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年輕一代不愛接電話,不是因為「玻璃心」

2024-10-18國際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你好,這裏是某某的語音信箱。請不要留言,因為我不會聽,也不會給你回電。」
據外媒報道,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許多年輕人巴不得在答錄機裏留下這樣一條資訊,因為他們對接聽電話感到極度反感。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一項新調查顯示,英國18歲至34歲的人群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從不接聽未知來電。受訪者表示,除非認識來電號碼,否則他們通常不會接聽,最多透過簡訊回復。
根據英國「Uswitch」網站對2000人進行的調查,該年齡段的受訪者中有近七成更傾向於使用簡訊交流。澳洲「對話」新聞網2023年的一項調查也發現,近60%的澳洲Z世代受訪者害怕撥出或接聽電話。同樣,美國的一項調查發現,81%的千禧一代在撥打電話前會感到焦慮。
「對話」新聞網稱,打電話已經成為一種現代「恐懼癥」。對於老一輩人來說,打電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家庭成員甚至會為了誰先使用座機而爭吵。然而,對於年輕一代而言,電話一接通,壓力便隨之而來。
與父母輩相比,年輕一代更早擁有手機,但他們的青少年時期主要是在互發簡訊中度過的。這不僅因為發送簡訊比即時通話更經濟,還因為在家中打電話容易招來父母的「過度關註」。
心理學家艾琳娜·圖洛尼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表示,當代年輕人大多沒有打電話的習慣,對這種溝通方式感到陌生和不適應。每當手機鈴聲響起或螢幕亮起時,許多35歲以下的年輕人會感到某種恐懼,以至於他們通常不會將手機鈴聲設定得很響。
「Uswitch」網站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年輕人認為,突然接到的電話往往意味著有壞訊息。美國【富比士】雜誌網站報道稱,對年輕一代而言,來電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因為它要求即時回應。在簡訊、信件和私信堆積如山的時代,年輕人更希望按照自己的節奏選擇如何回應、何時回應。他們更傾向於使用簡訊或語音溝通,因為這種方式為他們提供了回應時的「緩沖」時間。
心理治療師埃洛伊斯·斯金納認為,對打電話的焦慮源自「對壞事的聯想,或是不祥的預感、恐懼感」。
「隨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忙碌、工作時間越來越不固定,我們打電話跟朋友閑聊的時間越來越少。現在我們通常只在遇到重要事情時才會打電話,而這些事情往往比較復雜,難以處理。」斯金納解釋道。
26歲的傑克·隆利從不回復陌生號碼的來電。他認為,這些電話「不是騙子,就是推銷員」,「與其花時間甄別,不如直接忽略」。
盡管年輕人不喜歡打電話,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與朋友保持聯系。在各種聊天群組中,他們整天發送閑聊資訊、表情包和「吃瓜」內容。他們的許多對話都是透過社交媒體完成的,越來越多的應用程式支持在發送文字的同時附帶圖片。
雖然很多年輕人將打電話視為「禁忌」,但他們對使用語音資訊的態度卻有所不同。
在「Uswitch」網站的調查中,18歲至34歲的受訪者中有37%的人將語音資訊列為首選的交流方式,而在35歲至54歲的人群中,這一比例僅為1%。
19歲的學生蘇西·瓊斯告訴英國廣播公司:「語音交流比打電話更好。你可以聽到朋友的聲音,但沒有電話交流時的壓力。」
然而,對另一些人來說,聽朋友用每條長達1分鐘的語音資訊講述近況可能是一場折磨。發語音時,人們很容易跑題,夾雜著許多「好像」或「嗯」,一個小故事可能需要幾條語音才能講完。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更傾向於發語音而不是打電話,因為簡訊和語音資訊允許年輕人按自己的節奏參與對話,讓他們有更多時間思考和給出更周到的回答。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電話恐懼癥」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無傷大雅,但它可能對一個人的工作表現產生負面影響。
31歲的律師兼內容創作者亨利·尼爾森·庫斯在社交媒體上釋出了一系列名為「不知所措的千禧一代」的視訊,內容包括發電郵給全公司時的焦慮、禮貌地拒絕加班,以及不擇手段逃避打工作電話的情景。這些視訊引起了許多年輕人的共鳴。
庫斯表示,自己非常討厭打電話,因為即時對話容易造成尷尬,有時難以立即給出恰當的回應,這會帶來很大的焦慮。
心理學家圖洛尼博士分析稱,打電話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溝通方式,需要更高水平的親密關系;而發送資訊則相對疏遠,可以讓人更輕松地與他人建立聯系。
27歲的律師鄧賈·雷利克說,她盡量避免一些工作電話,因為「這些電話可能會浪費時間,拖慢工作進度」。「我們越來越珍惜自己的時間。給別人打電話,需要接聽者暫停手頭的工作,全神貫註地交談。對於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人來說,這很難做到。」心理治療師斯金納解釋道。
64歲的企業主詹姆士·霍爾頓告訴英國廣播公司,他的年輕員工很少回復電話。「他們總能找到各種借口,最常見的說法是,‘我的手機靜音了,沒看到來電提示,又忘了回電’。」霍爾頓意識到自己與年輕員工之間存在「明顯的溝通鴻溝」,因此不得不作出調整。「如果員工更喜歡發送資訊,那麽我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
有人擔心,隨著人們對非語言溝通的偏好和遠端辦公的普及,年輕一代面對面隨意聊天的能力正在退步。斯金納預測,如果這一趨勢繼續下去,「我們可能會失去某種親密感或聯系感」。
「當我們嘗試口頭交流時,更容易在情感、職業或個人層面達成共識。這種聯系能帶來更大的成就感,尤其是在工作環境中。」斯金納補充道。
25歲的連鎖超市區域經理西亞拉·布羅迪「喜歡並感激職場中的前輩給我打電話」。「這比發送資訊更貼心,因為這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打電話)讓你知道,你的經理非常重視你的意見。」布羅迪說,她還特別喜歡在家辦公時與同事通電話,因為「在家工作有時會感到孤獨,與人保持聯系的感覺非常好」。
有人認為,年輕一代的溝通偏好進一步證明了他們是「玻璃心一代」。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25年前,人們也曾抵制從傳真到電子信件的轉變,結果,電子信件極大地提高了溝通效率。或許,我們應該重新認識文字的力量,讓那些真的不願意打「可怕的電話」的人將電話拋在腦後,就像我們在上世紀90年代告別傳真機一樣。
來源: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