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欠了那麽多錢,到底拿什麽去還?

2024-11-05國際

美國的債務已經來到了35.77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德國、日本、印度、英國、法國六個國家的GDP總和。

現在美國的債務利息就已經超過了國防開支,達到了8740億美元,下一財年還要再利滾利,輕松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也只是個時間問題。

在咱們看來,美國債務遲早要崩,好像除了殺債主,這筆錢也沒辦法解決,就連馬斯克都公開喊話,說美國正走向破產。

但比較詭異的是,川普和哈哈姐在競選的過程中,都把經濟建設放在了工作首位,但卻對債務問題是閉口不談。

所以這一期的問題就來了,美國(當然不止是美國)欠了那麽多債,到底拿什麽去還?如果經濟增長不不及預期,政府還大規模借錢,那往後的日子該怎麽辦?

01

首先要搞明白什麽是國債。

簡單理解,國債就是國家為了籌錢而發行的債務憑證。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年輕人想要創業開店,但卡裏余額又不夠,就只能向親戚朋友或者銀行、網貸借錢求發展。

國家也一樣,當政府需要大量資金時就會向市場發債,然後被國內外的公司、銀行、投資機構甚至個人給買走。

買了國債的人自然就成了國家的債主,雖然利息不高,但因為國家跑不掉,大機率也不會賴賬不還錢,所以國債的安全性比較好,到期後就可以連本帶息賺收益。

那有的朋友可能就要問了,為什麽現代國家要借錢發展,自己開動印鈔機不是更簡單、更高效?

關於印錢求發展這件事,二戰前的德國、老蔣時代的民國以及後來的辛巴威,都已經用實踐體驗過了,濫發紙幣只會引爆通脹,老百姓過不下去,政府也會跟著崩。

國家的收入主要靠稅收,如果不印錢就只能讓百姓再苦一苦,最後逼得底層賣兒賣女又會走上絕路。

當年大明就是要開源節流,大規模裁撤公務員,最後有個下崗公務員振臂一呼,活不下的老百姓也就跟著一起反了。

所以印錢一時爽,但爽過之後的代價也是相當慘重。

現代國家發行國債的原因不是簡單的缺錢搞錢的問題,背後還有一套非常復雜的運算邏輯。

因為政府缺錢是常態,而借錢發債屬於資金調配轉移,理論上貨幣的總量沒有變,也就不會引發社會的通貨膨脹。

像很多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會經常遇到財務瓶頸,比如修路、造橋、搓火箭這些計畫報酬周期長又非常費錢,如果單靠稅收緩慢發展,那國家就會失去先發優勢,損失的可不就只是那1個或2個點的借款利息。

國防、基建甚至打仗都需要 天量 的資金,但國家的稅收又一般不太夠用,於是政府就只能靠借錢求發展。

最先玩明白國債的是大英老師,他們能在17世紀吊打全球,主要就是靠的就是這套領先其他國家一個時代的融資方案;

後來美國人又把這套玩法學了過去,發行國債讓他們打贏了南北戰爭、打贏了二戰同時也耗死了前蘇聯。

咱們的左宗棠能夠收復新疆,也是以政府的名義向西方銀行借錢;到了現代,中國的高鐵、機場、高速公路建設也離不開國家發國債。

理論上講,哪個政府可以用更低的利率發行國債,哪個國家就能獲得更快、更高的經濟發展。如果沒有國債,大型基建和國防計畫很難在短時間完成。

所以也可以理解為,國債就是用明天的錢造今天的路,讓當下的社會和經濟變得更有效率。

02

當經濟遇到麻煩,企業倒閉,失業人員增加,大家手裏沒錢也就不敢投資不敢消費,社會陷入到一個非常苦逼的通縮環境的時,政府的解決方案第一是降息,第二就是要發行國債。

比如,2020年疫情期間,美國政府推出了多輪經濟援助計劃,總額度超過了5萬億美元。

這些錢從哪來?

當然是國債!

美國發了很多國債,然後再發給企業和個人,起到了空中大撒幣的效果。當然後面也導致社會的通脹率居高不下。

大量發債可以讓國家在危機中撐過去,但也給未來增加了還債壓力。

那問題就來了,國家借了這麽多錢,能不能不去還?

絕大部份國家是不敢這麽去做的,因為賴賬一時爽,但後面是一毛錢也別想借了,放在個人身上叫老賴,放在國家身上那就是信譽違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根廷,由於過去借了幾次錢又經常還不上,國家習慣性破產,結果就導致後面的借貸利息非常高,然後就形成了借錢破產再借再破的惡性迴圈。

南美國家普遍都是這種情況,每隔幾年就要更換貨幣,說到底是經濟增長乏力,借來的錢沒有產生更大收益,反而成了發展負擔,這樣的國家通常都會死的比較慘。

可能有的朋友就要說了,內債不是債,只要向內借錢,那債務的問題就永遠不會崩。

怎麽說呢?

當一個國家的債務大部份是自己人借給自己人的時候,還債壓力自然就小得多,但副作用也沒辦法假裝看不見。

咱們就拿日本來說,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企業和個人的投資消費開始大幅減少,日本政府為了拉動經濟開始大規模發債並維持了極低的利率政策。

於是日本銀行、保險公司甚至是大型企業紛紛買入國債,形成了政府、央行、企業之間的迴圈三角債。

從數據上看,日本政府的債務規模已經超過GDP的260%,遙遙領先其他國家,但因為債務只在國內打轉,銀行和機構也不敢找政府兌現,等於把債務都給自己給消化了,也沒有引發希臘那樣的債務違約。

這種低利率借貸的發展模式有點像是溫水煮青蛙,債務雖然在滾,但感覺壓力不太大。

按理說,隨著經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會增加,從而會逐漸消化債務。但日本的實際情況相反,國家經濟長期徘徊在低增長甚至是零增長的狀態,稅收收上來的那點錢還要保民生、搞福利,根本沒有余額去還利息。

結果就是日本的經濟增長永遠追不上債務增長,為了減少政府的利息負擔,日本央行就只能長期維持低利率甚至是負利率。

而低利率又造成投資報酬幾乎沒啥吸重力,老百姓不願意投資消費,企業也沒動力創新或者擴大再生產,金融機構也不得不面對盈利能力的持續下降,再加上人口老齡化,龐大的社會開支越來越高,日本政府就只能不斷發新債還舊債,結果就搞的雪球越滾越大。

日本的「內債」雖然還能維持,但實際上是把債務甩給了下一代,短期來看是讓經濟緩上來一口氣,但長期來看是要讓孫子輩們忍受經濟低迷,向上空間被鎖死的惡性迴圈。

03

不過大家不用嘲笑日本,這種債務永續的模式幾乎是現代國家的常規操作,區別只在於誰的債務規模大,誰的還債的能力強。

雖然看起來債務永遠還不完,但實際上各國政府都沒有想過要還清,相反,他們只關心怎麽更絲滑地去借錢,讓這些債務滾的更穩當一些。

這就好比你的信用卡賬單到期卻沒辦法一次還清,最優選項是再申請一張新卡去還舊卡。放在國家層面就是發行新的國債,籌集到更多資金去還到了期的欠款。

只要國家的經濟面向好,每年都有增量,政府從社會上借的錢可以投資擴大再生產,等過幾年經濟體量一上來,政府的稅收增加,欠的錢總能連本帶息給換上,老百姓也能靠買國債享受發展的紅利。

美國的債務管理基本上就是這種模式,每次到了債務上限,大家開始擔心美國是不是要違約的時候,國會和政府之間就會上演一場辦卡加額度的戲碼。雖然談判過程是曲折的,但最終還是會提高限額,繼續發新債還舊債。

這種債務永續的方式讓美國債務可以一直這麽滾下去,看似還不清,實際上也不可能還。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債務國,政府已經欠下了35萬億美元,差不多是GDP的130%。

按理說,這樣的負債率很嚇人,但美債不僅沒有貶值,反而成了全球資本市場的香餑餑。35萬億的美債中,大約有1/3都是外國人買的,日本是美國的最大債主,英國和中國分列二三位。

當然,這些國家買美債也不是單純心態好,因為目前美元仍是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幾乎每個國家都需要用美元來進行國際貿易,等於是美元信用給美國國債托了底。

這就好比一個超級富豪,雖然欠了不少債,但他們的賺錢能力同樣厲害,可以一邊借錢一邊賺錢,大家也不怕他還不上。放在美國身上,那就是各國政府對他的經濟實力有信心,願意繼續借錢給他。

這麽一來,美國就形成了一個全球資金池,當他們發債的時候,全球資金就會湧入美債市場,只要大家對美元有需求,那理論上美國就可以無上限借錢,這種模式放在其他國家是很難復制的。

表面上看,政府發國債這件事本身並不會導致通脹,因為資金總量並沒有增加也沒有變少,只是從一個地方轉移到了另一個地方。

但問題是,債務越高償還利息的壓力也就越大,如果經濟增速夠快,稅收增加可以緩解債務壓力。但如果經濟增長的情況不太好,政府還要大規模發債,結果就是錢越借越多,到最後可能就連利息都還不上了。

所以全世界的政府還在幹一件事,就是印錢還債,本質上就是打劫本國那些喜歡存錢的老百姓,國家透過提高通貨膨脹,變相減少債務的實際價值。

比如你今天錢了銀行100塊,而國家在未來幾年悄悄讓物價上漲了50%,那今天100塊的實際購買力只相當於未來的70塊錢。

也就是說,雖然還債的金額沒有變,但實際負擔卻減輕了不少,這也就是所謂的通脹削債,用印錢的方式稀釋債務。

美國就經常使用這一招。

2020年後,為了應對疫情和經濟衰退,美國就開啟了超級量化寬松政策,拜登、川普兩個老漢一口氣加印了5萬億美元,給老百姓發了一萬億。

結果就造成後面幾年的持續通脹,通脹率一度達到8%以上,相當於美國政府債務的「實際」價值縮水了8%。

那有的朋友可能就要問了,既然美國政府耍流氓,那為啥還要去買他們的國債呢?

這就要聊到另一件事,貨幣貶值。

咱們就拿美元說吧,自美聯準成立以來,美元的實際購買力已經下降了97%,也就是今天的1美元只相當於一百年前的3、4美分。

從全世界的範圍來看,美元很離譜,但已經是表現最好的貨幣,其他國家或者經濟體的貶值速度要比美元快得多,極端點的可能幾年內就要貶值個十倍以上。

這幾年美國瘋狂撒錢,美元卻依然堅挺,那是因為全球主要國家都在玩命地印,其他貨幣也在跟著美元一起貶,大家左右對比了一下,美元很爛,但比起其他國家的貨幣還是很好。

這種印錢稀釋債務的方式對於美國這樣的國家非常有效,因為全球使用美元的國家也會承擔一定的通脹壓力,等於是美國印錢,全球買單。

但這種情況放在其他國家就是另一種風景了,克制點的偷摸印錢讓社會保持溫和通脹,魔幻點的可以參考委內瑞拉和南美諸侯,天地銀行都拿他們沒辦法。

04

咱們的情況有點特殊,雖然國債的規模只占GDP的80%左右,但地方債務是個隱形大坑。

以前還債的壓力不大,那是因為中國經濟每年都在以8%的速度在增長,政府以土地做抵押發行貨幣,開發商和地方貸出了天量的流動性,只要土地的價格在漲,大家也不擔心借來錢還不上。

不過現在這個模式已經玩不下去了,因為老百姓不買房,開放商也就不敢高價拿地,貸款放不出來,社會上的流動資金也就變少。

以前的辦法是發行國債,降低利率,然後再透過大規模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

但現在這個策略已經開始失效,因為投資機場、鐵路、工廠和企業,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讓老百姓去消費,最後再把投資收益賺回來。

但現在的老百姓怕失業、不花錢,企業的產品不好賣還互相往死裏卷,結果卷到最後沒利潤,反過來又影響到普通人的薪資收入,總之就是個螺旋式的通縮環境。

而發國債就是政府向大家借錢,到期後連本帶息一起還給大家,可問題是,老百姓手裏的錢都被借走了,那大家也就更不敢花錢、貸款買房了。

所以你看M2都已經上了天,但市場還是穩如老狗。大家看下銀行存款額度就知道了,2023年增加了7.8萬億,今年上半年增加了9.5萬億,平均到每個人頭上那就是11萬元。

現在大家的普遍想法是存錢過冬,努力克制自己的消費沖動。

不過未來的情況可能會發生根本改變,因為央行要買國債,發鈔的枷鎖蕩然無存,等於以後發幣只能靠政府自律,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短期來看不明顯,但長期去看貨幣的供應量只會越來越多,所以通脹也肯定是個大機率事件。

當然,政府借錢的目的還是要繼續基建,投資科技研發,替地方政府還債,升級企業的制造水平,也只有完成產業升級,才會突破現在的發展瓶頸。

至於普通人該如何應對?其實也沒啥太好的辦法。

因為抵禦通脹、讓資產穩定升值這樣的高階操作也不是普通人能接觸到、駕馭得了的。

唯一的辦法就是努力提升自己的賺錢能力,讓自己的收入和通脹一起增長。

此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