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畸形巨獸:蘇聯航空母艦發展史(5):紅海軍挽歌烏裏揚諾夫斯克

2024-06-26軍事

1973年經過英國海軍部一番努力,無敵級航母被批準建造。無敵級共被批準建造3艘,首艦「無敵」號開始建造後,維克斯造船廠經常發生罷工和糾紛,因此2號艦和3號艦改由斯旺·杭特造船廠建造,「卓越」號和「皇家方舟」號分別於1976年5月14日和1978年12月訂購,1976年10月和1978年12月開工。1980年7月11日,無敵級航母首艦「無敵」號於服役,「卓越」號和「皇家方舟」號則分別於1982年6月20日和1985年11月1日服役。

無敵級航母

無敵級航母的服役,不再需要龐大笨重的蒸汽彈射器和攔阻裝置,而且也不需要設定200公尺以上的供飛機起飛降落的跑道,使得航母的尺寸大為縮小,噸位大幅下降,首次使裝載固定翼噴射作戰飛機的航母排水量降至20000噸左右。為世界其他國家的海軍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

無敵級航母

1972年,西班牙決定從美國購入AV-8戰鬥機來裝備迷宮號航母(獨立級航空母艦卡伯特號),首批六架AV-8S(以及2架訓練用的TAV-8S)在1976年交付西班牙,第二批四架AV-8S在1980年交付,使迷宮號成為垂直/短距起降航空母艦。由於迷宮號已經相當老舊,一艘新的滑躍起飛輕型航母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1977年6月開工,1979年10月安放龍骨,1982年5月22日下水水,1988年5月30日進入西班牙海軍服役。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之所以工期拖得這麽長,主要是因為歷經多次設計變更而是進度延後,包括參考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的設計。

迷宮號航母

AV-8S

AV-8S

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輕型航母

在1975至1984十年海軍規劃中,義大利海軍首次提出建造1艘「載機巡洋艦」,公開宣布要載反潛直升機,但海軍內部要求有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AV-8B的能力,主要執行反潛任務,兼具護空。另外還可以成為義大利海軍的旗艦,執行指揮和控制任務。1985年9月30日,新航母作為義大利海軍的旗艦服役,舷號C551,義大利海軍使用民族英雄朱塞佩·蓋瑞波第的名字命名。由於義大利是二戰戰敗國,戰後條約禁止義大利擁有航空母艦,所以蓋瑞波第號服役初期除了少數北約聯合演習的場合曾有英國皇家空軍所屬的鷂式戰鬥機起降過外,本艦僅配有直升機武力,並被歸類為航空巡洋艦。

朱塞佩·蓋瑞波第號輕型航母

AV-8B

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了馬島戰爭。英國隨後派遣了一支海軍特遣戰鬥隊來對抗阿根廷海空軍的進攻,包含了兩艘航空母艦競技神號和新服役的無敵級航空母艦無敵號。1980至1981年,「競技神」號進廠實施現代化改裝,耗資4000萬英鎊,增裝了一傾角為7.5度的滑躍式甲板,以利垂直/短距起落飛機的起飛。兩艘航母上20余架海鷂式垂直升降戰機是整個特遣艦隊能用來對抗阿根廷軍隊的空中武力。這支特混艦隊享有自主權,能夠把兵力投射到福克蘭群島的沿海地區。鷂式戰鬥機作為一種亞聲速戰鬥機,搭配輕型滑躍起飛航母,在馬島戰爭中大放光彩。背靠2艘航空母艦,盡享主場之利。

競技神號航母改裝前

從馬島返回的競技神號

1984年4月12日,「競技神」號退休,1985年後,「競技神」號轉入預備役,1985年7月除役。由於印度海軍20世紀60年代從英國購買的「維克蘭特」號航母已接近使用年限,正四處尋找替換艦的印度看中了剛退休的「競技神」號。1986年4月24日,印度與英國政府簽署合約,以5000萬英鎊的價格買下,同時購進的還有艦上使用的12架海鷂式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之後於1986至1987年在黛文波特進行了更換電子裝置和動力系統的延壽改裝。為配合航母使用,印度同時進口了29架「海鷂」戰鬥機。1987年5月,「競技神」號正式加入印度海軍,更名為維拉特號,成為駐孟買的西部艦隊旗艦。

維拉特號航母

整個20世紀80年代貌似世界海軍主要國家都在忙著置辦航母。就連中國在1985年,相關單位以「廣州黃埔拆船公司」的名義,透過國際競標購得一艘「廢舊軍艦」。廢船被拖進珠江口後,海軍才發現這居然是一艘基本完整的3萬噸級航母!這就是剛剛從澳洲退休的,原產於英國的「墨爾本」號航母。

墨爾本號航母

與此同時,美國海軍有史以來最大的軍艦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正在熱火朝天的建造中。在完成第一批次三艘CVN-68尼米茲號、 CVN-69艾森豪號、 CVN-70卡爾文森號超級航母的建造後。第二批尼米茲級在設計上做了不少改良,包括采用模組化建造以降低成本、在側舷增加了63.5公釐厚功凱夫勒裝甲、加裝箱型掩體來保護彈藥庫與機艙、爐心壽命由原本13年提高為15年、取消飛行甲板前方的鋼纜回收器等。1980財年的國防預算中提出建造CVN-71羅斯福號也是第二批尼米茲級之首。不同於前四艘尼米茲級是單獨訂購,第五、第六艘尼米茲級是在1982年12月27日一起訂購。從林肯號(CVN-72)之後的本級艦進一步強化艦面飛行甲板下一層的甲板,滿載排水量增至102000噸,成為全世界第一艘排水量突破10萬噸大關的航空母艦。

尼米茲號

艾森豪號

卡爾文森號

羅斯福號

林肯號

20世紀80年代,蘇聯開始研制配備蘇-27K或者米格-29K的第三代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和「瓦良格」號。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下水服役,雖然其滑躍起飛方式開創了艦載機起飛的新途徑,極具發展潛力。不過作為重型航母,該艦的艦載機數量和航母的規模極不相稱,與美國同級別航母比較戰鬥力偏弱。1984年12月8日,原來不主張建造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的蘇聯時任國防部長的烏斯季諾夫逝世,蘇聯總參部領導層發生變更,「海上浮動機場」的支持者逐漸占上風,為核子動力航母的發展帶來了生機。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1143.7型航空母艦烏裏揚諾夫斯克號:

位於尼古拉耶夫市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是黑海地區最大的造船廠,是蘇聯時期唯一的航母建造總裝廠。1789年8月27號,沙皇俄國公爵格裏高利·亞歷山德羅維奇·波將金元帥簽署命令在今天的烏克蘭境內的印古耳河口建造造船廠,初名印古耳河新船廠,主要目的是維修與土耳其作戰的俄國軍艦。為了紀念俄軍隊於1788年12月6日攻克土耳其阿基·卡勒要塞,波將金將船廠改名為尼古拉耶夫造船廠。

格裏高利·亞歷山德羅維奇·波將金元帥

從1960年開始建造第一代航母「莫斯科」號起,尼古拉耶夫造船廠便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術和管理經驗,造船裝備得到了很大改善。到20世紀70年代,蘇聯海軍已發展成為一支遠洋核飛彈力量,能夠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海軍抗衡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員工為此而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而航母的建造也使工廠進入了其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工廠職工最多時有2.5萬多人,占地302公頃(包括42公頃的水面面積),舾裝碼頭總長2675公尺 。

「莫斯科」號

蘇聯為了增大艦載機的數量,又返回到采用核子動力裝置、裝彈射器的設計方案。在馬卡羅夫的推動下,蘇聯政府撥款對黑海造船廠進行第二次大規模技術改造,包括建成了裝配和焊接車間,允許將船體分段重量增大到200噸;裝備了2台載重各為350噸的自行平板車,和建成了從新車間到船台的運輸車道;「尼古拉耶夫」造船廠著名的「0」號船台被重新升級,0號船台的長度加長了30公尺;建成了裝配重達1700噸總段的水平船台旁平台安裝了船台和船台旁平台用的2台起重量各為900噸的龍門吊車,並加裝了其它新型吊車,使得整個船台上使用的吊車達到10台;同時,改造大渠舾裝碼頭,甚至將大渠和布格-德涅伯-利曼河道竣深,以保證航母日後建成能夠出海。整個船廠的自動化和電氣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

黑海造船廠

1984年12月20日烏斯季諾夫去世了。幸災樂禍的蘇聯海軍和造船工業部門就開始聯起手來設計真正能夠對標美國海軍超級航空母艦的作品——1984年12月,涅瓦設計局接到了海軍關於設計新型重型載機巡洋艦的命令。1985年12月,整整一年後,該方案在政治層面得到透過審批。

烏斯季諾夫

經過反復的研討和方案叠代,初步設計方案於1986年4月3日送出蘇聯造船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審議。1986年6月12日,在全部審批後,載機巡洋艦的初步設計獲得了造船工業部的批準,涅瓦設計局隨即開始進行技術設計。這項工作很快就完成了,並在1987年10月獲得批準。在蘇聯1143.5型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的基礎上,設計方並很快拿出新型核子動力航母的設計圖紙,蘇聯海軍決定建造兩艘1143.7型核子動力航空母艦(又稱為:重型載機巡洋艦),並將首艦命名為「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烏裏揚諾夫斯克是列寧(原名烏裏揚諾夫)的故鄉。從1123型反潛巡洋艦到1143.7型重型核子動力載機巡洋艦,近三十年的光陰,蘇聯海軍終於要走上「正道」。

莫斯科級

基輔級

庫茲涅佐夫元帥級

1143.7型

1987年10月28日,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聯合批準了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的戰術技術任務書及其建造保障措施檔,建造合約於當年12月30日由海軍與位於尼古拉耶夫市的黑海造船廠簽訂。黑海造船廠雖然有著豐富的載機巡洋艦建造經驗和成熟的施工、裝配工藝,但核子動力水面艦艇對造船廠而言卻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在熟悉了「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的設計檔後,總工藝師雷巴欽科率隊到北德文斯克、列寧格勒和刻赤參觀了造船工業部旗下具有制造核蒸汽發生裝置經驗的企業,還拜訪了位於高爾基市的機器制造試驗設計局。雷巴欽科意識到,核子動力裝置建成後,其運輸過程將限制機組的外形尺寸和重量。核蒸汽發生裝置除反應爐和自動控制系統外,還包括1座重約400噸,尺寸為6.5公尺×6.5公尺×4公尺的防護箱,這些防護箱采用塑膠和鉛結構,以防放射線進入艦內。

當初準備為「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組裝核蒸汽發生裝置而專門建造的浮動車間

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海空鬥爭形勢已經出現了復雜的變化。自從1975年越戰結束以後,美國海軍的軍艦數量一直呈下降趨勢。在198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隆納.雷根竭力鼓吹和蘇聯開展全球軍事和戰略競爭,並且提出了一個重振美國海軍的競選綱領:把美國海軍的軍艦數量擴張到600艘。

「俄亥俄」級核潛艇

雷根上台後,立刻開始實施海軍擴張計劃。1981年,第一艘排水量達到18000噸的「俄亥俄」級核潛艇建造完畢,正式入役美國海軍。最先進的萬噸級「提康德羅加」號飛彈巡洋艦安裝了革命性的「宙斯盾」防禦系統,「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和「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的建造速度也快馬加鞭。數艘航空母艦的服役期限也紛紛延長,海軍航空兵也大量裝備F-18「大王峰」戰鬥機、F-14「雄貓」戰鬥機、A-6「入侵者」攻擊機和EA-6「徘徊者」電子戰飛機。隨著AGM-84「魚叉」反艦飛彈和BGM-109「戰斧」巡航飛彈的服役,及其發射平台的拓展,美國海軍艦載航空兵的打擊火力出現了跨越式的進步。經過6年「下餃子」一樣的造艦速度後,到1987年,美國海軍的軍艦數量達到驚人的594艘。

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

洛杉磯級核潛艇

F-14「雄貓」戰鬥機

A-6「入侵者」攻擊機

EA-6「徘徊者」電子戰飛機

AGM-84「魚叉」反艦飛彈

BGM-109「戰斧」巡航飛彈

BGM-109「戰斧」巡航飛彈

從1981年10月紐澤西號進入長灘海軍船廠開始,到最後一艘威斯康辛號1989年2月改裝完畢,共花費了7年半時間,每艘艦改裝費用約3億—4億美元。此次改裝的重點是加強對地對艦攻擊能力,增強反潛防空能力,提高通訊和電子裝置的現代化水平胡改善艦員的生活條件。艦上增設了四聯裝「戰斧」巡航飛彈8座、四聯裝「魚叉」艦艦飛彈4座、「密集陣」近程防禦系統,及直升飛機起降平台;並設有無人駕駛飛機彈射器,裝備5架「先鋒」型無人駕駛飛機。這四艘在1940年代建造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在裝上「魚叉」反艦飛彈和「戰斧」巡航飛彈後,也重新煥發了青春。

改裝後的「衣阿華」級戰列艦

「先鋒」型無人駕駛飛機

另外,SSN-688「洛杉磯」級核子動力攻擊型潛艇的大量服役也給蘇聯海軍傳統的反潛體制帶來了挑戰,「洛杉磯」級潛艇結束了自SSN-593「長尾鯊」、SSN-637「鱘魚」和SSN-685「格萊納德·利普斯科姆」型以來最高航速下降的趨勢,將較為老舊的AN/BBQ-2聲吶系統更換為全新的AN/BBQ-5型聲吶系統,在增加了探測距離的同時能夠在本艇航速較高的情況下工作。與此同時,70年代末、80年代初時,包括Mk 113和Mk 117在內的新型潛艇射控系統的服役也讓美國海軍獲得了和蘇聯海軍巡航飛彈核潛艇一樣的從水下發射飛彈攻擊大型水面艦艇的能力。

SSN-688

SSN-593

SSN-637

SSN-685

為了應對新時代下軍事技術革命帶來的挑戰,1143.7型重型載機巡洋艦有必要采用核子動力,以躲避核潛艇的跟蹤和攻擊——蘇聯和美國海軍不約而同地認為,常規動力的航空母艦在低速航渡過程中,面對可以持續高速行進的核子動力攻擊型潛艇是極其脆弱的。與此同時,蘇聯海軍新服役的奇羅夫級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可以和1143.7型航母組成強大的核子動力航母編隊,以應對美國總統雷根和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小約翰·萊曼所謂「600艦」計劃。

1143.7型重型載機巡洋艦

奇羅夫級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

結合之前各型載機巡洋艦的設計和建造經驗,1143.7型的基本尺度和技術要素也就被確定下來。新一代核子動力重型載機巡洋艦被批準的標準排水量由1143.5型載機巡洋艦的46540噸上升到62580噸——這預示著尺度上的巨大變化。另外,該艦的滿載排水量達到79758噸。1143.7型載機巡洋艦的水線長則達到了302.6公尺,寬達到了39.5公尺。1143.7型的斜角甲板相對於1143.5型的205公尺延長到了230公尺,寬度亦增加了1公尺以滿足雅各-44E預警機的降落要求。總體布局上,「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與庫茲涅佐夫級大致相同。島式上層建築位於飛行甲板右側中部,由13層組成,高度為32公尺,僅在艦島前部設定有航空指揮所,航空指揮所側面凸出以照顧停在艦島後的艦載機。

1143.5型載機巡洋艦效果圖

固定翼預警機則是蘇聯航母計劃中的關鍵計畫之一,除了「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的需要,還將滿足在建的庫茲涅佐夫號和計劃中的瓦良格號的需求。對整個航母打擊群的戰力具有重要影響。蘇聯當時為慎重起見,制定了兩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安東諾夫設計局開發的安-71雙發渦扇預警機,其獨特的外形設計包括一個大圓盤和"T型"垂尾。第二套方案則是由雅各設計局提出的雅各-44E雙發渦槳預警機。

安-71雙發渦扇預警機

雅各-44艦載預警機由雅各夫列夫設計局研發,其布局與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E-2C類似,但並非直接抄襲,而是借鑒。盡管在總體設計上有類似之處,雅各-44在細節上有自己的特點,例如大圓盤的安裝、無後掠大展弦比機翼的翼尖小翼、高升力襟翼和前緣縫翼。機翼折疊方式也不同,雅各-44的機翼折疊呈交叉狀,而E-2C則向後折疊。E-2C的機翼折疊如同背手,而雅各-44則像抱肩。

E-2C

雅各-44

E-2C、安-71、雅各-44對比

1983年,安-71雙發渦扇預警機計畫進展順利,蘇聯海軍逐漸傾向於安-71。盡管如此,雅各夫列夫設計局並未放棄,繼續在新結構布局方案基礎上推進雅各-44E的研發。1985年,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下水,瓦良格號開始建造,形勢日趨緊迫。到1988年9月,雅各-44E預警機的新版本完成了初步設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透過決議,決客製造雅各-44E,並開始準備原型機的制造,同時計劃部份滿足蘇聯空軍的需求。

安-71

雅各-44模型

盡管AN-71的進展確實比雅各-44更快,至少已經制造了實體機,而雅各-44始終停留在模型階段。這也反映出雅各-44所面臨的挑戰更大。蘇聯的電子裝置相比美國的更為笨重且功耗較大,航空發動機輕量化技術也存在差距,結果導致制造出的機載預警機體積龐大且笨重。遺憾的是,蘇聯航母的甲板面積遠小於美國航母。雅各-44和安-71最終都未能如願,如果蘇聯未解體,雅各-44還有一定的實作可能性。

1990年,雅科夫列夫設計局人員在」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與雅各-44全尺寸模型的合影

雅各-44

雅各-44

1143.7型核子動力重型載機巡洋艦搭載KN-3反應爐搭配VM-16型爐心,這是一個相對成熟的技術,沿襲自1144型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和1941型「烏拉爾」號戰略電子偵察艦。蘇聯海軍相關人士評價道,正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1143.5型重型載機巡洋艦計畫和1144型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計畫的完成,才讓蘇聯海軍終於具備了建造核子動力重型載機巡洋艦的能力——這也代表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1143.7型核子動力重型載機巡洋艦視為1143.5型重型載機巡洋艦和1144型重型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的結合體。

1941型「烏拉爾」號戰略電子偵察艦

KN-3反應爐

КN-3型核蒸汽發生裝置是一種成套安裝的自動化四回路熱中子壓水反應爐,額定熱功率高達300百萬瓦,在單堆熱功率上超過了美國「長灘」號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的西屋C1W型壓水反應爐(200百萬瓦)和「維吉尼亞」級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的奇異D2G型壓水反應爐(148百萬瓦)。但與尼米茲級航母使用的A-4W反應爐的550百萬瓦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蘇聯決策層最終決定在KN-3型的基礎上,運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工藝來改進和研發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加優異的新型核子反應爐。最終改進型反應爐被定型為КN-3-43型,由於在反應爐爐心中使用了富集度更高的濃縮鈾燃料棒,КN-3-43型的單堆熱功率從КN-3型的300百萬瓦提高到305百萬瓦,一次裝料永續工作12年。

「維吉尼亞」級核子動力飛彈巡洋艦

黑海造船廠雖然有著豐富的載機艦(航母)建造經驗和成熟的施工裝配工藝,但核子動力水面艦船對他們而言卻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在進行核子動力航母所用的核蒸汽發生裝置的生產準備前,黑海造船廠突破常規采取了全新的工藝流程。要完成核蒸汽發生裝置的裝配並將其吊入艦內,就必須專門建造一座新的生產建築。馬卡羅夫決定將核蒸汽發生裝置車間也做成可移動式的,這樣就可以把車間做成浮動的,也就不需要占用船台旁平台了,還能夠快速地建成並投入使用。未來在建造柴油機動力的民船時,也可以在這座浮動車間裏裝配任何型號尺寸的柴油機並在完整狀態吊運到船上,可謂是一舉多得。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

1143.7型航空母艦首艦烏裏揚諾夫斯克號飛行甲板全長322.7公尺,水線長301.5公尺,寬75.3公尺,可用面積已經達到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96%。由於缺乏西方的技術支持,也沒有任何傳統使用經驗可以借鑒,蘇聯人在發展航母時因地制宜,走了一條獨立的發展之路,集中在首次使用彈射起飛的核子動力航母「烏裏揚諾夫斯克」號上體現,航母設有2座蒸汽飛機彈射器和一座滑躍起飛甲板,兩台飛機升降機。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模型

1977年,蘇聯海軍在凱瑞米亞的薩基機場開工建設了「尼特卡」固定翼艦載機試飛、試驗與訓練基地。該基地擁有280公尺長的起降跑道以及攔阻裝置等。蘇聯於1982年開始了航母彈射器的研制。前蘇聯對彈射器的官方稱謂為「助推裝置」,研制這一「助推裝置」的任務被交給了一個工廠。為了驗證相關的技術問題,該工廠制作了1:10的彈射器模型,1983年中期開始建造第一台實物彈射器。

「尼特卡」固定翼艦載機試飛、試驗與訓練基地

列寧格勒特別鍋爐設計局負責設計KBG-4型主鍋爐,該鍋爐每小時可產生115噸的蒸汽,壓力達到64.8兆帕,同時體型也不大,完全能夠滿足上艦使用的需求。而彈射器氣缸則由伏爾加格勒斯克工廠生產,最終出來的成品長90公尺,內徑500公釐,能在幾秒鐘內以250到280千米/時的速度將戰鬥機彈射出去。經過幾年的努力,最終在1986年將這台彈射器安裝到了「尼特卡」航母陸上試驗系統。由於彈射器在艦上使用時,淡水主要來源於對海水進行蒸餾,為此「尼特卡」也特地挖了一條通海的管道,把海水引入蒸汽彈射器附屬的蒸餾鍋爐。1986年8月7日,蘇聯的蒸汽彈射器首次進行了空載彈射,隨後又試驗彈射了14到17噸的重物,試驗均取得成功。在「尼特卡」系統上連續2年進行了各種試驗,中間也進行了改進和調整後,彈射器最終於1988年透過了國家跨部門的聯合驗收試驗。

蘇聯蒸汽彈射器

蘇聯彈射器的具體型號為mayak。根據公開的資料,mayak蒸汽彈射器長90公尺,主體結構為兩個直徑500公釐的氣缸,在彈射器下方設有KVG-2型鍋爐,這樣可產生溫度高達470℃,相當於64個大氣壓的蒸汽,每小時蒸汽產生量為115噸。原則上可以彈射33噸級的重型艦載機,保證在2.8秒內將滿載艦載機加速到每小時250到280公裏的速度。這些綜合指標與同期C13蒸汽彈射器的效能相當。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蘇聯完全有能力設計和生產30噸級以上的蒸汽彈射器。由於「烏裏揚諾夫斯克」號到蘇聯解體時只建造了約40%,所以航母根本就沒有安裝彈射器。

尼米茲級航母彈射器

尼米茲級航母彈射器

不過,蘇聯的蒸汽彈射器在研制過程中確實遇到過極大的問題,那就是開槽氣缸的精度和密封問題,很考驗一個國家的冶金工業水平。美方的主力裝備的C13B蒸汽彈射器用柔性鋼帶作為密封材料,而蘇聯在這方面也費了不少的折騰,但是最終都研制成功了。然而由於蘇聯的解體,蒸汽彈射器也和「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核子動力航母一樣,香消玉殞,成為蘇聯海軍最大的遺憾。

尼特卡基地的彈射器裝置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在2020年的報道,俄羅斯托木斯克國立大學當時就在展開對電磁彈射器的研究,預計2021年前設計出彈射器和脈沖式磁流體發電機工作過程的數學模型,現在已經是2022年中期了,不知道最終的結果如何。俄羅斯近幾年多次展示的下一代航母,都配備有電磁彈射器,有的甚至還像「烏裏揚諾夫斯克」號一樣,采用滑彈結合方案,除了滑躍甲板之外,在著艦區也布置了2條彈射器,只不過由蒸汽的,變成了電磁的。而在軍隊-2020防務論壇上,俄羅斯更是首次展出了國產的電磁彈射器模型。

俄羅斯電磁彈射模型

同樣計劃裝在「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斜角甲板上的「斯維特蘭娜-2」型攔阻裝置也已在「庫茲涅佐夫」號上經過了較長時間的試驗和改進,技術頗為成熟。該裝置可讓著艦速度不超過240千米/小時的固定翼艦載機在80~90公尺內完全停止。該裝置全重約100噸,由4根間距12.7公尺的鋼制攔阻索組成,每根攔阻索分別與1台液壓軔機相連。當攔阻系統處於工作狀態時,攔阻索與甲板之間會有12~20厘米的間距。在最理想的情況下,降落的艦載機尾鉤應掛上第二跟攔阻索,因此在「庫茲涅佐夫」號的甲板上還特意標出了一個直徑9公尺的白色圓圈用於告知飛行員尾鉤的最佳接觸位置。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著艦區與攔阻索

1143.7型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上通常載機70架,最多可載80架。 機型包括蘇-27K、蘇-25K雅各-44和卡-27直升機。典型搭載方案為30架蘇-27K戰鬥機,20架蘇-25K攻擊機,數架雅各-44早期預警與控制飛機,15~20架卡-27直升機。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的艦體在庫茲涅佐夫級的基礎上有所放大,機庫面積也相應增加。其機庫長175公尺,寬32公尺,高7.9公尺,總容積超過了4.4萬立方米,長度超過了艦長的一半。在如此巨大的機庫內部,沒有使用任何立柱進行支撐。雖然機庫尺寸有所增大,但由於計劃搭載蘇-27K這樣的重型戰機和雅各-44E預警機,「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的機庫還是略顯擁擠。即便采用最優擺放方案,機庫內也僅能裝下18架蘇-27К、4架雅各-44E和12架卡-27系列反潛/搜救直升機,這意味著至少有18架蘇-27K、4架雅各-44E和5架卡-27需要停放在甲板上。

蘇-27К

1143.7型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武器種類多、數量大。反艦飛彈為SS-S-19型,由1座12單元飛彈垂直發射裝置發射,共備彈12枚。防空飛彈為SA-N-12型,由4座6單元飛彈垂直發射裝置發射,共裝彈192枚。該航母上還設有8座CADS-N-1「凱許坦」近程防禦武器系統,用於對來襲飛彈進行最後的硬殺傷。該系統是世界上技術成熟、作戰能力強的近防系統,武器部份由2座四聯裝艦空飛彈發射系統和2座雙聯裝6管30公釐AK-630艦炮組成。每座備艦空飛彈40枚,加上發射裝置上的8枚,共計每座擁有48枚SA-N-11,8座就共有384枚飛彈,按2枚飛彈能100%擊毀1枚反艦飛彈算,共可攔截192枚飛彈。

SA-N-12飛彈

CADS-N-1「凱許坦」近程防禦武器系統

SA-N-11飛彈

相比在右舷安裝有2部PTB-40型升降機(載重能力40噸)的「庫茲涅佐夫」號,「烏裏揚諾夫斯克」號在左舷艦尾又增加了第3部升降機,且所有升降機的載重能力均增至50噸,與「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上采用的最大載重達到47噸的升降機相當,升降機總運力為150噸,約為「尼米茲」級的80%(「尼米茲」級為188噸)。鑒於航空母艦升降機使用頻次實際上不高,每日作戰主要依賴已經提升到甲板上的飛機來進行,因此,3部升降機在保證足夠冗余的情況下實際上已經夠用。

「庫茲涅佐夫」號升降機

「庫茲涅佐夫」號升降機

1143.7型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上的電子裝置大體與「庫茲涅佐夫」級相同,布置也極為相似。圓柱形的「餅架」飛機戰術導航系統雷達天線位於「島」的頂部,其上設「頂板」三座標雷達。保留了「天空哨兵」相控陣雷達,「活門」射控雷達代替了「庫茲涅佐夫」級上的「十字劍」雷達。除衛星導航系統外,艦上還裝有「棕櫚葉」導航雷達,「賽爾吉爾」導航系統。艦載聲吶有MG-342「獵戶座」/「馬顎」艦殼聲吶,MG-335「白金」/「馬尾」拖曳陣聲吶。「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的探潛手段十分先進,與攻潛能力極不相稱。另外,艦上還設有拖曳魚雷誘餌,是被動對付敵方潛艇攻擊的好辦法。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艦島方案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艦島上的雷達

蘇聯的第四代戰鬥機米格-29和蘇-27問世後,蘇聯人發現這兩種戰鬥機都具有很高推重比,可以輕松在航母上實作滑躍起飛,隨後在尼特卡陸上航母訓練中心對米格-29和蘇-27進行了成功的滑躍測試。1982年8月28日,尼古拉·薩多夫尼科夫駕駛T-10-3原型機310號從T-1甲板上完成首次滑躍起飛,而米格-29 18號在這之前的8月21日已經進行首次滑躍起飛。試飛顯示滑躍甲板的坡度需要做重大修改,於是尼特卡在1984年又建成了T-2甲板。1984年9月1日,T-10-25原型機開始利用T-2甲板進行滑躍起飛和攔阻降落測試。

1982年8月28日,尼古拉·薩多夫尼科夫駕駛T-10-3原型機310號從T-1甲板上完成首次滑躍起飛

1982年8月28日,尼古拉·薩多夫尼科夫駕駛T-10-3原型機310號從T-1甲板上完成首次滑躍起飛

T-10-24在T-2上的滑躍起飛

1987年8月17日,維克托·普加喬夫駕駛第一架蘇-27K T-10K-1原型機37號首飛成功。1989年11月1日,普加喬夫駕駛一架蘇-27K首次降落在黑海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和當天的一架米格-29K和蘇-25UTG一起完成了蘇聯海軍固定翼飛機歷史性的首次上艦。蘇霍伊莫斯科實驗工廠制造了頭兩架蘇-27K原型機—T-10K-1和T-10K-2,接下來共青城在1990-1991年間制造了7架用於試飛的預生產型—T-10K-3至T-10K-9。最後俄羅斯海航在1993-1996年接收了另外26架生產型飛機。蘇霍伊設計局從20世紀90年代初就一直混合使用蘇-27K和蘇-33的編號,在經過多年的測試和改進後,蘇-27K在1998年8月31日正式進入俄羅斯海軍航空兵服役,同時明確了該機的正式編號是蘇-33。

蘇-33 T-10K-4原型機

1989年11月1日,蘇-27K的首次著艦

自1983年初以來,蘇霍伊設計局已在具備良好的低速升力特性的前掠翼飛機上投入了不少精力,發現前掠翼低速時空氣動力效率較好,配平阻力較低,升力特性特別利於艦上短距起飛,因此選定前掠翼構型為下一代艦載殲擊機采用的升力構型。在研發了S.22型前掠翼原型機後,蘇霍伊設計局采用新型復合材料解決了前掠翼在使用材料重量受限的情況下結構剛度不足、飛機超重的問題,進一步開發出S.32型前掠翼原型機,並且以其為基礎,申報批準立項下一代艦載殲擊機蘇-27KM。

S.22型前掠翼原型機

S.22型前掠翼原型機

S-32 蘇-27KM艦載機方案模型

為了上艦,蘇霍伊設計局對S-32的前掠翼進行了可折疊式設計,但這一設計使得結構重量本來就很大的S-32凈重飆升到近40噸,比當時蘇霍伊的另外一款艦載機方案蘇-27K(也就是現在的蘇-33)還重7噸,考慮到蘇聯海軍的航母都是滑躍甲板設計,這一重量幾乎是不可接受的,上艦風險太大。而與此同時,蘇聯也走到了末路。在無比混亂的1989年,蘇聯海軍決定放棄蘇-27KM方案,蘇霍伊設計局S-32方案就此下馬。在蘇聯解體之後,緩過氣來的蘇霍伊設計局在S-22/S-32的技術儲備基礎之上重新上馬前掠翼五代機方案——S-37,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蘇-47「金雕」。

蘇-47「金雕」

經過多年的準備工作,「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母於1988年11月25日在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廠0號船台開工建造。「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母的前期建造工作也算順利,到1991年11月份時,船體建造率已完成30%,並且船廠已經為「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母加工出了29000噸的鋼材,原子蒸汽發生器等重要裝置也已經在車間進行組裝。

在「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的開工儀式上,馬卡羅夫廠長將施工銘牌固定在第一個船體底部份段上

建造中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核子動力重型載機巡洋艦

建造中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母

建造中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母

建造中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母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建造模組

艦艏部件正在吊裝中

已完成30%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母

但奈何此時蘇聯突然解體,米格-29K戰鬥機停止研發,雅各-141停止研發,雅各-141M停止研發,安-71停止研發,雅各-44停止研發。原計劃考慮在後續型號上用來替代P-700花崗巖的P-800研發暫停。即便是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能夠建造完畢,效能也不會有蘇聯時期預想的那麽強。「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母建造所需資金撥款中斷、建造工作被迫停工,並且同黑海造船廠一起被分給了烏克蘭,俄羅斯的航母、烏克蘭的造船廠,俄羅斯雖然想繼續完成該航母後續的建造工作,但已經出不起烏克蘭給出的報價。

米格-29K

雅各-141

雅各-44

安-71

別說是將完成度只有30%左右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建造完畢了,就是完成度已經有70%的1143.6瓦良格號,它的建造工作都難以為繼,甚至於連完成度已經高達95%的烏克蘭號都無緣入列烏克蘭海軍。這艘龐然大物也同樣失去了進入紅海軍服役的機會,成為了黑海造船廠裏的一艘爛尾船只。正如蘇聯解體後末代的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羅夫所言:只有偉大的國家才有能力完成它,但那個國家已經不復存在了。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想象圖

船塢裏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

如果蘇聯還有更多時間的話,1143.7型航母後續艦繼續完善下去,肯定不會是「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的樣子;很可能在蒸汽彈射器完善,甚至電磁彈射技術突破後,改為全通式甲板航母。而且講真,即便是這種滑躍與彈射並存的過渡狀態,「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的艦載機放飛效率並不比同等噸位的美國航母遜色—因為較輕的米格29K和蘇25UTG完全不需要彈射,即便是蘇27K憑借出色的氣動布局在緊急情況下也可不靠彈射器,僅憑斜角甲板的長起飛點多載出擊!這是兩種領先時代的艦載機,「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的武裝也遠超對手。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艦面布局

1991年底,一家挪威公司急需六艘數萬噸級的貨輪,廠長聽聞此訊息喜出望外,這簡直是天降橫財。計算後發現,至少在未來兩年內,船廠無需為生計擔憂,所有工人都能保住飯碗……廠長越想越開心。建造如此大型的船只需要大型船塢。盡管尼古拉耶夫船廠擁有多個船塢,但能容納大型貨輪的只有0號塢,而這個船塢至少要一年後才能空出來,挪威人等不及這麽久。當前的情況是,如果接下這個訂單,就只能選擇廢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就在船廠左右為難之際,一家美國公司突然出現了。美國人對船廠表示,他們認為「烏裏揚諾夫斯克」的鋼材非常優質,願意以每噸300美元的價格全部購買。當時廢鋼材的市場價僅為90美元/噸,這個價格幾乎是市場價的三倍。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

首要任務都是拆解「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最終,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母已經完成建造的主體遭到廢棄,並於開工4年後慘遭拆除成了廢鐵。作為國家行為的航母,就在這看似小孩過家家似的忽悠之下煙消雲散。烏艦拆掉同時,完成超過60%的瓦艦也因為沒有經費和烏俄之間的矛盾停工,最終交由船廠自行處理。這時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都已經無力再建造航母了。蘇俄海軍的核子動力航母夢碎,已經完成研發的蒸汽彈射器至今仍被遺棄在黑海造船廠附近,經受風吹日曬的洗禮,這也是烏裏揚諾夫斯克號在世間唯一留下的東西。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母的煙消雲散,也標誌著蘇聯幾十年的航母夢的破滅。尼古拉耶夫船廠廠長馬卡羅夫這樣哀嘆:這不僅是一艘航母的終結,它更是俄羅斯航母時代的終結,是工廠及全國為之奮鬥了近35年偉大事業的終結,能成為偉大強國驕傲與威嚴的終結。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總體布局

蘇聯太想追趕美國的航母了。「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創造性的采用滑躍+彈射器的起飛模式。這些彈射器可保證上面提到的Yak-44艦載預警機升空,當彈射器無法工作時艦載機依舊可以利用滑躍甲板起飛。尼古拉耶夫船廠積累了豐富的工藝、技術和生產管理經驗,生產裝備及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均衡建造的節奏。即每三年有一艦上船台,每三年有一艦下水;一艦下水,後續艦於當日上船台。烏艦的龍骨就是在瓦艦下水當天鋪上尼古拉耶夫的0號船台的。 相比美國十年的工期,實在是夠快。但是承載它的大廈倒的更快,「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本該成為蘇聯紅海軍走向深海的裏程碑。一旦建成之後,將會使蘇聯成為擁有這個星球上唯一能夠與美國尼米茲級航母抗衡的力量的國家。並且,核子動力和足夠大的飛行甲板將會使得原先只能在北方海域活動蘇聯航母真正的縱橫大洋。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與尼米茲級航母對比

「海權應該包括海上力量和非軍事力量…也就是國家海洋經濟力量的總和;一個海軍強國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質利益…也可概括為一個民族強烈的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真正的馬漢早在蘇聯解體前近一百年,就把海權其實是一門生意說得清清楚楚。艦運即國運,沒有強大國家,建不成強大艦艇。「烏裏揚諾夫斯克」短暫而悲催的命運無情證明了這點。

11430E「海牛」航母模型

2019年7月,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的國際海軍沙龍上,俄羅斯涅瓦設計局展出了其新型核子動力航母11430E「海牛」模型。新艦不到9萬噸,艦體結構也與蘇聯時期的1143.7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核子動力航母如出一轍,都是涅瓦設計局的產品。2020年1月17日俄羅斯媒體披露,俄羅斯將籌備建造世界最大航母。塔斯社稱俄海軍正在繼續制定戰術技術任務書,任務書獲批後將交給聯合造船集團。早前俄國防部曾指出,或在2025年底簽署合約,到2030年新航母應入列艦隊。建造新航母采用蘇聯時期未完成建造的1143.7型「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核子動力航母的圖紙及其他技術檔。但以目前俄羅斯的經濟狀況,這怕是只是個遙遠的夢想。

11430E「海牛」航母模型

艦長:321.2~324.6公尺

艦寬:79.5公尺

吃水:10.8公尺—11公尺

排水量:62580噸(標準),79758噸(滿載)

飛行甲板:322.7公尺X75.3公尺

航速:29.5節

動力系統:4座КN-3-43型核子反應爐240000馬力帶動4台減速齒輪和4根推進軸。

自持力:45天

續航:16000公裏/10節,8417公裏/14節,8500海裏/18節,3850海裏/29節

武備:3K95"匕首"/SA-N-9拳套防空飛彈;12座P-700花崗巖反艦巡航飛彈;8座CADS-N-1近距離防空系統(雙聯AK-630型30公釐近程炮、8枚9M311K/3M87/SA-N-11巢鼬艦射防空飛彈〕;12座SS-N-19艦艦飛彈。

輔助裝置:Zvezda-2主動搜尋/攻擊(中低頻)聲納和MGK-345Bronza/Ox Yoke艦體聲納。2座三面對空搜尋雷達;1座MR-710「頂盤」三座標對海/空搜尋雷達,D/E波段。2座MR-320M「雙支柱」對海雷達,F波段3座「棕櫚葉」導航雷達,I波段射控4座「十字劍」,K波段,控制對空飛彈。8座「熱閃」射控雷達,J波段,控制近防系統。電子幹擾:2部PK-2、10部PK-10。

艦員:2300名船員,1500名飛行組員,40名參謀

艦載機:可容納40~50架噴射式艦載機、20架直升機:24架蘇SU-33戰鬥機或米格-29K戰鬥機或蘇-27K或雅各-141垂直起降型戰鬥機;4架雅各-44預警機;16架卡-27反潛直升機;2架卡-27PS搜救直升機

服役:1艘: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未建成)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

「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