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核常兼備,以核為主!核潛艇怎麽就成為海軍最拖後腿的部隊?

2024-06-19軍事

【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核常兼備,以核為主」,央視軍事節目中,海軍軍官對國內潛艇部隊發展的八字總結,將國產核潛艇的未來推上風口浪尖。就目前來說,國內「核常兼備」做得很不錯,但「以核為主」差得還挺遠,實際上現在是「以常為主」。

▲國產核潛艇的技術水平有目共睹

二戰結束後各國海軍開始發展核子動力潛艇,到目前為止,真正擁有核潛艇制造技術的還是只有五常。印度雖然勉強完成了首艘國產核潛艇建造,但技術狀態非常差,實際上還指望從俄羅斯租借的那艘核潛艇。澳洲、巴西雖然也都在朝核潛艇進軍,不過現階段還沒有真正成果。而中國核潛艇技術在五常中,一般認為大多數時間位於第五,偶爾能超過法國排第四,絕對排不到第三,也就是超不過英國。最直接的證據,就是2021年「長征18號艇」服役時,那高高聳起的「龜背」。作為戰略核潛艇早期的標誌性結構,「龜背」本質上是潛射彈道飛彈高度超過潛艇直徑的權宜之計,在「長征18號艇」之前,其他國家服役的帶「龜背」核潛艇,還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的蘇聯海軍。

▲俄羅斯「德樂塔IV」戰略核潛艇也快要退休了

用幾年前大家喜歡用的一種衡量方式,那就是「國產戰略核潛艇落後世界40年」,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麽誇張。現代核潛艇技術大致能分為三部份:核子動力系統、艇體結構和艇載裝置。國內這幾年潛艇發展雖然比水面艦艇要慢,但艇載裝置基本跟上了時代節奏。這一點在海軍先進常規動力潛艇上表現很明顯,也是S-20P能獲得巴基史坦海軍認可,拿到50億美元訂單的關鍵原因。核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通用程度最高的部份,就是艇載裝置,國內雖然很少展示現役核潛艇內部,但這一塊問題並不大,甚至可以說是優勢區域。

▲國產常規動力潛艇的發展很不錯

大直徑耐壓殼體是核潛艇的關鍵技術,因為只有艇體直徑做得大,整艘艇的噸位才能上來,相應的就可以容納大尺寸彈道飛彈(攻擊核潛艇沒有這種需求,但噸位增加也是大勢所趨)。早年經常有文獻,將這一點和化工高壓反應釜聯系在一起,怎麽說呢,以現在先進戰略核潛艇普遍2萬噸的體格,這個聯系還真沒有那麽大了。國內並非解決不了這個技術問題,而是這一領域本身就需要時間和資源進行反復測試,急功近利只會出現大問題,核子動力系統的情況也差不多。

▲美國海軍新一代「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排水量2萬多噸

說得直白一點,大直徑耐壓殼體和核子動力系統一樣,都需要長期不斷試驗和積累,國內早年功課差得太多,這幾年雖然進步很大,但還不足以直接追上美俄水平。事實上,在有限核戰略指導和資源匱乏的現實約束下,國內發展核潛艇長期處於「保證存在」的情況。兩代戰略核潛艇也都是基於攻擊核潛艇艇體,進行「龜背」化改造而來。結果就是效能相當不堪,但花費確實不高。相應的技術積累也不理想,最終促成現在的尷尬局面。從這幾年海軍動作來看,國產核潛艇也是想用「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漸嘗試搭載新技術,最終量產成熟可用的先進型號,就像早年052B、052C不斷摸索,促成052D和055問世一樣。

▲國內早年發展的核潛艇技術狀態並不好

「長征18號艇」技術狀態並不出色,但過渡驗證的意味很濃厚,也許從日後來看,就是類似051B甚至052B的存在。國內海軍用多年爆發證明,技術領域從來都不存在什麽問題,高度發達的造船工業足以將任何海軍裝備,推到世界頂尖水平。既然海軍已經明確「以核為主」的發展理念,那麽在海量資源註入後,國產核潛艇與美俄爭鋒,也就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