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中國發展產生影響有多大?冷戰後地緣政治格局劇變,敲響霸權喪鐘

2024-09-04國際

有句老話說得好「當局者迷」。現在好多正在發生的事兒,只看當下的話,往往看不清楚。任何事兒都有個發展的過程,光看一個點,你不曉得它是咋來的,也很難明白它會往哪兒去。要是想弄明白這個事件往後的走向,就得把時間跨度再往前挪挪,從一個歷史時期去看一個大國的大致走向,這樣就能對它的未來做出比較靠譜的判斷。

冷戰結束可是這個世界的一件超級大事。這麽大一件事出現後,世界的地緣格局就得大規模重新組合。在美國人眼裏,冷戰結束意味著他們取得了全面勝利。冷戰一結束,美國要做的就是收割冷戰的「勝利成果」。當然啦,這「勝利成果」是加引號的,反正至少美國覺得冷戰結束自己是贏家,有資格有機會去獲取「勝利成果」。

要是全面拿到了冷戰的「勝利果實」,美國會變成啥樣?其實冷戰結束後的美國總統把這事兒講得明明白白,就是「21 世紀會成為美國的世紀」。從過去的 30 年來說,美國在冷戰後的主要地緣戰略方向有哪幾個呢?主要是三個:歐洲、中東、亞太。咱們不妨就從這三個方向瞅瞅美國做成了啥,又搞砸了啥。

先來說說歐洲。歐洲向來是傳統的世界中心,過去都講,誰掌控了歐洲,誰就能掌控世界。冷戰結束以後,有種說法是世界中心正在由歐洲往亞洲轉移。不過這得有個過程。

冷戰結束後,美國打算「摘果子」,頭一個瞄準的就是歐洲。可這時候,歐洲的主要國家咋想的呢?實際上,歐洲的主要國家,或者說西歐的那些國家,都把自己當作冷戰的贏家。既然是贏家,他們覺得自己也有權「摘果子」。那這「果子」該咋摘呢?

以前有蘇聯的時候,蘇聯給的壓力太大,歐洲國家自己根本沒法跟蘇聯對抗,只能把美國的力量引進來。在北約裏面,美國是頭兒,歐洲國家就是一幫小兄弟。

如今冷戰結束,蘇聯也解體了,對於歐洲國家來講,近旁的威脅沒了。可這些歐洲國家,一個個塊頭都不大,都不行,就是說單個的想要對整個世界格局造成大影響,都不夠格。於是這些歐洲國家想到了一招,就是抱成團。

冷戰在 1991 年隨著蘇聯解體正式結束了,僅僅過了兩年,1993 年歐盟就正式成立了,這反映的是西歐主要國家的心思。在那個時候,美國壓根就沒打算從歐洲撤出去。於是在歐洲大陸上有了兩個組織,一個是北約,一個是歐盟。要是歐盟能像設想的那樣發展,以後北約就沒作用了,這是美國絕對不能容忍的。

冷戰結束後,美國在歐洲弄了一連串的動作,像軍事方面的、經濟方面的、文化方面的、政治方面的。科索沃戰爭把歐元給搞垮了,接著美國搞的北約東擴,讓好多東歐國家加入了北約,就有了所謂老歐洲和新歐洲的對立。對於新歐洲國家,美國施展自己的控制力,對老歐洲的行為產生了很明顯的阻礙。

發展到當下,要從地緣方面來講,美國在歐洲的勢力擴張了不少。明顯能看出,北約變得更強了。北約東擴逐步達成,可歐盟卻越來越衰弱。

法國和德國的領導人曾打算把俄羅斯拉攏到歐洲這邊,達成所謂真正的歐洲一體化。俄羅斯也有這念頭,想要融入歐洲。要是俄羅斯真融入了歐洲,歐洲形成的一體化力量就能跟美國叫板了。但這一步還是沒成。換句話說,在歐洲,美國的地緣優勢一直在擴大。

在這擴張的行程裏,能瞧出美國外交文化影響的拓展。到了現在,歐盟的主要領導人大都屬於「大西洋主義者」,說白了就是特別親美的。整個歐洲的對外政策很大程度上得聽美國的。那美國在歐洲的地緣擴張是不是已經完全成功啦?沒呢!當下正在發生的俄烏沖突實際上就說明,美國在歐洲的地緣擴張遭到了俄羅斯有力的抵制。

為啥說俄烏沖突的結局能給整個世界的地緣格局帶來很大影響?就這兒,如果俄烏沖突中俄羅斯敗了,那美國就能在歐洲擁有絕對的地緣優勢。換個說法,美國在首要的戰略方向上就能成功。

第二個是中東方向。過去,中東地區一直是美蘇拼命爭搶的地方,像第三次中東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都能瞧出美蘇爭霸的痕跡。那時候,中東不是美國一家說了算的,蘇聯在中東的勢力在一定程度上能牽制美國,甚至能跟美國對著幹。

冷戰結束後,美國可逮著機會啦!一場海灣戰爭讓美國的力量一股腦兒地進到了中東海灣地區。咱們如今在海灣地區瞅見的好多美軍基地和美國駐軍,都是那時候留下來的。

在中東這地兒,要說經濟實力和影響力,它或許比不上歐洲,也比不上亞太。不過呢,它有自己獨特的長處。一方面是能源,另一方面是重要的地理位置,是連線歐亞的最便捷通道。就拿現在來說,歐亞大陸之間貿易交通最方便、數量最大的路線,還得是經過中東海灣地區的。掌控了這個地區,就相當於握住了歐亞大陸連線的關鍵部位。

美國在這方面可是費了老大勁、使了大功夫。海灣戰爭結束後,美國的軍力大批地進入海灣地區。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除掉俄羅斯在中東的剩余勢力,再壓垮這個地區新興的反美國家——伊朗。而且,從這一地區往東給中國的西部地區帶來影響和施加壓力。

為了實作這個目標,美國幹了件大事,那就是打了長達 10 年的阿富汗戰爭。從地理方面來說,要是拿下阿富汗,往東能直接威脅到中國的西部地區,同時還能給俄羅斯的「軟腹」,也就是中亞地區,施加足夠的壓力和產生影響。

阿富汗跟伊朗是直接挨著的,這會讓伊朗承受的壓力大幅增加。就阿富汗這麽個窮地方,美國居然花了 10 年時間想要拿下它。可最終,美國沒能成功,這個「一石三鳥」「中間開花」的主意徹底泡湯了。這稱得上是冷戰結束後從地緣方面美國遭遇的最大失敗。

同時呢,在把俄羅斯在中東的勢力清除這件事上,最後遭到了俄羅斯方面的強烈反抗。在敘利亞,俄羅斯直接投入戰鬥,保住了他們在中東地區的最後一處據點。到現在,巴沙爾政權還是敘利亞的合法統治者,而且巴沙爾政權的地位這些年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認可。

在另一個小的方面,也就是伊朗那一塊。伊朗的影響力不停地擴大,弄出了個叫「什葉派之弧」的東西。而且這「什葉派之弧」跟俄羅斯影響力很大的敘利亞聯手了,從旁邊給美國在中東的勢力帶來了壓力。

去年,沙烏地和伊朗和解,這能看成是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地緣優勢有所松動。當下正在進行的巴以沖突,讓越來越多中東海灣國家在道義上跟美國疏遠了。從長遠說,這也會給美國在中東海灣地區的地緣優勢帶來不好的影響。巴以沖突的結果,不只是影響巴勒史坦和以色列,更關鍵的是會直接作用於美國在這地區的地緣優勢。

剩下還有一個重要的方向,那就是亞太方向。從歐巴馬任期起,美國在這兒全面使勁,提出了「重返亞太戰略」,實際就是想讓美國的勢力進一步滲透進整個「第一島鏈」,像日本、南韓、台灣地區、東南亞那些國家,在中國東南正面弄出一堵「隔離墻」。那美國這「重返亞太戰略」最後啥樣呢?很明顯失敗啦!好多人可能沒覺得美國失敗,後來又弄出個所謂的「印太戰略」。

為啥把「重返亞太」變成了「印太戰略」?其實就表明「重返亞太戰略」不行啦。從「第一島鏈」整體的情況來講,過去在這一地帶經濟優勢絕對領先的日韓,經濟優勢大大縮減了,東南亞國家、東協經濟發展很快,中國經濟更是迅猛發展,如今中國的 GDP 已經超過亞洲其他國家的總和,這體現的就是實力的改變。

就純地緣的層面來說,中國改造南海島礁,改善跟東協的關系,還進一步加深了和東協的經濟聯系,這就讓美國「重返亞太」想築起的那所謂「隔離墻」在南方這個角落徹底垮掉了。因為這一塊兒垮了,美國只得嘗試在更大的範圍裏去建它的「隔離墻」,這便是「印太戰略」。

當然,「建墻」的區域越大,困難就越大,投入也就越多。到現在為止,美國的「印太戰略」沒啥顯著成果能看見。而且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還有東協、東南亞經濟發展,所說的「世界中心向亞太轉移」,重點早就從之前的中日韓變成了中國、東協,接下來才是日本、南韓。從這兒就能看出,美國在這個地區的地緣優勢其實是在往後縮。

把這三個方向以及這 30 年的變化弄明白,基本上就能知道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做成了啥、搞砸了啥。大概也就能明白美國未來使勁兒的方向會是啥。

另外還有一點,在三個方向裏,歐洲打仗了,中東海灣地區老是打仗,亞太地區倒是沒發生真正的熱戰。美國在這個地區地緣優勢的減弱,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不斷發展,還有中國外交影響力越來越大。

不同國家為達成自身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各不相同。美國經濟和外交手段都有,可從未舍棄戰爭。俄羅斯被逼到絕境後,也只得重新卷入熱戰。中東地區地緣格局的改變也是依靠戰爭達成的。那中東海灣地區的國家能不能借助經濟手段、外交手段、和平手段來實作對自身有利的地緣態勢變化呢?答案就是「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啊」。

在中國社會有這麽一句話,「只要用錢能辦成的事,都不算難事」。這在亞太地區戰略格局的變化裏,中國做到了。可在歐洲、在中東海灣地區要做到這點,就得用成本更高、損耗更大的戰爭這種方式。從這能看出中國這些年發展帶來的影響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