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可是美國歷史上超厲害的總統呢。美國有兩次差點就完犢子了,都是羅斯福出手挽救的,這就給美國朝著世界頭號強國發展打下了根基。而且啊,在1942年和1945年的時候,蘇聯和英國都特別強硬地反對,羅斯福卻不管不顧,非得把中國列為「四大國」之一,還讓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呢。
這位被美國人深深愛戴的歷史「大人物」,咋就老是偏向中國呢?羅斯福兩次拯救美國的時候都幹了啥呀,咋就能把當時普普通通的美國一下子變成稱霸全球的戰爭機器呢?
1937年的時候,羅斯福已經55歲了,他正忙著籌備美國總統競選演講呢。要是能把選民給打動了,他就有機會再次連任總統。
羅斯福之前都已經幹兩屆總統了。要是再當選,那可就破紀錄了。美國政府打成立起,就沒這樣的事兒,國會規定總統最多連任兩屆呢。就沖這,這次競選對羅斯福來說那可太重要了。
羅斯福接著又連任了,他那些政敵心裏肯定不舒坦啊。於是在演講的時候,有個候選人找茬兒說:要是選羅斯福當總統,那就等著瞧吧,你家裏人肯定得被他送去打仗。
聽到這種話,羅斯福只能這麽回答:我不會跟別的國家打仗的,更不會把你們家孩子送去打仗。
那時候英國讓希特勒揍得嗷嗷直叫呢,丘吉爾沒辦法,只能趕緊找美國求救。羅斯福呢,靠著和平宣言這事兒,最後把選票拿到手了,成功第三次當上美國總統。這剛一當選,馬上就把武器送到他好哥們兒Churchill那兒去了。羅斯福的說法也挺在理兒的:鄰居家花園著火了,咱借點水給鄰居滅火唄,這火也不用咱派人去滅,還能掙點租賃費,這多好啊,一舉兩得嘛。
美國人一聽啥都不用幹就能賺錢,那肯定舉雙手雙腳贊成啊。可他們沒料到,羅斯福不光把武器送到歐洲,亞洲戰場也送呢。
羅斯福決定給中國軍事援助,這對中國來說可太有利了。你想啊,小日本仗著德國那股橫掃亞洲的勢頭,都快打到太平洋了。中國雖然全面抗戰了,思想上是覺醒了,可武器裝備不行啊,小米加步槍怎麽跟飛機坦克鬥呢?在東亞戰場上,中日打得那叫一個慘烈。這時候美國來軍事援助,簡直就是雪中送炭啊。
美國為啥不軍事援助別的東南亞國家,就單單選中中國呢?這背後啊,其實是和羅斯福特殊的中國情結分不開的。
羅斯福家族跟中國的緣分那可得追溯到好久之前呢。大航海的時候,這個家族就和中國做起貿易了。羅斯福他媽長期住在香港的玫瑰山,他那些大姨幹脆就生在中國。中國文化對羅斯福影響可深了,他小時候常住的家裏擺著有中國元素的家具和裝飾品。羅斯福愛集郵也是從大姨送他兩枚中國郵票開始的呢。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羅斯福心裏一直對中國有份特殊的感情。
九一八事變那時候,羅斯福都已經當上美國總統了。國會呢,一遍又一遍地跟羅斯福講,叫他別摻和到中日的爭端裏頭去。羅斯福呢,表面上沒對中國表示支持,可實際上還是和中國簽了像棉麥借款這種不公開的條約,這就等於變著法兒給中國經濟上的支持了。
二戰開始以後,羅斯福加大了對中國的經濟援助力度。雖說他這麽做更多是從美國自身利益出發的,不過美國的援助也確實讓國民政府的壓力小了不少。
羅斯福這人特有遠見。七七事變之後,羅斯福就尋思啊,日本在中國投入的兵力太多了,被中國死死拖住了。這時候正好能把日本在太平洋的運輸航線給切斷,再多派些英美的艦隊去把太平洋航線的控制權給加強嘍。畢竟小日本哪能一邊跟中國打仗,一邊又和美英開戰呢。
【只是羅斯福的提議遭到了美國國會的強烈反對,國會上下一致認為羅斯福這麽幹,就是想讓美國人卷入戰爭,打破他們的和平美夢,羅斯福就是個戰爭販子!羅斯福一下子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地步。】
事實表明羅斯福想得沒錯,等日本把槍口都對準美國了,美國這時候再斷掉日本的原材料供應就遲嘍。那些日本家夥早就發展得又大又強,完全沒法控制了。
二戰局勢清晰之後,羅斯福就改變了對中國的援助方式,不再只是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了,而是著重政治方面的援助,主要辦法就是簽中美新約、廢除排華法案,還有幫中國確立四強地位。
1943年的時候,義大利的民眾把納粹頭子墨索裏尼給幹掉了,然後就轉投盟軍那邊去了。在歐洲戰場上呢,希特勒在史達林格勒可是吃了大虧,那敗得叫一個慘,就像遭遇了滑鐵盧似的;在北非戰場上,之前老是打敗仗的英軍,這回終於把隆美爾給收拾了,這下可算是有了反擊的機會;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在中途島和瓜島打了翻身仗,把小日本揍得夠嗆。總體來講,這二戰以後會怎麽發展已經能看出來了,就差個時間罷了。
羅斯福瞅著這仗眼看就要打贏了,沒什麽意外的話勝利就在眼前了。他就提議說,咱們湊一塊兒商量商量,等勝利之後戰利品咋分配的事兒唄。丘吉爾一聽,立馬說好呀好呀。可史達林不太樂意去呢,為啥不願意去呀?原因挺簡單的,他既怕得罪日本人,又不想跟蔣介石湊一塊兒去。
羅斯福覺得,中國在武器裝備不占優勢的情況下,還能一次又一次地扛住日本人的進攻,這種反抗精神值得全世界自由民族稱贊,所以就邀請蔣介石代表國民政府去參加開羅會議了。
蘇聯早些時候可一直都在積極幫著中國抗日呢。可現在呢,蘇聯跟日本簽了中立條約,對中國的援助也一點點減少了。這時候要是去參加戰後分配會議,日本肯定會多想的呀。
其次,羅斯福非得邀請蔣介石代表的國民政府參會,這讓史達林挺不高興的。史達林可討厭蔣介石了,為啥呢?蔣介石不止一回發表過反共宣言呢。而且史達林覺得這時候的中國沒資格跟蘇聯平起平坐。讓蔣介石去開會也行,等你們開羅會議完了,咱幾個再開個不帶中國的會唄。
丘吉爾那邊答應得倒挺幹脆,可心裏頭也打著小算盤呢。英國現在得靠著美國援助,當然不好駁了羅斯福的面子,可你非得把中國拉進來,我心裏是老大不情願的。
中英在香港問題上還沒掰扯明白呢。蔣介石覺得香港原本就是中國的領土,打完仗自然得歸中國。丘吉爾卻認為,香港早就被英國占了,雖說現在被日本人奪走了,可香港是從英國人手裏丟掉的,英國肯定得有份兒。
兩邊都老大不樂意的,羅斯福趕忙出來和稀泥,最後還琢磨出一個折中的辦法:香港歸中國,不過之後得開放港口,變成國際自由港。蔣介石一聽能把香港收回來,立馬就答應了,丘吉爾卻覺得羅斯福偏袒得沒邊兒了,說啥也不同意這個主意。
兩邊就算鬧得再僵,也不能學史達林那樣拍拍屁股就不來了呀,所以最後還是來參加開羅會議了。這會議雖說大佬來了不老少,可仗還沒打完呢,最關鍵的利益分配那事兒就沒徹底搞定。這會議就算是一場挺好看的戲,對當時的中國來講,那也是很難得的。
自清政府之後,中國頭一回這麽有面子地出現在這種國際外交場合。既不用簽啥喪權辱國的條約,還被擡到跟美蘇英這些超級大國一樣的地位呢。這可把當時的中國人給高興壞了。蔣介石和羅斯福、丘吉爾的合影,被國內媒體翻來覆去地宣傳。等蔣介石回國的時候,那歡迎的掌聲簡直像排山倒海似的。這可是蔣介石這輩子最風光的時候,也是中國在國際上開始冒尖兒的時候。
羅斯福不顧眾人反對邀請中國,肯定是為美國利益考慮的。不過在當時,對中國而言,他的幫助還是挺可貴的。
羅斯福這人可有遠見了,要不咋能兩次把美國從水深火熱裏救出來,還讓美國變成世界頭號強國呢。
美利堅是華盛頓締造的,林肯讓美利堅統一起來。羅斯福呢,雖說沒有開疆拓土的功勞,可他的功績一點也不比前兩位差。為啥這麽說呢?羅斯福剛上台的時候啊,那面臨的狀況簡直就是地獄難度,他接手的美國都快垮掉了。
1929年的時候,美國被經濟大危機給橫掃了。好多銀行一家接一家地倒閉,工業生產水平一下子降了一半,失業的人超過了1300萬還多呢,農民的日子也特別不好過,過得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
羅斯福上台後的首要任務就是讓經濟復興起來,剛一上任他就開始大張旗鼓地改革。在農業這塊兒,羅斯福把農產品價格提高了,還設立了農業調整總署;在經濟方面呢,羅斯福擴大了貸款規模,給大中型企業發展提供資助;就業方面的話,建立起完善的失業保障措施,給失業的人提供就業機會。
羅斯福搞了個「新政」,就這麽著,美國才總算熬過了大蕭條這道難關。後來呢,有農民和工人支持羅斯福,他就第二次當上總統了。
二戰開打之後,羅斯福可不贊成中立這態度。為啥呢?他心裏明白,這全球性的仗,不管咋樣最後肯定會影響到美國。不過呢,戰爭裏面也藏著機會。羅斯福一下子就給美國找準了定位,啥定位呢?那就是當個稱職的軍火商唄。
於是呢,他就準許任何處於交戰狀態的國家,在「現購自運」這個條件下,自由地從美國購買武器。
法國戰敗以後,羅斯福明顯察覺到了威脅,就積極著手做防禦的準備。他不但對英國進行軍事援助,而且大規模擴充軍隊,強化在太平洋的軍事部署。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羅斯福總算讓美國國會同意參戰了。參了戰,羅斯福就著手動員全國工業大力搞軍事生產。這時候美國就像變成了一台戰爭機器,軍工生產總值都超過德日加起來的總數了,到1944年的時候,更是達到了軸心國的兩倍呢。
美國能有這樣的成就,羅斯福的政治舉措功不可沒。就是這樣一個坐輪椅的「巨人」,撐起了一個超級大國的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