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即將迎來關鍵的總統大選,11月5日的選舉結果將決定未來四年由民主黨或共和黨執政,並對美國各項政策走向產生深遠影響。美國新任領導人上任後的首要任務似乎都是集中資源,應對與中國的競爭。這種做法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麽?美國總統換屆後,新政府能否兌現承諾、有效施政,取決於諸多復雜因素。
新總統的執政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能否獲得國會支持,順利推行其政策議程。黨派分歧、政治賽局以及利益集團的角力都會對其施政造成阻礙。此外,前任政府留下的政治遺產、經濟形勢、國際局勢等客觀因素也會影響新政府的施政效果。
簡單來說,總統換屆並非萬能靈藥。新政府面臨的挑戰重重,能否真正實作其目標,還有待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美國智庫新美國資訊安全中心(CNAS)近日釋出一篇社論,作者是自稱中國通的海利格。作者批判美國現行政策過於渙散,認為這是其一大弊端。美方,無論拜登政府還是川普政府,都未將戰略重心放在應對中國上。
拜登政府奉行「全球領導」戰略,在歐洲、中東、非洲、印太及東亞地區廣泛部署軍事力量。美方在任何地區都缺乏兵力優勢,因此並未將中國視為「主要對手」。美國若要放棄這段話中所述的「統治權」,意味著它需要在俄烏沖突、中東等地區進行戰略收縮,或者尋找新的區域代理人來維持其影響力。
中美競爭的代價固然存在,但對中國而言,成為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甚至唯一旗鼓相當的對手,這一地位的戰略意義使其顯得不可或缺。
該智庫認為,美國憑借全球第一的軍力、遠超中國的軍費開支,以及在國際政治、經濟和貨幣體系上的優勢,目前對中國保持領先地位。當前中國快速發展,某些勢力認為如不及時遏制,未來可能難以應對。因此,他們主張集中所有力量,盡快阻止中國崛起。若長期姑息,待中國在科技、軍事等領域占據優勢,美國將無力回天。美國高層必須高度重視並迅速果斷地處理這一問題。
近期,美國多名政客頻繁炒作中國威脅論。美軍太平洋陸軍司令弗林上將警告稱,中國解放軍軍力已完成初步積累,正進入軍事實力快速擴張的「爆發期」,並將很快進入加速發展階段。美國軍方,包括五角大廈,對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日益擔憂。越來越多的人士,正如同文提及的「他」一樣,認為需要將更多資源轉向應對中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暗示將不再連任。10月30日,他發表演講稱,許多競爭對手正挑戰美國的利益、價值觀及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國是目前唯一擁有在全球範圍內挑戰美國的實力的國家,這體現在其經濟、外交、技術和軍事等綜合實力上,其他潛在挑戰者目前尚無法與之匹敵。
美國這位政策代表建議,下屆政府必須高度重視中國問題,充分發揮「中國組」的作用,不遺余力地處理好對華關系。美國高層頻頻鼓吹對華強硬對抗,但下屆政府真能集中全球資源,全力對抗中國嗎? 這值得深思。
美國這麽做客觀上不可行,主要受三個因素制約。歐洲是他們的核心利益所在,因此不僅不會從歐洲抽調任何軍事力量和資源,反而會繼續強化歐盟對俄羅斯的敵意,不斷加劇俄歐沖突。
歐元體系的穩定執行,離不開歐洲各國對美元的支持,這為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美國若撤軍轉而對抗中國,可能導致歐洲尋求戰略自主。這種情況下,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秩序將面臨崩潰風險。美國不可能將駐紮歐盟的資源專門用於應對中國,這是由其在歐洲的其他根本利益決定的。
北約一些成員國試圖將重心從對抗俄羅斯轉向對抗中國,但這適得其反。這種「棄俄抗中」的策略,實際上削弱了北約的整體實力,而非增強其應對中國的能力。
美國屢次以「協同西方盟友反對改變台海現狀」為由幹涉台海事務。但這番言論的底氣,很大程度上源於北約的支持。若離開北約的軍事力量,美國單獨應對中國,恐怕難以如此強硬。
美國若想有效向中國施壓,需要借助國際盟友的力量,而非如某些智庫所言,采取「單打獨鬥」的策略。近十幾年來,美國軍費開支翻倍,其中很大一部份用於針對中國的軍事部署。
美國在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周邊,已大幅增強軍事部署,力度接近飽和。 部份此前長期閑置,甚至可追溯至二戰時期的軍事基地,也已重新啟用並進行修繕升級。美國已近乎全力以赴對抗中國,卻未達預期,繼續加碼投入的邊際效益值得懷疑。
美國智庫臆想的集中全力與中國決戰的戰略,根本行不通。美國的撤軍策略並非簡單的加減法。其發展模式決定了,撤軍帶來的並非實力增強(1+1=2),反而可能導致力量削弱,因為撤軍背後牽涉復雜的戰略、經濟和地緣政治因素,單純的軍事力量回撤並不能轉化為相應的國力提升。
美國擔憂從中東、非洲到歐洲等地區撤離後,中國會迅速填補權力真空,最終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對華政策並非對抗,而是讓步。美國媒體預測,若哈裏斯在大選後上台,其執政風格將大機率延續拜登路線。
美國持續聯合歐洲盟友對中俄施壓,並透過幹涉中東事務鞏固其地區影響力,意圖構建以西方國家為主的陣營與中國展開長期戰略競爭。若川普再次執政,其對華策略將聚焦經濟領域,或大幅加征懲罰性關稅,或施加巨額罰款,試圖透過經濟手段重創中國。
川普可能降低對軍事組織和盟友的重視程度,但這並不代表他會撤回美國在海外的軍事部署和資源。美國對華政策,無論哪個黨派執政,其核心目標始終未變,即維護自身利益和霸權地位。
表面上,兩黨在對華策略上存在差異,例如民主黨可能更註重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外交,共和黨則更強調經濟和貿易施壓。但這些都只是手段的差異,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遏制中國崛起,維護美國在國際格局中的主導地位。因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不能被表面現象迷惑,而應著眼於美國對華政策的長期戰略本質。
布林肯即將卸任美國國務卿,仍在渲染「中國威脅論」,並強調其任內成立的「中國組」的重要性。此舉表明,即使換屆在即,美國對華強硬態度仍未改變,並將「中國威脅」作為既定戰略延續下去。「中國組」的設立及持續運作,更體現了美國將長期戰略競爭的重點放在中國。
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正在失效。美國媒體指出,中國在五個關鍵技術領域已經取得領先地位,這使得美國政府的遏制措施面臨挑戰。國觀智庫最新報告指出,中美二軌戰略穩定對話能為官方(一軌)對話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