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以全球思考直面全球問題

2024-07-23國際

余江/文

在今天回看冷戰終結後的三十年,我們發現歷史沒有像知名政治學家法蘭西斯·福山所預言的那樣走向平穩的終結,而是迎來充滿動蕩的變局。特別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已開發國家保持穩定增長的神話破滅,不平等加劇和階層固化的頑疾凸顯,社會對立與民粹主義浪潮洶湧;在經濟實力此消彼長的推動下,傳統地緣政治板塊發生重構,地區沖突烽煙再起;新冠疫情不僅是一場公共衛生領域的沖擊,也從經濟保障、社會治理和國際合作等多個維度給世界各國帶來了考驗;還有日趨頻繁且劇烈的極端天氣事件,警示我們氣候變遷的全球威脅已迫在眉睫……

【長期危機】一書試圖探索這個動蕩時代的特征、根源和解決之道。該書醒目的書名及其傳達的深意:沖擊、挑戰和調整將長期持續,世界不會很快走向「均值回歸」,不要幻想再重返之前的舒適區。該書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三個結構性巨變:從單極世界走向多極世界,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已不足以維持全球秩序,權力真空引發沖撞,選擇多邊結盟的搖擺國日漸增多,世界事務需要更多國家的通力合作;從新自由主義走向新民族主義,互利雙贏的貿易邏輯正在被有輸有贏的零和賽局取代,從過去的經濟利益驅動政治決策變成政治因素主宰經濟決策;從超級全球化走向有管理的輕度全球化,在愈發考慮國家安全和意識形態的背景下,資本、人才、技術、能源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受到更多限制,全球供應鏈正發生深度調整,出現生產回遷、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等陣營組團現象。

但不管世界如何調整和撕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卻無可回避。書中談到的一個例子令人印象深刻:2021年3月23日,橫掃西奈半島的沙塵暴造成排水量達22萬噸的巨輪「長賜號」在蘇伊士運河擱淺,連線地中海與印度洋的交通大動脈就此堵塞,數百艘貨輪被迫拋錨停航,上千萬噸商品的輸送被中斷,數萬億美元的市場發生波動……「長賜號」事件是不折不扣的全球經濟縮影,它由德國營運商負責管理,所有權歸屬日本人,被中國台灣地區的一家企業承租,由印度的船員們駕駛,到某位英國經紀人那裏投保,懸掛巴拿馬國旗,在埃及的國土上發生事故,影響遍及全球。所幸,救援力量被很快動員起來,包括從歐洲趕來的世界上體量最大、動力最強的兩艘拖船。專家們擔心會延續數周或數月的運河堵塞,在6天之後就被打通。「長賜號」造成的全球供應鏈斷裂,依靠全世界的精誠合作被迅速修補。

秉持同樣的合作精神,【長期危機】強調:今天我們面臨的諸多重大問題都是全球性的,因而需要全球性的思考方式,尋求全球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在經濟增長領域,許多先進國家面臨生產率增速下滑、老齡化加劇、不平等惡化等痼疾。但另一方面,以人工智慧和生物科技為代表的技術創新正在加速,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生產方式;很多亞洲和非洲國家擁有大量年輕勞動力,利用國際貿易和產業轉移可望顯著提升他們的生產效率,再現之前的東亞增長奇跡。不過,當前面臨著與20世紀不同的挑戰,特別是以氣候變遷為代表的發展永續性。2022年的巴基史坦洪水淹沒了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導致上千萬人流離失所,需要食品救濟。該書提醒我們,有時候人們把永續性理解為與經濟增長不同甚至對立的議題,其實永續性本身就是長期增長議題的一部份。巴基史坦洪災等眾多極端案例表明,如果沒有永續性的保證,增長成果將極為脆弱,一旦災禍降臨,弱勢人群和貧困國家很可能首當其沖。而要想實作包容性、永續的快速增長,實作全世界的普遍福利增進,各國必須在市場開放、產業分工、排放控制、技術分享等方面達成共識與合作,必須培育與維護和平互利的國際環境。

從推進全球合作的角度看,【長期危機】擁有堪稱夢幻組合的作者團隊。首先是高登·布朗,英國前首相和財政大臣。作為21世紀初工黨政府長期執政時期的核心人物,他承擔了抗擊全球金融危機的重任,並且是2009年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上實施1.2萬億美元聯合幹預行動的主要推手。他還在2009年推出【氣候變遷法】,使英國成為全球第一個為應對氣候危機制定長期法律框架的國家。其次是穆罕默德·埃爾-埃萊恩,這位出身於埃及的華爾街大佬曾執掌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動蕩時期表現不俗,此後擔任過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劍橋大學王後學院院長、【彭博新聞】和【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等職務,在商界尤其是金融領域有豐富的實操經驗。第三位作者麥可·斯賓塞,史丹佛大學教授,資訊經濟學大師,2001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82年獲克拉克獎。他曾擔任關註開發中國家的增長與發展委員會主席,致力於促進減貧、發展和全球合作,並有數十次訪華經歷,多次作為嘉賓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他參與的計畫報告【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和轉型:國際視角的思考與建議】還獲得第17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這三位作者相識已久,作為政府、業界、學界的領軍人物,經常就世界經濟的棘手問題和發展趨勢交換意見。本書反映著他們對當期局勢的共同擔憂與尋求出路的共同期望,很容易看到三人在職業閱歷和知識儲備方面的互補。例如在探討重塑國際秩序、改造國際組織的部份,既包括斯賓塞對戰後經濟貿易發展的歷史梳理和經驗總結,又能看到布朗對危機處理中與其他國家和多邊組織領導人開展對話的回顧,還有埃萊恩關於利用金融創新工具,為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高杠桿率、解決永續發展融資難題的具體建議。

在醫療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一些長期疾病依然沒有靈丹妙藥,而是需要人們防微杜漸,特別是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長期危機】一書或許會給讀者類似的感受。本書著眼於長遠視角和全球格局,涉及的問題、分析和辦法都頗為宏大。在若幹議題上,幾位作者也不得不感慨挑戰之艱巨,例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設定的在2030年實作減排43%、在21世紀末將氣溫上升振幅控制在1.5攝氏度的目標,以及如何約束各國借國家安全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的行動等。但他們依然強調:這並不意味著應該放棄努力,而且,許多問題的解決和目標的達成,需要成千上萬家商業機構、非營利性組織、創新企業乃至普通公民的共同覺醒和參與,這也是該書的初心。

未來充滿變數,但希望仍存。【長期危機】對此有些經驗之談。20世紀60年代的人口爆炸,讓許多人預言悲劇不可避免,然而諾曼·博洛格博士開發的半矮稈高產小麥在幾年內讓許多國家的糧食產量翻番,掀起「綠色革命」。1985年宣布發現臭氧空洞之後,聯合國推動發起【蒙特婁議定書】,陸續得到世界各國的簽署支持,被破壞的南北極臭氧層到今天已基本修復。危機可能帶來災難,危機也往往伴隨著重生。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是在二戰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沖擊推動了西方七大工業國組織的成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又促使二十國集團首次發揮實際作用,讓世界經濟觸底反彈……

是的,世界正在改變,但如何改變仍取決於我們的選擇。

(作者余江為【比較】特邀編輯;本文為【長期危機】一書譯者評論)

責任編輯:劉錦平 主編: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