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在國際組織實習,是種怎樣的體驗

2024-09-07國際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作者 職首旭
今年暑假,我有幸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中國辦事處(WIPO中國)實習,親身體驗了國際組織的工作氛圍,收獲頗豐。這段經歷無疑將成為我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
實習期間,我主要負責整理2024年的科技集群評估報告檔案,從中我認識到,WIPO及其中國辦事處不僅致力於傳統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還積極推動全球創新事業的發展。WIPO不僅致力於解決過去的創新難題,也在利用新興技術賦能智慧財產權的註冊、管理和保護。這些都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WIPO中國辦事處主任劉華所說的話:「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是一座知識財富的金礦」。
在整理檔案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中國已有26個科技集群躋身世界百強,這表明中國在科技創新和對外開放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同時也激勵我們這些青年學子積極擁抱新技術,勇敢面對挑戰,投身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在關乎國家未來的崗位上創造更大的價值。
實習期間,我還遇到了由外交學院、北京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和北京吳建民公益基金會共同組織的「騰飛計劃-階梯訓練營」訪學團。讓我驚喜的是,訪學團的領隊老師和帶隊實習生正是我之前參加「走進聯合國」傑出青年計劃訪學團時的同伴。這不禁讓我回想起了去年隨團存取瑞士和法國的那些日子,我們參觀了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以及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等地。透過與各使團和聯合國機構的交流,我了解了聯合國的執行機制、多邊外交和全球治理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前輩們為維護中國國家利益所做的不懈努力。各使團對我們此次訪學給予了極高的重視和關懷,讓我們在萬裏之外的歐洲感受到了祖國的溫暖,也真切領悟了老一輩外交家的智慧,感受到了他們對我們寄予的殷切期望。
中國的多邊外交歷程充滿了榮耀與挑戰。當前的國際多邊外交環境愈發復雜,我們面臨著日益增加、日益艱險的外交問題。記得一次,在與青年外交官們的座談中,他們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經歷的「刀光劍影」,特別是在日內瓦這樣一座看似平靜的城市裏,外交官們如何站在外交一線,在與不同國際組織、國家、地區的相互交融中,在不同領域講述中國故事,理解、運用,甚至改變現有規則,來捍衛、維護我們的主權、安全、發展等核心利益。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陳旭大使在我提問時的回答。在回答「在外交中,如何正確、得體地處理與我們相關的負面問題」這一提問時,陳旭大使教導我們要辯證、全面地看待問題,從有利於我們的角度分析、比較、論證,以達到緩解和阻止對方進一步攻擊的目的。他還建議有誌從事外交事業的年輕人,在生活中要時刻保持主動,關註身邊人和身邊事;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外交場合,都應以最溫和的語言、最積極的態度來表達最堅定的觀點。
外交官常常將多邊外交場合比喻為「戰場」。面對復雜且富有挑戰性的任務,保持冷靜和耐心至關重要,外交官必需用靈活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堅守立場。我了解到,外交工作不僅要求適應各種國際組織、會議和雙邊會晤的環境,還要求迅速適應多元文化,並應對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外交官肩負著塑造國家形象的責任,必須善於利用媒體和其他渠道,透過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傳播國家的價值觀、政策立場和發展成就,從而贏得國際社會的理解和認同。
「在一線,在戰鬥」。盡管日內瓦平靜祥和,沒有戰場上的烽火與硝煙,但各國代表為捍衛國家利益而展開的競爭同樣激烈。透過這次近距離的觀察,我深刻體會到,國際組織釋出的每一項決議、每一個草案,乃至每一條附錄條款的背後,都凝聚著一線外交官的心血。
訪學期間,我們還參觀了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聯合國難民署、聯合國永續發展實驗室、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與我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各個國際組織的執行機制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走訪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時,總幹事塔蒂亞娜·瓦羅瓦亞女士為我們講解了該機構如何與成員國及其他國際組織合作,共同應對挑戰和危機。她表示,年輕一代是推動變革的關鍵力量,在建設一個更永續發展的世界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在走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時,副總幹事曲星熱情接待了我們,並從「國際公務員」的視角介紹了該組織的具體工作內容。他指出,當前國際組織中中國籍職員的比例較低,並鼓勵我們未來能夠進入這些組織實習或工作。
透過交流,我們了解到,在非政府組織層面,有些國家擁有多達413家非政府組織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的活動,而中國僅有5家,這意味著在多邊外交事務中,我們的外交官有時不得不進行「非對稱外交」,工作難度可想而知。由此我認識到,青年學生在職業規劃時應該有更加多元化的思維,在國際組織實習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無論是實習還是實踐,此次訪學都讓我受益良多,深刻理解了「外交無小事」的含義。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我們要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要多觀察、多思考、多總結,為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繁榮的世界貢獻青春力量。
(本文作者為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2021級本科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