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新規!延畢學生將被罰款!

2024-07-09國際

原創 數據洞見未來 青塔

延畢,對任何學生來說都是致命打擊。然而,荷蘭近日正在推動的一項新規,則是在這些人的傷口上撒了一把厚厚的鹽。

新規計劃自2026年開始, 對延期畢業超過一年的學生處以高達 3000 歐元(約合人民幣 2.35 萬元)的罰款

保守估計,該政策每年可能會令 9400 名學生被迫支付罰金,每年將為國庫註入2.82億美元。

圖丨荷蘭,擬對延畢學生進行懲罰。

居高不下的延畢率

訊息公布,立刻引發當地學生和青年組織的強烈不滿和抗議。

荷蘭學生聯合會、全國學生協會等 40 余個組織聯合簽署抗議信,認為這一罰款政策將給學生帶來沈重經濟負擔,限制高等教育的普及,並可能加劇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學生代表強調,教育機構應該提供支持和資源,以幫助學生克服延遲畢業的障礙,而不是簡單地采取懲罰措施。

如果要問這個世界上誰是最不想延畢的人。毫無疑問,這個答案只會是被延畢的學生本人。

圖丨延畢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延畢率居高不下,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高等教育的一大難題。

某學術社交平台上,江蘇一所985高校理論經濟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發帖慶祝自己終於成功畢業:「延期畢業僅一年半,在同學中已經算是非常幸運的了。」

教育部統計結果顯示, 2010年起中國的學術博士延畢率就在60%以上,且每年這個比例都在持續擴大 。管理學和軍事學是重災區,每4個博士中就有3個沒能按時畢業。

全國擁有博士點的高校並不多,147所「雙一流」高校就占據了將近三分之二的名額,承擔了全國超過80%的博士生培養任務。

這些無法如期畢業的博士,都是優績主義一層層篩選出來的頂尖人才,他們的人生軌跡大抵相同:從小就是鄰居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從重點中學到名牌大學,始終在同齡人中保持著優異的成績。

然而,高速公路也會塞車,讀博讓他們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滑鐵盧」。

圖丨延畢率居高不下,已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頑疾。

外表是高知,內心是高危

就像打怪升級,高考、考研、申博對這些優績生來說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一件事。

但很少有人知道,讀博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最後一環,BOSS會難到這種程度。更何況普通人不比遊戲角色,可以喝紅補藍的同時還擁有三條命。

某985機械工程學院披露2019級四年制博士生畢業情況,82人中僅15人順利畢業,畢業率僅19%。

都說三十而立,但對於博士群體來說,30歲能脫離學生身份,成功拿到博士學位畢業證就已是頂頂了不起的事了。

在成年人的世界裏,沒錢是很傷自尊的一件事。有人自述,最難受的就是每年回家的時候,親戚朋友會問: 「你怎麽還在讀博,什麽時候出來工作?你看你爸媽多辛苦啊,供你一個博士。」

一旦延畢,學校不再提供宿舍和停發補助帶來的經濟壓力,以及延畢帶來的被徹底否定感,都可能讓一些人讀著讀著,就從實驗室走上了天台。

2019年,Nature存取了中國690位博士生,當被問及「博士生涯多大程度滿足了預期」,45%的人選擇了「未達預期」。40%的博士生表示出現抑郁焦慮,並為此尋求過心理幫助。

科研壓力、年齡焦慮、人際交往……很難說到底哪個因素才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氣球不斷被加壓,終有一天到達崩潰的臨界點。長期受挫使得個體傾向將失敗歸因於自己,學業進展的不順利導致他們對自我學術能力的懷疑,進而延伸到對自己全方位能力的懷疑。

「像打遊戲一樣,我這個號被練廢了。」

圖丨讀博中途,有些人黯然退場

關關難過關關過「讀博發表不了文章,就像後宮嬪妃沒有子嗣。」

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最終一環,博士畢業門檻愈加嚴苛,具體表現在對學術論文的要求上。

博士生的畢業要求因不同高校、不同學科和不同導師而異,以前基本是研究成果要在特定檔次的期刊上發表幾篇論文,現在常采用「積分制」計量博士生的研究產出,達到基本線之後才能畢業。

想發paper,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和。

研究方向沒有進展,科研儀器出現問題,實驗數據不夠理想,這些都是廣大科研工作者經常要面對的問題,竭盡全力去等一個不可控的結果,極大地考驗博士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吞噬著人的激情、期待和信心。

隨著博士擴招,在版面有限的指定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難度系數指數上升。普通水平的博士生在起步期發一篇論文,平均要被退稿3到5次。最糟糕的情況下,一個博士生有可能收到十幾封退稿信。

而且,現在期刊發表制度對學術白丁特別不友好,就算編輯覺得文章很好,但沒有期刊會給博士生發論文,除非掛導師的名字。

學術圈其實是一個江湖。博士生進入到這個學術江湖,你可能會有錯位感,你覺得你是學生身份,但事實上你已經進入職場了。

越來越多的研究生管叫導師「老板」,認為自己只是幹雜活的免費勞動力,自嘲「學術農民工」,用「push」來形容導師對學生的指導。

一旦與導師在課題方向、工作量、姓名標示權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產生矛盾和分歧時,在導師掌握著學生能否順利畢業的「生殺大權」的情況下,學生也只能被動接受導師的支配和命令。

有時候,導師的一句「誒,你最近怎麽胖了?」都能讓他的學生反復「揣測聖意:他是不是覺得我不夠刻苦?最近沒有用心學術?

圖丨作為科研指路人的導師,不僅不能提供更多的幫助,甚至有時候導師才是博士生壓力的來源。

經常有人調侃: 讀博應該叫賭博, 拿青春在賭。只是很多人賭出來了,很多人沒賭出來。

主流視野宣傳的博士都是很厲害的人,可能大家就陷入了一個幸存者偏差的誤區,好像讀博的人都能有很大的作為,都在開創世界,其實並不然,現在博士擴招,真正苦熬的人其實是大多數。

很多讀博的人,家境不好,沒有退路。一直堅信著「知識改變命運」的他們,在延畢那一刻整個價值觀都崩塌了。

事實上,人生的容錯率比我們想象中的高。

希望你們能擁有守得雲開見月明的幸運,也有及時止損的勇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