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8月1日,黃埔軍校第二期開學,嚴重任總隊長,張治中為副總隊長。1925年9月6日,第二期學生畢業,共449人。
然而,與第一期和後續的幾期相比,黃埔第二期雖然入學人數不少,但卻培養出的名將數量最少。這是為什麽呢?
黃埔軍校第二期為什麽名將不多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第二期的畢業生總數最少,只有449人,比第一期和第三期、第四期都少很多。
人數少,自然出名將的機會就少。二是第二期的步兵科學員較少,大多數學員被編入了炮科、工科和輜重科,而這些科系在當時並不容易培養出名將。
那麽,黃埔軍校第二期的449名畢業生中,最有名的六個人是誰呢?其中,我軍方面,排名第一的是周逸群。周逸群是貴州銅仁人,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後來赴日留學,回國後考入黃埔軍校第二期。
1926年,他參加了北伐戰爭,並在賀龍部任政治部主任,南昌起義時擔任20軍第三師師長。
1931年5月,周逸群在戰鬥中英勇犧牲,年僅35歲,他和賀龍在湘西開展武裝鬥爭,擔任過紅6軍軍長和紅二軍團政委等職,是賀龍最重要的搭檔。
以他的資歷和職務來看,如果不是過早犧牲的話,1955年授銜的時候至少也是大將。排在第二位的是袁也烈,他參加過北伐和南昌起義,擔任過營長和團長,傷愈後在國軍中從事兵運工作,後來參加龍州起義,擔任紅七軍第20師第59團團長。
1931年2月,他在廣東梅花村一帶和敵人作戰時英勇負傷,被送往上海醫治。
新的文案: 三個月後,袁也烈因叛徒出賣被捕。在獄中,他與敵人進行了英勇的鬥爭,並在四年多後被組織營救出獄。
此後,他投身於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於1955年榮獲少將軍銜。 盧德銘在秋收起義中擔任總指揮,但遺憾的是,他犧牲得早了。
如果他還活著,肯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說到黃埔二期出身的國軍將領,有鄭介民、覃異之、方天、吉章簡、沈發藻、羅歷戎、張炎元、鐘松、胡靖安、廖昂、李守維和邱清泉等人。
其中,如果論軍事才能,邱清泉應該排第一。他是老蔣的親信愛將,並在德國陸軍大學深造。在抗日戰爭期間,他在昆侖關血戰中嶄露頭角,隨後出任第5軍軍長,率領部隊跟隨遠征軍出國作戰。
在龍陵戰役中,他更是痛擊日寇,表現出色。
在解放戰爭期間,他領導的第5軍成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對華野構成了重大威脅。然而在淮海戰役中,他連續嘗試救援黃百韜和黃維,但都未能成功,最終在陳官莊戰役中不幸犧牲。
排名第二的是鐘松,雖然他曾是黃埔一期的學員,但由於傷寒耽誤了很長時間,只能進入二期學習。然而,在解放戰爭期間,他擔任整編36師師長,成為胡宗南手下的頭號戰將,在西北戰場上給一野帶來了許多麻煩。
方天雖然不是最出名的,但他卻身居要職,曾擔任過參謀次長、江西綏靖總司令和江西後備兵團總司令等職位,是國民黨內舉足輕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