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打一巴掌給顆棗」?紮盧日內獲得「烏克蘭英雄」稱號

2024-02-11國際

當地時間2月8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發表視訊講話,宣布陸軍司令亞歷山大·瑟爾斯基接替紮盧日內,出任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一職。

澤連斯基同時還表示,紮盧日內「仍將留在烏克蘭國家管理層」。至此,流傳已久,並被無限炒作的這則傳言終於「實錘」。

對於紮盧日內的「被解職」事件,不出意料,特定輿論場上的一些「專家」隨之對澤連斯基進行了「抨擊」,說其「小肚雞腸」、「不顧大局」,稱其因為害怕紮盧日內的聲望超過自己,擔心那會危及自己的總統職位而「公報私仇」。

聽起來,這些抨擊澤連斯基的「專家」和「大V」們似乎很替烏克蘭的「大局」著想,但瀏覽他們的社交媒體主頁會發現,他們一直在力挺俄軍。而且,話裏話外都在暗示:烏克蘭不應該抵抗,而是應該選擇向俄羅斯「投降」。

正當輿論場上的一些「專家」和「大V」對澤連斯基「口誅筆伐」之際,這位烏克蘭總統又做了一件足以讓他們不得不「更換抨擊言辭」的事情。

就在紮盧日內被「解職」的第二天,即當地時間2月9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了一項法令,授予已被解除烏軍總司令職務的紮盧日內和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局長布達諾夫「烏克蘭英雄」的稱號。

於是乎,這些「專家」和「大V」不再說澤連斯基「小肚雞腸」了,而是嘲諷其「真會演戲」,說澤連斯基對紮盧日內是「打了一巴掌卻又給了一顆棗」。

對澤連斯基的抨擊言辭之所以會「更換」,道理很簡單,因為在澤連斯基授予紮盧日內「烏克蘭英雄」稱號後,「小肚雞腸」的說法就不能成立了。

一來,授予紮盧日內「烏克蘭英雄」的稱號足以說明,澤連並沒有否定紮盧日內對烏克蘭這個國家的貢獻。

二來,此前說澤連斯基是因為擔心紮盧日內的聲望繼續提高的說法也難以邏輯「自洽」。因為,從人們的正常心理來說,一位「國家英雄」被「免職」,只會讓「被免職者」提高聲望」,同時也會讓做出此決定者承受被「質疑」的壓力。所以,抨擊澤連斯基所使用的言辭不得不「改變」了。

如果僅從澤連斯基的個人角度來說,「解職」紮盧日內對自己顯然是個「負面影響」,但他卻仍然堅持這樣做,顯而易見,澤連斯基有不得已的「苦衷」。

直白地說,烏克蘭軍隊2023年6月份開始的「大反攻」並不成功。至於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是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和戰爭潛力確實不是烏克蘭可以相提並論的。

二是西方陣營對烏克蘭的援助出現了「脫節」現象,導致彈藥不足,更先進一級的武器並沒有及時「跟進」,自然難以支撐這場被期望過甚的「大反攻」。

三是迫於政治層面的「需要」,澤連斯基難免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四是紮盧日內制定的反攻計劃和戰術運用也並非「無懈可擊」。

所以,有分析認為,澤連斯基之所以解除紮盧日內的職務,最主要的原因是基於「反攻失敗」後的局勢和情勢變化,以及與紮盧日內在「觀念」上的沖突。

顯而易見,烏軍戰場上的「反攻失敗」影響到了西方陣營對烏克蘭「獲勝」的信心,從而使對烏克蘭的「援助」問題在西方陣營內部出現了「分歧」。所以,澤連斯基必須改變戰場「情勢」。然而,紮盧日內卻在此時發表了有可能會影響到烏克蘭人抵抗信心的言論。

「大反攻」失敗後,在接受西方媒體采訪時,紮盧日內表示,俄烏戰爭在戰場上陷入了僵局,如果在武器援助和國內動員問題上「後繼乏力」的話,烏軍不可能在戰場取得更大的突破。

也許紮盧日內只是在實話實說,也許紮盧日內只是想透過這種方式爭取西方的先進武器援助和軍隊的人員補充。然而,他的言論,特別是這樣的言論出自軍隊總司令之口,難免會影響士氣,並且會被對手「利用」。

果不其然,就在紮盧日內這個「悲觀言論」曝出後,俄方的「認知戰」隨之「跟進」。於是乎,「紮盧日內與澤連斯基水火不容」、「紮盧日內與格拉西莫夫秘密談判」、「紮盧日內將發動兵變」等傳言四起。

對於這些「傳言」,姑且不論其余,僅就「紮盧日內與格拉西莫夫秘密談判」這個說法,稍有基本常識和邏輯思維的人都不難判斷出這是一個「認知戰」中的「謠言」。

試想,撇開民選總統和三軍最高統帥而與導致自己國家山河破碎、近百萬人傷亡的敵人「秘密媾和」,這可能嗎?然而,遺憾地是,居然有人信,居然有人津津樂道和義務傳播。

客觀地說,紮盧日內與澤連斯基之間難免會有分歧和矛盾,但這種分歧和矛盾不至於導致紮盧日內「鋌而走險」,而紮盧日內顯然也不是「烏克蘭的汪某人」。

在被解職後,紮盧日內表示:「2022年的任務與2024年的任務不同。因此,為了我們的共同勝利,每個人都必須改變並適應新的現實。」顯而易見,與澤連斯基的說法保持了一致。

此外,紮盧日內還欣然接受了澤連斯基授予他的「烏克蘭英雄」勛章,並接受勛章時莊嚴地向烏克蘭總統行了軍禮。直白地說,那些「解職紮盧日內會導致兵變、會加速烏克蘭崩潰」論者又被打臉了。

至此,沸沸揚揚的「解職風波」塵埃落定。直白地說,俄方主導的這場「旨在徹底搞亂烏克蘭內部」的「認知戰」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低估了紮盧日內的「操守」和烏克蘭人「同仇敵愾」的意誌。二是「手法」不高明,而且「太俗套」。

俄烏戰爭爆發近兩年來,關於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烏軍總司令紮盧日內以及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局長布達諾夫這三個人的傳言和「謠言」最多。這也被解讀為俄方最為痛恨這三個人。可是,在這場「紮盧日內解職風波」中,俄媒和特定輿論場卻「一邊倒」的力挺紮盧日內,顯然「不正常」。

澤連斯基和紮盧日內都是俄方憎恨之人,但在這場「認知戰」中,卻是「打一個挺一個」。其「搞亂烏克蘭內部」的「用意」太過明顯,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並不高明。再者,「二者相較取其輕」,「打澤挺紮」則足以說明,澤連斯基對俄羅斯的威脅顯然更大。

客觀地說,在戰時狀態下,「認知戰」本天經地義,也無可厚非。而且,只要戰爭仍在繼續,基於「認知戰」的謠言和炒作就不可能停止。但是否選擇「無條件」相信,則是個考驗「常識」和「邏輯」的問題了。至於是否津津樂道的「傳播」,那則是「立場」問題。

直白地說,隨著紮盧日內「解職風波」的塵埃落定,俄方的抨擊物件又該換人了。比如,在瑟爾斯基被任命為烏軍總司令後,梅德維傑夫進行了「點評」。

梅德維傑夫在電報頻道上發文稱,亞歷山大·瑟爾斯基是「班德拉式的叛徒」,他的經歷讓人有仇恨和蔑視的感覺,他消滅著自己的親人,他想讓地球都在他的腳下燃燒。

梅德維傑夫之所以如此「點評」瑟爾斯基,是因為瑟爾斯基是俄羅斯族人。可是,普亭和梅德維傑夫都曾經表示,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是同一個民族,是「一家親」。所以,「人嘴兩面皮」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