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俄烏沖突打了900多天,各國終於覺察不對勁:中國最初選擇很明智

2024-10-21國際

2年多過去了,俄烏沖突已經進行了900多天,這時間跨度足以令人震驚。如此漫長的沖突,讓各國逐漸意識到了這場戰爭的不尋常之處,同時,也驗證了中國之前的決策之明智。要理解這場沖突的不尋常,我們得先探究歐洲間接卷入這場沖突的原因。

歐洲對烏克蘭的資金和武器裝備的支援,不少人認為主要是美國操控的結果。然而,這些因素雖然存在,卻並非決定性因素。真正推動歐洲援助烏克蘭的,是他們長期以來對俄羅斯內心的恐懼作祟。

沙俄帝國的擴張歷史,給許多國家帶來了威脅,這種恐懼在歐洲國家中尤為深刻。二戰後美蘇爭霸,北約和華約的對抗,更讓歐洲各國冷汗直流,畢竟差一點就打起了核戰。當時,蘇聯的軍事力量一度讓歐洲感到岌岌可危,畢竟上萬枚核武器豎起,誰能安穩呢?這種緊張情緒一直延續至今。

因此,當俄烏沖突爆發時,歐洲的恐懼被進一步放大。他們擔心,如果俄羅斯能夠輕易拿下烏克蘭,那麽下一個目標是否會是他們?所以,在美國的一番慫恿下,歐洲自然而然地站在了烏克蘭一邊。

然而,隨著沖突的持續,俄羅斯並未能如預期那樣速戰速決,而是與烏克蘭陷入了長期的拉鋸戰。這引發了歐洲的新一輪思考:他們是否真的需要如此緊張地對待俄羅斯?

各國發現,自己對俄羅斯的恐懼可能過於誇大了。俄羅斯並非那個能夠輕易橫掃歐洲的軍事強國,而是面對一個軍力懸殊的小國,也會陷入困難。

這場沖突讓歐洲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一方面,他們為了阻擋俄羅斯的攻勢而援助烏克蘭,但現在看來,俄羅斯的攻勢並未如預期般猛烈。另一方面,與俄羅斯的關系緊張,已經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通貨膨脹、能源危機等等問題接踵而至,讓歐洲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戰略選擇。

在這一系列復雜的國際局勢中,中國的選擇顯得尤為明智。中國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中立,不支持俄羅斯也不支持烏克蘭。這種靈活且務實的態度,不僅維護了與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關系,也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贏得了更多的戰略空間。

中國的中立並非無的放矢。從現實出發。如果俄羅斯是最後的贏家,這將削弱北約的威懾力,有助於打破美國的霸權,這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而如果烏克蘭笑到了最後,俄羅斯將更加依賴中國,這將為中國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

除了中立策略外,中國還積極參與國際斡旋和調解工作,努力推動俄烏雙方透過對話和協商解決分歧。這種建設性的態度不僅展現了中國作為大國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也為中國贏得了國際的廣泛贊譽和尊重。

回顧這場持續已久的沖突,我們不得不佩服中國始終如一的中立決策戰略之深遠。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中,中國以冷靜、理智的態度應對,不僅維護了自身的利益,也為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