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北印度和南印度在文化上有什麽區別?印度的南北差異是怎樣的?

2024-04-14國際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鵬程

編輯|t

引言

可能是由於歷史原因,隔壁「三哥」可以說事事都想和中國爭個高下,作為大名鼎鼎的「互聯網五常」,印度網友總是有著莫名其妙的優越感,正所謂 「打人打臉,罵人揭短」 本期我們就來好好的揭一下印度的「老底」, 聊聊南北印度的差異究竟有多大!

關於南北印度的差異之所以這麽顯著, 這一切都要歸結於印度的歷史就是一部被征服的歷史。

(莫迪)

一、印度的種姓制度與保守的北印度地區

如今的印度存在著一百多個民族, 但是他們的先祖基本上源於兩類人——印度的土著民達羅毗荼人和以雅利安人為代表的遊牧入侵者。

世界史中一般將古印度列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實是將歷史追溯至達羅毗荼人建立的哈拉巴文明,但是自公元前1500年左右,源自黑海附近的遊牧民開始一波又一波的南下。

這兩者有非常直觀的差別,雅利安人是白皮膚、高鼻梁的白種人,而原住民則膚色較深, 入侵者從興都庫什山口進入印度河流域並逐漸擴充套件至恒河流域,而原住民被迫遷往了南方。

(南印度人和北印度人對比)

二者大致以溫迪亞山脈為界, 印度歷史上的很多王朝其實僅僅只是盤踞在北印度,王朝鼎盛時就向南擴張,衰弱時就收縮回來。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哈拉巴文明徹底湮滅在歷史的場河中,取而代之的以種姓制度為基礎的 吠陀文明。

為了方便統治,雅利安人將原住民大多被貶低為「賤民」,實際上就是奴隸, 而沒有被征服的原住民則被歸納為「不可接觸者」,地位比奴隸更低。

(種姓制度示意圖)

雅利安人屬於前三個等級,即擁有神權的祭祀、擁有世俗權力的貴族以及擁有公民權的普通民眾, 被征服者被死死的限制住,只能世世代代從事最低賤和最繁重的工作。

當然雅利安人的統治並非萬世不移, 波斯人、希臘人、月氏人以及阿拉伯人都曾入侵過印度, 比較成功的入侵者例如月氏人的貴霜帝國、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建立的德裏蘇丹國以及大名鼎鼎的帖木兒和其後代建立的莫臥兒王朝。

(莫臥兒王朝疆域)

新的征服者同樣意識到了種姓的好處,因此便將自己的姓氏加入了高級種姓,然後將這種制度繼續沿襲下來。

這種情況讓北印度充滿了與周圍文明「交流與融合」的痕跡, 城市中林立著佛寺、婆羅門廟宇、清真寺、拜火教寺廟、東正教教堂等建築……

同時由於這些征服者建立的王朝的基本盤其實都在北印度,因此相對來說北印度居民的向心力其實更強一些,但種姓的影響也更深一些, 如今的北印度舊傳統和陋習保留的也更多。

(印度「聖女」)

相關調查顯示,北印度的人口出生率、素食者占比、強奸犯罪率、貧困率、文盲率等都顯著高於南方,社會風氣也更加保守

二、南印度更加接近現代文明

由於當初的殖民者自海上而來,南印度更早接觸了西方工業文明,再加上有海洋的便利, 社會經濟明顯更加發達,資本主義對傳統的沖擊也更加強烈。

(南北印度示意圖)

種姓制度很明顯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巨大障礙,當人們無法透過努力或者投資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時,自然不會將精力放在教育或者奮鬥上。

因為那些高收入的或者體面的職業根本不向低種姓的群體開放,即便這些人具備了相關素質也是白費功夫。

最終的結果就是缺乏高素質的工人,同時貧窮的社會大眾也無法提供必要的購買力,這也是北印度發展落後於南印度的重要原因, 因此南印度的居民普遍種姓觀念較淡薄,更多以財富來劃分地位。

(手拿資助的低種姓平民)

但種姓在南印度依舊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只是這種影響力轉向了另一個方向——低種姓群體透過支持代表自身利益的政黨為自己爭取到了相關權利。

例如政府當中有固定比例的職位必須分配給低種姓群體,但這樣往往又走向另一個極端, 領導人會將這些職位分配給自己的親信甚至是明碼標價公開出售,滋生了猖獗的腐敗活動和政商勾結、任人唯親。

那麽既然南北印度有著如此多的不同,印度也缺少大一統的傳統,那麽是誰將他們整合在一起的呢?答案是——英國殖民者, 沒錯正是英國人完成了印度的統一大業。

(孟買航拍景觀)

三、英國殖民對印度的影響

印度歷史上曾有三個大一統時代——孔雀、笈多和莫臥兒, 這三個時代也不過是基本統一了印度罷了,而且對麾下——特別是南方的地方統治者影響力十分有限。

這種情況正是被英國殖民者所改變的——在18世紀莫臥兒王朝逐漸無力抵抗英國的侵略,而印度的統治階級對這一套可以說是非常熟悉了。

到1818年時英國就透過東印度公司基本控制了印度,除了直接管理的區域外,絕大多數印度王公們都承認了英國的宗主權。

(東印度公司總部)

等到1858年印度全境都已臣服,而且英國在印度獲取的巨額財富讓他們對於在印度的統治非常重視,後面更是成立了以總督為核心的英屬印度殖民政府。

殖民政府不但在13個直屬省建立了牢固的統治,還將大約七百個土邦王公置於嚴密的監視中。

雖然由於英國在被迫撤離時推行的不懷好意的「印巴分治」政策被罵是「攪屎棍」,但即便如此英國殖民者留給印度人的依舊是一個相較以往具有前所未有凝聚力的印度。

也正因如此印度人對於英國殖民者的感情是非常復雜的, 對於那段歷史似乎還……頗為驕傲?畢竟當時的英屬印度殖民政府名為「印度帝國」。

(英屬印度)

這個帝國的範圍包括今天的印度、緬甸、孟加拉國、巴基史坦、錫金以及克什米爾等國家和地區,還負責維持著當時日不落帝國對於南亞、中亞等區域的霸權。

印度一直有繼承當年英國在南亞地區周邊霸權的野心,和周圍幾乎所有國家都存在領土爭端, 行事風格和當年英國擴充'殖民地時的姿態簡直如出一轍,實在是充滿了諷刺感。

印度作為一個充滿割裂感的國家,南方與北方、社會的各個階層以及地方邦之間都缺乏認同感,說實話印度能勉力維持不分裂也算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情了。

種姓的影響深入到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並成為印度走向現代化最大的阻力之一,也是印度實作自己「大國夢」的最大障礙之一, 一個處於不斷內耗中的國家又談何崛起呢?

參考資料:

[1]王鯤.雅利安人的入侵與吠陀文明[J].飛碟探索,2010,(06):12-13.

[2]陳本昌.淺析印度發展「分裂型」形成的成因[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S1):38-39.

[3]陳德正.古印度長期分裂原因管窺[J].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01):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