達到18 架。在特殊情況下,亦可搭載米爾(Mil)設計局的Mi-14薄霧B式踩地雷直升機,不過由於該機體形過於龐大,無法經由升降機進入機庫,因此只能安裝在甲板上。

Mi-14薄霧B式踩地雷直升機

上層機庫設定直升機維修車間,可以對艦載直升機進行保養和維修。下層機庫設定彈藥庫,可貯存30枚AT-1型450公釐反潛魚雷、40枚PLAB-250-120型反潛深彈、504枚聲吶浮標。除此之外還可以攜帶8枚當量8萬噸TNT炸藥的核深水炸彈。透過一台起重能力1.5噸的彈藥升降機進行彈藥轉運。全部兩座機庫都設定煙幕監測和揮發性瓦斯監測系統,必要時自動啟動通風系統疏散機庫內揮發的航空燃油。火災報警系統可以在火警時關閉通風系統。

飛行甲板

機庫

機庫

1972年11月18日,在費奧多西亞附近,蘇聯海軍的1123型「莫斯科」號巡洋艦成功實作了首次使用垂直起降的雅各-36M飛機降落在艦載平台上。這一天也成為了蘇聯海航兵的組建日。 為了使雅各38能夠著艦,莫斯科號的飛行甲板上鋪設了厚達30公分的耐熱甲板層。雖然最終雅各38並沒有用作莫斯科級的艦載機,但這幾次起降依然為基輔級後續接受雅各38累積了寶貴的經驗。早在蘇聯之前,1967年10月,義大利的安德烈多利亞號應英國皇家海軍邀請,在拉斯佩齊亞成功進行了鷂式戰機的降落試驗。1973年10月10日,聖女貞德號秘密的進行了英國鷂式戰鬥機的垂直起降試驗。

雅各-36M

雅各-36M降落莫斯科號

雅各-36M降落莫斯科號

雅各-36M降落莫斯科號

為了使雅各38能夠著艦,莫斯科號的飛行甲板上鋪設了厚達30公分的耐熱甲板層

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艦長189.1公尺,最大寬度34公尺,吃水8.06公尺,標準排水量14900噸,滿載排水量17500噸。配備4台KVN-95/64型增壓鍋爐驅動2台TV-12-1型減速齒輪蒸汽輪機,功率9000-100000馬力(73.5百萬瓦) 。2具4葉螺旋槳,最大航速29節,續航力18節/6000海裏。最高航速下軍艦的續航力為4000海裏。為滿足全艦大量雷達等電子裝置的用電需求,軍艦配有兩台TD-1500型1500千瓦渦輪發電機以及兩台1500千瓦柴油發電機,總發電量6000KW。

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

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

1123型反潛巡洋艦裝備1套MR-600「日出」三座標對空搜尋雷達(探測距離600公裏)1套MR-310「安加拉-A」三座標對空/對海搜尋雷達3套「維加奇」導航雷達1套ADK-1衛星導航系統(後加裝)2套「雷鳴」射控雷達(制導V-611防空飛彈)2套MR-103「雪豹」射控雷達(制導AK-725和AK-230艦炮)1套MG-324「獵戶座」艦殼聲吶1套「織女星」拖曳聲納(最大工作深度200公尺,最大探測距離15公裏)8套「古爾祖夫」電子幹擾系統2套「海灣」訊號接收系統,2套MT-45「阿加特」光電指揮儀3套「草蜢」光電指揮儀艦上搭載一套PUSTB-1123「章魚」聲納綜合指揮系統,用於分析水下目標並向反潛飛彈、反潛魚雷和反潛火箭提供射控數據。

MR-600「日出」三座標對空搜尋雷達

「古爾祖夫」電子幹擾系統

而「根-1123」綜合電子系統則用於處理雷達、聲納及光電探測系統對戰場資訊進行綜合處理並引導艦載武器以及直升機對目標發起攻擊。該套系統同樣具備處理數據鏈的能力,對編隊中其他艦艇的即時情報數據進行分析。

莫斯科級天線雷達群

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

1123型最初定額艦員只有370人(244名艦員和104名航空人員),但是從1967年6月試航後發現370人並不能滿足現有需求,自動化系統並沒有達到預期水平,所以全艦總編制先後增加至471人和541人。至1967年12月完成驗收時,全艦定額人員已經上升至700人,屬於嚴重超編,超編的人員只能借助儲藏室、餐廳、機庫甚至拆除魚雷發射管改成人員住艙。而其他的環境問題還包括通風、供暖、海水淡化能力等等。可以說,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是蘇聯海軍大型水面艦艇中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中最差的一艘。

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

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

1123型反潛巡洋艦主體為鋼制縱向箱型梁船體結構,具備較高的強度。為了控制排水量並保持重心,上層建築大量采用較輕的鋁鎂合金。艦體設有16道水密艙壁,雙層船底設計,可抵禦4枚反艦飛彈1枚1000磅航彈在幹舷處爆炸,水下可抵禦2-3枚彈頭420公斤當量魚雷的非接觸性爆炸,一旦船底結構遭到破壞就透過底艙油箱燃油動態運動平衡艦體傾斜。按照最初的設計,1123型可抵禦2000公尺外空爆的3萬噸TNT當量的核武器(要求電子系統不損壞,艦體橫傾5度內),傾覆爆炸距離為770公尺。

列寧格勒號

1123型反潛巡洋艦最佳操縱性出現在18-20節航速時,但低速操縱性較差(出入港需要拖輪協助),滿速航行回轉時回轉半徑為艦體長度8倍。由於該艦設計時為了滿足武器系統和電子系統,所以較低的幹舷導致惡劣海況下適航性較差,甚至影響武器系統使用。根據1967年開始的一些實驗表明,1123型反潛巡洋艦的各項作業只能在5級海況下進行(浪高2.5-4公尺),與設想的8級海況(浪高9-14公尺)有較大的差距。1970年1月 「莫斯科」號在北大西洋8級海況下進行高海況試航,艦體橫傾達29度,前甲板反潛火箭發射裝置被大浪摧毀,無法完成艦載機起降作業和反潛武器對潛作戰。在北大西洋上試航時,艦體傾斜厲害,上浪嚴重,以至於高爾什科夫親自發電要求「是試驗該艦,而不是破壞它,往後應當謹慎……」

在北大西洋上試航的1123型,可見艦體傾斜厲害,上浪嚴重

在北大西洋上試航的1123型,可見艦體傾斜厲害,上浪嚴重

作為一級以反潛為核心任務的軍艦,「莫斯科」級配備有為對抗美國戰略飛彈核潛艇而專門於1960年10月研發的「旋風」型雙聯反潛飛彈發射裝置,其所配飛彈為82R型,備彈8枚。這種飛彈最小射程10公裏,最大射程24公裏,改進型射程達到44公裏。該型飛彈由陸軍核戰術火箭「蛙-7」改進而來,其蘇聯代號為RPK-1「旋風」,北約代號SUW-N-1(FRAS-1),意為無制導反潛火箭。它是一種近程反潛武器,是蘇聯水面艦艇裝備的第一種反潛飛彈武器。由於飛彈精度不佳(誤差可達1200公尺),因此其彈頭為5000噸當量的戰術核彈頭。「莫斯科」級是配備該型反潛飛彈系統的第一艘軍艦。除反潛飛彈外,「莫斯科」級的反潛武器系統還包括兩座12聯裝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和兩座五聯裝533公釐魚雷發射管。

蛙-7戰術火箭

「旋風」型雙聯反潛飛彈發射裝置

RPK-1「旋風」反潛飛彈

RPK-1「旋風」反潛飛彈

為了在遠離陸基航空兵掩護半徑外的海域獨立作戰,「莫斯科」級擁有較強的防空火力。軍艦配備了兩座M-11 「風暴」雙聯艦空飛彈發射裝置,配用最大射程為55公裏的V-611型防空飛彈,備彈總共96枚。除此之外「莫斯科」級還擁有兩座AK-725型雙聯57公釐高平兩用速射炮,不過由於實際使用時發現57公釐炮不足5公裏的射程過短,導致火炮幾乎全無用處,因此後來的蘇聯大型艦艇也不再裝用此炮。

M-11 「風暴」雙聯艦空飛彈

V-611飛彈

莫斯科號試射V-611飛彈

AK-725型雙聯57公釐高平兩用速射炮

AK-725型雙聯57公釐高平兩用速射炮

列寧格勒號上AK-725艦炮位置

根據海軍的要求,為了防護核放射線和增加艦船的防沈沒性,該艦船體上沒有采用舷窗裝置。艦內裝置吸音裝置和材料,並盡可能采用塑膠內飾。該艦引進了自動化水系統,使用脈沖遠端控制閥,自動化燃油接收和轉移閥、水防護系統、快速反應消防系統。該艦還配備了可控制船體橫搖的方向舵,通風和空調系統。錨鏈裝置允許快速卸錨而不需要船員到達甲板上。該巡洋艦的救援裝置包括一艘1390型「Strizh」指揮艇(長7.8公尺,搭載55馬力汽油發動機)、一艘1394A型馬力60的救援艇(長11公尺)、兩艘1391型工作艇(長8.5公尺,搭載40馬力柴油發動機)、2艘六槳艇、48艘PN-6充氣式6人救生筏和救生圈。這些船停放在艦艏上部第二個風暴防禦系統旁或者中甲板尾部。為保證直升機船舶基地的運作,該艦設計了半自動化的鏈式傳輸系統來運輸直升機。艦上直升機庫采用防火簾幕。

莫斯科號可以看到救生筏位置

列寧格勒號可以看到救生筏位置

1968年1月10日,「莫斯科」號正式編入黑海艦隊服役,隸屬於第21反潛艦旅,母港是塞凡堡。在試航期間,「莫斯科」號發射了26枚V-611(SA-N-3)防空飛彈、14枚82R(SUW-N-1)反潛飛彈、170枚反潛火箭彈、9枚魚雷以及大量炮彈。1968年12月15日,「列寧格勒」號升起了軍旗,進行了國家試驗。試驗比首艘船進行得更加順利。接收測試於1969年4月22日完成。同年6月22日,該船並入了黑海艦隊的21號反潛艦隊。那黑海艦隊21支要1123型這兩條船,準備幹什麽?因為它要針對特定對手,那個對手就是地中海上的美國核潛艇第16大隊。這個大隊擁有8艘戰略核潛艇,駐地位於西班牙的羅塔(金斯貝),戰時將在地中海東部建立陣位,目標是蘇聯西南部地區,以及位於東南歐的華約國家。

1971-72年列寧格勒號在塞凡堡

執行戰略反潛任務,就成了1123型兩條艦的第一任務。1966年6月30日,蘇聯在塞凡堡,建立了第21支隊,等著兩條反潛巡洋艦過來。而為配合這兩條主力艦,第21支隊還長期下屬的2級艦包括:61型大型反潛艦「烏克蘭共青團員」號、「紅色高加索」號、「勇敢」號、「靈巧」號、「果敢」號、「靈敏」號,以及56型「高尚」號驅逐艦。也就是說自1123型成軍以來,第21反潛艦旅一直保持著至少4艘二級艦的在籍。那幾艘相當於西方驅逐艦的大型反潛艦。最主要的任務就是作為「莫斯科」號和「列寧格勒」號「帶刀護衛」,配合他們去地中海打老美核潛艇,當然再強調一遍,去別處、幹別的任務也是常事,但是重要性請往後排。

1970年英國無畏號護衛艦與莫斯科號

1970年莫斯科號在摩洛哥附近

列寧格勒號

靈敏號反潛驅逐艦

靈巧號反潛驅逐艦

高尚號驅逐艦

列寧格勒號編隊突擊群

在1967年正式交付黑海艦隊後,第二年1123型首艦"莫斯科"號即奉命前往地中海,進行遠海部署測試,整個測試活動由黑海艦隊航空兵副司令沃羅諾夫少將負責指揮。在48天的戰鬥勤務時間中,莫斯科號直升機航母一共安排了39個飛行日,並且在6級海情,完成497個架次的直升機飛行,同時一直和北約的艦隊和飛機保持接觸。在反潛演習中,莫斯科號及其攜帶的卡-25直升機表現良好,特別是卡-25直升機作為搜尋和跟蹤核潛艇的有利武器充分展示了自身優越的效能,得到了蘇聯海軍的高度評價。後來升任蘇聯海軍航空兵司令的А.А.米羅年科空軍上將在當時曾經表示:"在所有型號反潛飛機(包括圖-142、伊爾-38、別-12等,筆者註)中,跟蹤美國潛艇時間中的90%是由卡-25直升機承擔的。"由此可見蘇聯海軍對卡-25直升機非常滿意。

莫斯科號與北約飛機

美國海軍P-2「海王星」巡邏機監視「莫斯科」號反潛巡洋艦,照片攝於1968年,地中海

莫斯科號

莫斯科號

莫斯科號甲板

1975年2月2日,在「莫斯科」號巡洋艦上,一塊分配板上的柴油發電機短路導致火災。火災開始迅速在船艙內蔓延。由於船舶失去電力(尾部柴油發電機未能啟動),滅火系統未能起作用,機組人員尋求了接近的救援船只「BeshTau」、「Kazbek」和「PS-21」的幫助。有16個消防隊參與救援。為了避免彈藥爆炸,存放57公釐炮彈和「風暴」防空飛彈的彈藥庫被淹沒。滅火采用從甲板上倒水灌註著火部位。消防隊員開始下到倉柯瑞進行滅火,為了防止船只傾斜,他們只使用泡沫滅火,並將水排入下層水艙。1975年2月19日發生火災後,該艦於同年到達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廠進行中修,修復工作於1976年10月30日完成。另一次中修於1982年10月1日至1989年12月25日在刻赤海軍船廠(位於塞凡堡市)進行。1978年1月20日,卡-25直升機在莫斯科號反潛巡洋艦上的因碰撞發生事故。

莫斯科號火災

莫斯科號火災

1978年卡-25直升機起飛

1978年直升機事故

1978年直升機事故

蘇聯解體後,1993年5月26日莫斯科號直升機航母最後一次出航;1995年4月27日由黑海艦隊編入預備役;1995年5 月15 日,因為「光榮」號飛彈巡洋艦更名為「莫斯科」號,為避免重名,原「莫斯科」號於同一天更名為PKR-108 號。1996年6月22日登出艦名;1996年11月7日退休;1997年5月駛往印度拆解。在服役期間,「莫斯科」號有以下機載編號:857、851、848、841、854、843、853、846、850、847、104、100、106、110、108。

莫斯科號

莫斯科號

莫斯科號

莫斯科號

2號艦「列寧格勒」號,1972年1月,「列寧格勒」號存取埃及的亞歷山卓。同年2月24日至3月31日,該艦在大西洋參與了救助失事的658М型彈道飛彈核潛艇К-19號,隨後與該艇一同進入北方艦隊駐地北莫爾斯克。在該地經過航行修理後,返回母港塞凡堡。1974年8月4日至10月14日,「列寧格勒」號與61型大型反潛艦「敏捷」號、「快速」號以及1559В型大型油船「鮑利斯·奇利金」號在蘇伊士運河使用卡-25和米-8BT直升機進行踩地雷行動,共掃除水雷18顆。這也是蘇軍歷史上第一次航空踩地雷。

快速號驅逐艦

蘇伊士運河上列寧格勒號上的米-8直升機

1975年至1976年,「列寧格勒」號在地中海執行了長達6個月的戰鬥勤務,期間於1975年8月4日至7日存取亞歷山卓,10月30日至11月5日存取南斯拉夫的杜布羅夫尼克,1976年10月14日至19日存取南斯拉夫的斯普利特。1977年4月10日至1978年9月18日返回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廠進行中修和現代化改裝。完成後,該艦又於1979年7月1日至8月31日在地中海執行戰鬥勤務,1980年2月28日至8月25日在地中海和大西洋執行戰鬥勤務。1981年8月1日至1982年3月5日,「列寧格勒」號在波羅的海參加了「西方-81」演習,隨後與1135型警戒艦「無瑕」號一同前往地中海執行戰鬥勤務,並對艾爾及利亞進行友好存取。

1981年英國復仇者號護衛艦與列寧格勒號

克里夫蘭級輕型巡洋艦春田號飛彈巡洋艦伴隨列寧格勒號

與1135型警戒艦「無瑕」號停泊在艾爾及利亞港口的「列寧格勒」號反潛巡洋艦

1984年2月22日至6月16日,「列寧格勒」號和1155型大型反潛艦「勇敢」號、92型中型油船「金角灣」號一起在大西洋執行戰鬥勤務。1985 年起該艦接受了為期兩年的大修,之後重返地中海活動。1987年重返黑海艦隊服役,1988年11月至1989年6月和1990年3月至6月,「列寧格勒」號在地中海執行了服役中的最後兩次戰鬥勤務。1991年6月24日退休;1995年駛往印度拆解。 在服役期間,「列寧格勒」號有以下車號:848、845、844、853、854、847、858、103、107、113、428、109、106、702、857。

停泊在港口中的「列寧格勒」號,可以看到蘇俄特色的艦艉靠泊

「列寧格勒」號

「列寧格勒」號

「列寧格勒」號

「列寧格勒」號

「列寧格勒」號

「列寧格勒」號

「列寧格勒」號

「列寧格勒」號

「列寧格勒」號下水不久後,1968 年10 月, 在設計上加強了反艦武器系統並擴大了飛行甲板的三號艦「基輔」號開工建造。但由於海軍已經決意發展搭載雅各-36M 型垂直起降戰鬥機的新型「載機巡洋艦」(實質為垂直起降戰鬥機航空母艦), 該艦於1968 年12 月停工並於次年1 月解體,艦名則由後來的「基輔」級航母首艦「基輔」號繼承。

「基輔」級航母

總的來說,2艘1123型反潛巡洋艦並不能給蘇聯遠洋反潛帶來根本性的改變,但表明了對美國海基戰略核打擊平台的打擊表明決心。從那以後,蘇聯開始重視發展大型遠洋反潛平台,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水面和水下反潛力量。

1123型反潛巡洋艦

1123型反潛巡洋艦

1123型反潛巡洋艦

1123型反潛巡洋艦是蘇聯海軍航空母艦的初步嘗試,一直長期遭到壓制的蘇聯海軍在大的軍事鬥爭環境下得到了發展航空母艦的機會。作為蘇聯海軍航母的開山之作,「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硬傷。據美國「全球安全」網站介紹,一旦遭遇惡劣海況,「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會出現嚴重的艦艏上浪現象。同時,由於該型艦的排水量相對較小且艦橋及其上層建築較高,在惡劣海況下的搖晃現象也很明顯。雖然「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存在一些問題,但其對蘇聯海軍仍具有重要的「探路」意義。為蘇聯設計並建造第二代的「基輔」級航母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可以說,正是透過設計和制造「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蘇聯海軍才開始走上獨具特色的航母發展道路。

1123型反潛巡洋艦

艦長:189公尺

艦寬:水線寬23公尺/最大寬34.1公尺

吃水:7.6公尺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14600噸,滿載排水量19200噸

飛行甲板:34公尺X 81公尺

航速:29-31節

動力系統:4台KVN-95/64型增壓鍋爐驅動2台TV-12-1型減速齒輪蒸汽輪機,功率9000-100000馬力,雙軸推進

自持力:

續航:6000海裏/18節;14000海裏/12節

武備:2具RBU6000型12管反潛火箭發射器 ,其後為一具SUW-N-1型反潛飛彈發射器,再後為2具SA-N-3型防空飛彈發射器,艦橋兩側另有兩座AK-257型57公釐兩用炮 ,還有2座5聯533公釐魚雷發射管

輔助裝置:1套MR-600「日出」三座標對空搜尋雷達(探測距離600公裏)1套MR-310「安加拉-A」三座標對空/對海搜尋雷達3套「維加奇」導航雷達1套ADK-1衛星導航系統(後加裝)2套「雷鳴」射控雷達(制導V-611防空飛彈)2套MR-103「雪豹」射控雷達(制導AK-725和AK-230艦炮)1套MG-324「獵戶座」艦殼聲吶1套「織女星」拖曳聲納,8套「古爾祖夫」電子幹擾系統2套「海灣」訊號接收系統

艦員:全艦編制700人

艦載機:14架卡-25反潛直升機

服役:2艘: 莫斯科號、列寧格勒號

1123型反潛巡洋艦

1123型反潛巡洋艦

1123型反潛巡洋艦

1123型反潛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