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殲教1,中國首款噴射式飛機,兩側進氣擺脫蘇式布局

2024-07-27軍事

1958年7月26日,殲教1教練機首飛成功,該機是中國自行研制的一款高亞音速噴射式教練機,也是中國研制的第一種噴射式飛機。它的成功研制標誌著中國航空工業進入自主設計時代,同時培養出一代設計大師,包括顧誦芬、管德、陸孝彭、屠基達、陳一堅等人,雖然由於各種原因沒能正式裝備,但在整個航空工業史上仍然具有裏重要地位。

殲教-1教練機

前言

1949年,中國空軍建立和共和國同齡,這是一支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兵種,剛誕生就投入戰場邊打邊建。由於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早期戰機主要來自戰場繳獲和從蘇聯引進,再加上半島戰爭隨後就到,為了應對這種嚴峻的局面,1951年中國航空工業正式組建。和其他航空工業強國相比,我們是先有空軍後有航空工業,為了適應戰場急需剛開始主營修理和仿制,然後再慢慢過渡到開拓創新和自主研制。

拉-11戰鬥機

米格-9戰鬥機

從仿制開始打下基礎

1954年中國航空工業在蘇聯支持下,成功仿制出雅各-18教練機,也就是國產化版本初教-5初級教練機。1956年再進一步,成功仿制出米格-17戰鬥機,對應國產化版本殲-5戰鬥機。憑借這兩款機型,中國航空工業不僅積累了實踐經驗,同時還直接跨過螺旋槳進入噴射時代。可以說起步晚但起點高,在噴射來臨時代完成其他國家幾十年積累,也為後來自主研制戰機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航空工業一向註重國防自主,在主力裝備上不願受制於人,在此背景下開始著手自主研制新型號,同時有意識培養年輕一代設計團隊。1956年8月2日,根據二機部四局要求在112廠成立飛機設計室(沈飛),同時在410廠成立發動機設計室(黎明發動機)。作為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沈陽飛機設計室陣容以現在的眼光看相當豪華,幾乎集中了當時航空工業所有精華,包括主任設計師徐舜壽、副主任設計師黃誌千、葉正大(葉挺將軍長子),以及顧誦芬、陸孝彭、屠基達、程不時、陳一堅等人。

初教-5初級教練機

徐舜壽

這些可都是宗師級人物,經過實踐培養自此開始幾十年間,後面大家所熟悉的機型都可以在此找到對應設計總師。包括陸孝彭的強-5強擊機,顧誦芬的殲-8戰鬥機,陳一堅的FBC-1「飛豹」戰鬥轟炸機,以及程不時的運-10大型客機等,可想而知這個團隊有多強大,一切的開始都源於殲教-1教練機。

強-5強擊機

殲教-1正式啟動,兩側進氣脫離蘇式布局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次現代化,基本照抄蘇聯航空體系,再加上戰爭需要以及噴射時代到來,短短幾年間空軍就裝備了大量先進噴射式戰機,一躍成為世界上有數的幾個空軍大國。不過和先進戰機相比,當時配套教練機還是後三點式雅各-11/18,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戰爭需要,不能很好的培養噴射式飛機行。

基於現實需要以及鍛煉年輕設計師考慮,112廠飛機設計室決定研制一型噴射式教練機,用來替代上述老舊型號投入部隊使用。1956年10月,經過空軍領導、飛行員、地勤團隊,以及航空專家建議基礎上,提出新式教練機需求方案。當時的具體要求如下:采用雙座串列設計,前三點式起落架、單發、兩側進氣,梯形下單翼略帶下掠氣動布局,以及全金屬結構。

殲教-1教練機

殲教-1教練機 三檢視

以現在的眼光看這些不算什麽,但在當時航空工業照抄蘇式體系環境下,能夠充分發揮創新意識,不能讓自主研制成為簡單模仿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而且對世界航工業發展趨勢有深入了解,拋棄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為安裝大功率雷達和配備飛彈等留下空間。這些思路不僅新穎,對後來國產戰機研制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東風壓倒西風」時代背景下,這款教練機最早被稱之為東風-101、紅專503,後來才正式改為殲教-1。

殲教-1教練機

從草圖到首飛,僅用時不到兩年

1956年12月,殲教-1正式完成草圖設計,1957年9月完成打樣並造出木制模型,並將設計資料送住蘇聯咨詢。當時為了將二維圖紙變成三維模式,由一名八級木工帶領一個小組制作出木質樣機,中國軍工以最原始方法制造出最先進武器。1958年4月,經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準正式開始試制,在當時「大躍進」背景下進度很快,從發完生產圖樣到總裝完畢用時不到100天。1958年7月,以渦噴5為原型研制的噴發-1A發動機,提前完成試車。

1958年7月26日,完成裝配的殲教-1由112廠於振武完成首飛,試飛表現出來的效能相當可觀。最大起飛重量4.6噸,燃油重量822公斤,標配一門HP-23航炮,翼下兩個外掛點可以掛航空炸彈或副油箱。采用1套ACП-3HM瞄準具,C-13照相槍和1個BM-2定時機構,1個3K-48充彈用電動冷氣閥。最大平飛速度840公裏/小時,巡航速度571公裏/小時,最大升限14500公尺,攜帶副油箱最大航程可達1328公裏,在第一代噴射式戰鬥機中屬於優秀級別。

靜力試驗

總裝車間

首飛成功

雖然研制進度很快,但殲教1在打造過程一直遵循立足現有技術實力,努力創新實作超越的原則。大量采用殲-5上成熟裝置,比如除油量表和轉速表外其他沒變,右翼安裝ПBД-4空速管左翼對應位置加配重,采用PCИy-3M超短波通訊電台、CIy-2機內通話器,以及OCI-48盲降裝置等。1958年7月到10月,殲教-1已經完成3000公尺以下部份飛行試驗,基本上達到設計要求。

很快殲教-1飛往北京接受檢閱,根據試飛結果分析,飛機整體設計制造是成功的,如果不出意外它將是國產第一代噴射式教練機。不過意外終於還是發生,在檢閱後飛回沈陽途中,發動機葉片折斷造成試飛中斷,再加上試飛廠當時任務重有太多機型需要生產,已經無力顧及優先級別不高的殲教-1研制工作。

總裝出廠

接受檢閱

接近成功,卻意外下馬

如果說忙不過來還可以再等等,但最核心的問題隨後出現,空軍訓練體系進行調整,從原來初級、中級、高級三級培訓體制,改為初級、高級教練二級培訓體制。定位中級教練機的殲教-1,突然發現沒有了自己的位置,失去裝備可能性只能黯然退場。除此之外噴發-1A出現葉片折斷現象,當時的黎明發動機制造廠無力解決同樣是個問題,雖然後續蘇聯專家對設計提出一定修改意見,但由於大環境改變已經失去最佳化可能。

殲教-1總共製造了3架原型機,其中1架負責靜力試驗,2架經試飛後封存,這款幾乎接近成功的教練機終於沒能定型。不過年輕的設計團隊沒有氣餒,1958年4月當殲教-1設計方案定型後,沈陽飛機設計室已經向超音速戰機目標沖刺,後續版本就是由葉正明負責的東風-104。當時要求效能指標同樣可觀,最大平飛速度1.4馬赫,最大升限17000公尺,爬升率大於70公尺/秒,最大航程不小於1000公裏,當然這已經是後話。

殲教-1教練機

殲教-1教練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