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活動家及地緣政治專家布熱津斯基在其著作【大棋局】中指出,對於美國的全球霸權而言,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的聯合無疑構成巨大威脅。這三個陸權強國彼此互為支撐,能夠形成亞歐大陸的鐵三角,進而在歐亞大陸西部、東部和南部同時施加壓力,使得美國陷入兩難境地,從而可能失去其霸主地位。
布熱津斯基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了一種不同的可能性,這也是最出人意料的,即中日之間和解。他指出:
「中日的軸心可能會引發一種地理範圍較小,但潛在影響卻非常深遠的挑戰。這個聯盟將把兩個擁有極大生產能力的民族聯合起來,並可能借助某種形式的亞洲主義作為共同反對美國的理論。」
布熱津斯基警告稱,美國必須采取措施阻止中日之間的合作,否則其在全球的霸權地位將面臨嚴重動搖。這是因為美國對日本的依賴程度過於深厚。
一,中行事曆史糾紛的真相
有人認為布熱津斯基的觀點完全是無稽之談。在許多中國人看來,中日之間的關系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日本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重的血債,其戰爭罪行幾乎不計其數。日本自近代以來,是唯一一個將中國推向亡國滅種絕境的大國。同時,在歷史問題上,日本常表現出拒絕悔過和否認責任,經常對南京大屠殺、慰安婦以及強征勞工等罪行置若罔聞。
所以如果中行事曆史問題得不到解決,中日之間的和解就無法實作。
在我看來,這種說法只是關註了表面現象。最終,中國和日本之所以仍舊受歷史問題所困擾,根本原因在於日本自古以來對中國的嫉妒與不屈服,始終試圖取代中國在歐亞大陸東端的絕對霸主地位;他們時刻想著征服中原,以成為整個儒家文明的唯一主宰。這種心態至今依然在日本社會廣泛存在。
西方人常將中國視為偽裝的國家文明。這與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中動輒擁有幾十個國家的情況不同,中華文明往往呈現出一個統一的政權形態。然而,實際上中華文明不僅僅囊括了中國這個政權,還包括四個「小中華」——北韓、琉球、越南和日本。
在四大「小中華」中,日本顯得尤為獨特。北韓和越南自古就把中原的皇帝視為宗主,成為中國的附屬國。而日本則與此不同,他們孤立於海洋,從未接受過中國的統治。縱觀兩國交往2000年的歷史,日本臣屬於中國的情況可謂寥寥無幾。
中國人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只能有一位皇帝,那就是中原的皇帝。越南、琉球、暹羅和緬甸等附屬國的君主只能稱作王,而不能使用帝這個稱謂。在國內,越南和北韓常常自稱為「皇帝」,但在與中國交往時,越南國王和北韓國王不得不乖乖地表明臣屬關系。然而,日本則有所不同,即使在面對天朝使者的質詢時,日本君主依然堅持以皇帝自居。
日本的君主自稱是天照大神的後代,自認為血統尊貴,因此稱自己為「天皇」。在隋大業三年(607),日本派出貴族小野妹子前往中國,拜見了隋煬帝。他們國書的開頭寫道:「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隋煬帝看到這封國書時,不禁失笑,便將其扔了回去。一個小小的倭王,怎麽可能與中原的天子平起平坐,這實在是太自負了。由於日本地理位置偏遠,中國難以派兵征討,因此他們得以「關門稱帝」。
由於日本的自負,中日之間的官方關系實際上非常冷淡。中國無法容忍日本的傲慢,而日本也不能接受中國那種天朝氣派。然而,在民間層面,中日交流則顯得比較頻繁,儒學和佛學的知識開始大量進入日本。
日本隨後吸收了中國的儒家思想,開始萌生「天下一統」的春秋偉大夢想。他們提出了「八纮一宇」的幻想。除了在日本自稱天子外,他們還計劃派兵登陸大陸,以占領中原地區。其目標不僅是成為「小中華」的皇帝,更希望成為「大中華」的君主。
因此,日本曾三度進軍大陸。在中國南北朝時期,日本的勢力擴充套件到北韓半島,在南部沿海建立了多個據點。然而到了唐朝,因受到唐朝與新羅聯軍的打擊,日本遭遇重大失敗,不得不撤回本國。
在明朝時期,日本的豐臣秀吉大規模侵略北韓,試圖將其作為基礎,占領整個中國。若成功,天皇將駐於北京,而豐臣秀吉則希望以寧波作為自己的封地。然而,這一狂妄的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
進入近代以來,日本終於實作了長期以來的願望。1895年,經過甲午戰爭的勝利,日本掌控了北韓半島和台灣。憑借這兩個地區作為彈板,日本對中國展開大規模侵略,並在二戰期間占領了中國的大部份區域。隨後,日本發起了大東亞戰爭,席卷整個東南亞。在日軍的統治下,整個東部亞洲陷入苦難之中。然而,隨著二戰中的失敗到來,日本被迫放棄所有殖民地,再次回歸到日本四島上。
由此可知,日本自古就不願意臣服於中國,也不想成為其屬國。相對而言,日本從早期起便有取而代之的誌向,試圖用自身的文明替代中華文明,成為東亞地區的主導者。這種心態至今仍在延續,並成為中日關系不斷摩擦的根源。
日本對歷史問題的否認與不悔改,反映了其對中國的不服氣、嫉妒甚至仇恨。這一現象恰好契合了美國的願望。
二、美國是中行事曆史糾紛的最大推手
如果談到二戰期間美國所獲得的最大戰利品,恐怕無疑是日本。
美國對日本的覬覦由來已久。1853年,佩裏將軍率領艦隊開啟了日本封閉的大門,揭開了西方列強侵入日本的序幕,這一事件被稱為「黑船事件」。然而,美國並未料到的是,佩裏的這一舉動反而成為了激發日本覺醒的重要契機。為了振興國家,日本人奮起直追,開展了「明治維新」,成功擺脫半殖民地的狀態,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並且變成美國在太平洋上的主要競爭對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與日本展開激烈戰鬥,並對其本土實施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轟炸。最終,日本被迫投降,成為美國自元朝以來首次登陸的外國軍隊,這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遭遇外來征服。
美國很快意識到,日本的地理位置對於其全球霸權而言實在過於理想。
首先,日本的面積適中,約為30多萬平方公裏。盡管這個面積並不是特別大,但由於國土狹長,綿延超過3200公裏,幾乎能夠覆蓋整個中國海域。
其次,日本的人口大約在數千萬左右。日本人勤勞踏實、重視紀律,受教育水平極高。作為敵國,日本表現得異常兇猛殘暴。然而,一旦敗北,他們會對強者表現出絕對的服從。當美軍駐紮日本時,原本以為將遭遇激烈的治安戰鬥,卻沒想到日本卻以熱情友好的態度接待他們,這讓麥克亞瑟非常震驚。
伸手不打笑面人,美國曾一度考慮削弱日本的工業實力。然而,鑒於日本表現出的機智與合作態度,美國最終決定保留其工業。
最終,日本在工業和科技領域表現出色,恰好能夠補充美國的工業。
由此可知,日本的規模、實力及人口均十分龐大,而美國的國力恰好能夠進行控制。美國官僚喬治·凱南曾表示,中國和北韓對美國而言並不是必需,擁有日本,美國便能掌握亞太地區。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大陸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導致日本的地位迅速提升。日本向北與南韓隔海相望,向南則與國民黨控制的台灣接壤。透過日本,美國將其影響力擴充套件至南韓和台灣,這形成了針對中國和蘇聯的第一道島鏈。
1954年,美國與日本簽署了【日美共同防禦援助協定】。自此,日本從美國的一個失敗者轉變為最重要的盟友。
在日本,到處都可以看到美軍基地,像嘉手納、橫須賀、佐世保和沖繩等地都有美國的戰艦、飛機和裝甲車。在韓戰期間,美軍便是從日本出發介入北韓內戰;第七艦隊幹預我軍解放台灣島也是從橫須賀起航的。
美國絕對不允許他人插手這個日本的「大寶貝」。毫無疑問,美國最擔心的就是中國與日本的合作。
中國和日本同屬黃種人,且均為儒家文明的傳承者。日本人民在文化和情感方面對中國有著強烈的認同,雙方作為東亞民族存在著一種共同的潛在意識。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與日本人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
同時,日本絕非如美國所設想的那樣完全順從,畢竟美國是一個由英國人建立的政權。在民族心理上,日本與美國之間存在許多隔閡。美軍在日本的不當行為以及美國對日本政府的強勢幹預,再加上對琉球群島的控制,使得很多日本人感到憤慨。
與此同時,20世紀中期日本經濟迅速發展,許多日本人認為自己國家的現狀不正常:一方面,日本是一個接近全球性的大國,但在安全上卻依賴他國保護。這種局面之所以出現,是因為美國或明或暗地對日本施加了限制。
隨著中國的崛起,中日兩國在官方層面雖然頻繁出現摩擦,但在民間交流方面卻非常活躍,經濟貿易關系也十分緊密。
共同的膚色、相似的膚色、緊密的經濟聯系以及對美國的不滿,形成了中日聯手的初步基礎。因此,美國十分擔憂,日本可能會最終背離華盛頓而向中國靠攏。
因此,與中日和解相比,美國更傾向於看到中日之間的沖突,而其核心工具便是歷史問題。二戰結束後,盟軍對德國納粹與日本軍國主義進行了清算。然而,在處理日本戰犯時,美國顯得有些敷衍,甚至放寬了標準。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美國沒有追究最大的戰爭罪犯——昭和天皇。盡管靖國神社內供奉了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美國卻對此視而不見。此外,大量法西斯分子獲得了日本政府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中日間的歷史問題又如何能夠得到解決呢?
因此,日本在歷史問題上顯得如此矛盾和固執,難以與美國的縱容分開。中日之間的矛盾,是美國故意加深和撕裂的結果。與此同時,美國對日本親華人士采取了「斬立決、殺無赦」的態度,全力阻斷一切中日和解的可能性。當中國、日本、南韓開始進行東亞自由貿易談判時,美國也毫不留情地插手,妨礙了這三國間的合作。
可以看出,美國口頭上將日本視為盟友,但實際上卻不斷設下障礙。使日本難以成為「正常國家」的最大阻力並非來自中國和南韓,而是美國。美國不僅是日本最重要的盟友,同時也是其最大的競爭對手。
德國早已完成了軍事正常化,而日本在美國的施壓下仍然僅保留「自衛隊」。盡管日本的海空軍裝備貌似先進,但實則缺乏進攻能力。因此,日本海軍常被調侃為「美國踩地雷反潛大隊」。
駐日美軍表面上是為了「保護」日本,實際上卻是在「占領」該國。只要有駐日美軍的存在,日本就難以獲得獨立,總是得在美國的陰影下生存。這一點最明顯的體現是在20世紀70年代,當時日本經濟幾乎接近美國水平。對此,美國國內出現了對日本的「恐懼情緒」,並投入大量資源來遏制其經濟發展。最終,透過【廣場協定】,美國摧毀了日本經濟,使其進入長期停滯和衰退狀態。
美國制約中日聯合的主要手段是加深兩國之間的敵意和削弱日本的自主性。日本對中國采取何種政策,完全取決於美國對其態度。如果中美關系良好,中日關系自然會有所緩和;而一旦中美關系惡化,日本則會立刻加入美國針對中國的行列。
如此,中日之間的和解將變得遙不可及,美國則可以高坐觀望,任由中日兩大黃種民族相互廝殺。
三、中日聯盟將為美利堅霸權的終結敲響警鐘
中日在未來是否還有和解與合作的機會?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中國並不希望與日本對立,我們更傾向於美日聯盟的減弱,而非增強。
隨著中國的持續崛起,中美在亞太地區的力量對比必然會發生變化。同時,美國的衰退以及美元霸權地位的動搖也推動了這一行程。這意味著美國不可能永遠在日本保持強大的存在感,而中國則是一個無法被搬走的鄰國。
屆時,日本面臨的選擇僅有三條。第一種選擇是繼續依賴美國逐漸減弱的軍事保護和國際支持,與中國保持對立,承受日益增強的中國憤怒。
第二條路徑是驅逐美國,透過大規模的重新武裝計劃,持續抵抗中國。
第三種選擇是承認中國在該地區的主導地位。
這三條道路中,唯有第三條是可行的。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實力令人矚目。在不久的將來,即使美日聯合也難以匹敵,更不用說日本單獨對抗中國了。
日本若能夠接受中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並不再與中國對立,這將是其最佳選擇。屆時,中日關系才能真正擺脫歷史的負擔,實作和解,永不再戰;那時,中華文明的國家——中、日、朝、韓、越將緊密團結在一起;屆時,黃種人的人力資源、智慧和科技也會得到整合,貿易進一步繁榮,使東亞成為全球最強大的經濟體。這無疑對已經統治世界數百年的西方勢力而言,會是致命打擊。
期盼著中日和解的那一天,能夠盡快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