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印度既要又要?加了重稅還想讓中企回流,「雙面」遊戲省省吧!

2024-09-18國際

印度,這個自詡為「世界工廠」的有誌者,近幾年在制造業發展的道路上可謂是步履維艱。 一邊喊著「印度制造」,一邊卻對從中方進口的鋼鐵征收高額關稅,仿佛在向世界宣示著其「獨立自主」的決心,試圖將自己塑造成一個能夠擺脫外部依賴,獨立自主發展經濟的大國。但另一方面,印度又頻頻釋放訊號,希望中企回流投資,仿佛只有中企才能填補其制造業發展的空缺,幫助其快速實作工業化和現代化。這不禁讓人疑惑:印度,你到底想「鬥」還是想「和」? 莫迪當局的這種「雙面」遊戲,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算計和無奈?

「印度制造」夢,雄心壯誌與現實困境

近年來,莫迪當局一直在大力推動「印度制造」計劃,目標是把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業的中心,甚至想超過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他們希望吸引外國投資,提升本國制造業的競爭力,減少對其他國家的依賴,尤其是對中國的依賴。 他們想著,透過「印度制造」,能創造一大堆工作崗位,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最終讓印度經濟飛速發展。

不過,印度制造業的基礎本來就比較弱,產業鏈也沒那麽完善,發展過程中遇到不少麻煩,這跟他們的雄心壯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沒完全搞定,電力供應、物流運輸這些方面都有不少卡脖子問題,多少有點影響制造業的發展。 比如,印度的電經常不穩定,停電也是常事,這對那些靠電驅動的工廠來說,可是個不小的麻煩。 再加上,印度的交通基礎設施也比較落後,物流成本很高,導致印度的產品很難快速進入市場,也讓外國投資者有點猶豫。

更關鍵的是,印度的勞動力成本一直在漲,這使得印度在全球制造業競爭中有點吃虧。 雖然印度人多,但教育水平胡技能水平參差不齊,滿足不了高科技制造業的需求。 很多跨國公司為了省錢,把生產線搬到了東南亞那些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這讓印度在吸引外國投資方面也面臨著挑戰。

對中企的「雙面」態度,打壓與招攬之間的矛盾

莫迪當局雖然喊著要打造獨立自主的制造業,但實際操作中卻不得不依賴中方。 印度的鋼鐵進口量一直沒降下來,中方成了他們最大的鋼鐵供應商,給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少原材料。

印度的領導層心裏清楚,想發展制造業,就得融入全球的產業鏈,而中國在全球制造業裏的地位不言而喻,產業鏈完整,制造實力雄厚。 很多關鍵的零部件和裝置,只有中國能提供,印度想要發展自己的制造業,繞開中國幾乎是不現實的。

可印度當局的面子又放不下,很難放下身段,真心實意地與華合作。 他們一邊限制中企在印度投資和營運,比如各種各樣的限制和門檻,對中企進行審查,甚至還抓過中企的高管,想透過這些手段來打擊中企在印度的發展。 一邊又希望中企回流,填補他們制造業開發中的空缺,給他們提供資金、技術和裝置。

「面子」和「裏子」之間掙紮

印度當局的矛盾行為,實質上是國與國賽局下的經濟抉擇。 印度當局希望透過打壓中企,彰顯其獨立自主的外交立場,維護其「大國」形象,向世界展示其與中國「平起平坐」的決心。 但印度經濟的現實狀況,又迫使他們不得不向中國尋求幫助,以期獲得發展機遇。 他們試圖在外交立場和經濟利益之間尋找平衡,卻最終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他們渴望吸引外資,促進經濟增長,但又擔心過度依賴中方可能會損害其所謂的「大國尊嚴」。

印度當局這種「雙面」的行為,如同一個陷入困境的賭客,一邊想贏回失去的籌碼,一邊又害怕輸掉最後的家當。 他們試圖透過打壓中企來維持其外交形象,但又不得不依賴中企來推動經濟發展。 他們深知,過度依賴中方可能會損害其所謂的「大國尊嚴」,但又無法擺脫對中國產業鏈和技術的依賴。 這種「面子」和「裏子」的沖突,讓他們在發展道路上顯得舉步維艱。

印度的「印度制造」夢,終究需要走出狹隘的外交立場,放下身段,與中方真誠合作,才能真正實作。 印度當局的矛盾行為,不單無法阻擋中企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崛起,反而會損害自身的發展利益。 與其在「鬥」與「和」之間猶豫不決,不如放下外交包袱,擁抱合作共贏,這才是印度發展制造業,實作經濟騰飛的正確選擇。 印度當局應該明白,合作共贏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而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和零和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