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打不贏中國就打印度?既然去不了中國化,那就去印度化?

2024-08-29國際

中國的許多制造業產品在海外市場獲得了廣泛的認可。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現今的每個國家都無法脫離「中國制造」。

然而,印度希望能夠復制中國在制造業方面的發展模式。此前,許多歐美國家對印度的制造業進步也持有很高的期望。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印度的制造業發展似乎並未達到預期。

美國目前也開始認真對待這個問題,是不是要先對付中國,不行則轉向印度?如果無法實作去中國化,難道就要進行「去印度化」?

一、對印度工業的期望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其國土大約有298萬平方公裏,擁有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

根據相關數據,印度的礦產資源種類接近100多種。

印度擁有豐富的煤炭和重晶石資源,且其產量在全球範圍內名列前茅。

關於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儲備量,其實也相當可觀。

自然資源豐富,國內市場龐大,更何況印度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

去年4月19日,聯合國釋出的最新數據顯示,印度的人口已經達到14.28億,超過了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此外,印度的年齡結構也相當於健康。

由此可見,印度似乎已經具備了實作制造業飛躍的基本條件。

如果印度借鑒我們國家以往的發展模式,重點放在基礎大規模制造業上,那麽其制造業勢必會獲得顯著進步,經濟也將迎來飛躍。

或許正是由於看到了印度市場的廣闊前景,之前不少歐美國家的公司紛紛決定投入資金於印度,並在當地設立工廠。

一些在中國市場長期紮根的企業也不惜代價將生產線遷往印度。

不得不承認,這些外國企業對印度市場的期望確實非常高。

從宏觀角度分析,近幾年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對印度市場的發展持積極態度,努力尋求與印度開展更為廣泛的經貿合作。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已將中國制造業的崛起視為一種所謂的威脅。

如今,中國制造的產品已經普遍進入了各國市場。

此外,由於中國制造業的完善程度,目前中國的產品已經滲透到各個行業。

對於那些歐美國家來說,這無疑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

畢竟,歐美國家的市場容量較小,制造業的生產能力難以得到保障。

如果與中國建立更為廣泛的經貿合作關系,國內商品需求和供應鏈方面肯定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然而,美國方面並不接受這種觀點,並企圖減少對中國產品的依賴。

顯然,想要達到所謂的「去中國化」並非易事。

美國在推動國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犧牲了規模化的基礎制造業。

此時的印度自然成為了美國的最佳選項。

二、未達到預期的工業生產

可以觀察到,近年來美國確實提出了多個合作計畫,並且為印度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

此外,一些美國公司也開始在印度建立工廠。

不少企業將本來在中國市場的生產線轉移至印度,希望藉此提高印度市場的產能並降低相應的開發成本。

然而,從當前形勢來看,印度的制造業發展顯然未能達到預期。

在許多美國公司將生產線轉移到印度後,他們發現印度市場確實存在著不少挑戰。

首先,印度的產業鏈並不如中國那樣完善。

這導致相關企業在生產環節上出現了短缺,從而影響了產能。

顯然,印度希望增強其產業鏈的完整性,以達到中國的水平,但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實作。

對於這些美國企業來說,可能難以忍受如此漫長的報酬周期。

另外,實際上印度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相對較為薄弱,無法與中國相提並論。

這也導致許多印度制造業工人的技能水平相對較低。

一個關鍵問題是印度市場的基礎設施依然十分滯後,商品原材料的供應以及相關運輸也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種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似乎導致了印度制造業發展出現了一種「高不可攀、低又不屑」的局面。

經濟發展方面的支持也非常有限,那些曾將生產線紛紛遷往印度的企業,現在一定感到十分後悔。

他們之所以將產業鏈遷移到印度,主要是為了降低勞動力和房地產的租賃成本。

這些公司同樣期望印度市場能夠提供更大的生產能力。

然而,印度市場上的制造業發展現狀使他們面臨著產能不足和產品合格率低等許多挑戰。

產業發展的成本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出現了上升和浪費的情況。

顯然,印度的制造業發展是為了回應歐美國家的期望,而美國似乎也開始意識到這一點。

既然無法擺脫中國的影響,那就先嘗試「去印度化」。

三、如果無法實作去中國化,那是否可以考慮「去印度化」?

從制造業的角度來看,目前印度的發展狀況顯然沒有達到美國的預期,而印度似乎也相當重視當前的利益。

當眾多美國公司選擇在印度市場投資建廠時,確實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質疑。

這些企業接連遭遇了一些嚴重違反市場規則的懲罰。

這樣的局面讓美國感到難以接受,因此如今他們已經開始了「去印度化」的行程。

對印度市場的看法已從最初的「支持」轉變為「放棄」。

目前,大部份美國公司已不再重視對印度市場的產業投資。

特斯拉之前計劃在印度建立超級工廠的想法,如今也已無限期擱置,恐怕不會再有進一步的訊息。

此外,如今美國的各大公司也開始對內部的印度高管采取措施,進行職位調整,甚至直接更換。

顯然,目前美國企業對去印度化的決心非常明顯,這進一步證明了中國制造業的重要地位難以被替代。

歐美國家曾希望印度能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以便減少對中國商品的依賴,但這一目標顯然已難以實作。

正如之前提到的,歐美國家實際上應該努力去認識中國制造及其制造業的重要性。

與其對中國進行打壓,或寄希望於其他國家在制造業方面超過中國,不如采取開放的態度,與中國開展更廣泛的合作。

對於歐美國家來說,它們的市場規模和資源實際上是相當有限的。

市場發展旨在更好地傾斜於高新技術產業,因此難以進一步擴大基礎制造業的規模,而中國顯然在這一領域具備了相應的優勢。

與中國的深入經貿合作,能夠協助他們應對市場需求及供應鏈相關的挑戰。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目前中國在制造業領域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的產業鏈相對完善,具備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充足的勞動力。

中國在某些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是最為顯著的,多個因素促使其制造業能夠達到相當巨大的生產能力。

然而,如果這些歐美國家仍然偏向於主觀判斷,並在經貿層面與中國進行賽局或保持直接對抗,那麽這勢必會對國內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

總結

美國曾寄予厚望於印度市場的發展潛力,希望將其打造成下一個世界工廠,以便能夠完美替代中國產品。

透過這種方式,美國能夠在與中國的經濟和貿易鬥爭中獲得相應的優勢,從而更有效地限制中國商品出口,抑制其快速發展。

美國未曾料到的是,印度的制造業進展顯然已經達到預期目標。

印度方面不僅未能達到與中國市場相同的產能水平,還面臨了許多問題。

察覺到這種現象後,美國便開始了去印度化的行程,預計隨後其他歐美國家也會相繼跟隨。

顯然,這進一步證明了中國商品在國際貿易供應鏈中占據首位的地位是無法被替代的。

隨著後續的變化,這一趨勢將繼續保持並進一步加深。#圖文新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