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尋找「季辛吉」|約翰·桑頓:橫跨商界、學界、政界的「聯結者」

2024-08-27國際
【編者按】
1971年7月,季辛吉第一次秘密訪華,在時代大潮的推動下揮起了砸破中美堅冰的第一鎬。50多年後,季辛吉這個名字似乎已成為了「中國通」、「知華派」、中美間「橋梁」的代名詞,當然對此也存在一些不同視角的爭議。如今,斯人已去,中美關系也經歷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即使無法再回到過去,中美之間也依然需要如季辛吉那樣,堅持不懈維護和促進中美關系健康發展的有識之士。或者說,中美關系越是艱難,越需要有更多的「季辛吉」來努力維系中美之間各領域的交流不絕如縷。
基於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國際新聞中心推出「尋找‘季辛吉’」系列報道,對誰可能成為「季辛吉」進行開誠布公的探討。也許,當下的中美兩國間是否還能出現「季辛吉」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抑或「尋找‘季辛吉’」的探索和努力將可能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觀察和討論中美關系的一個切入視角。我們也歡迎讀者朋友加入這個討論和思考,期待您在留言互動中分享自己的看法。
2024年4月,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進行了「坦誠和建設性」的通話幾天後,北京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4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蔡奇在北京會見美國亞洲協會董事會聯席主席約翰·桑頓。中國外交部釋出的訊息稱,蔡奇在會見中表示,中美關系正處在關鍵十字路口,希望桑頓繼續發揮自身影響力,為增進兩國交流與友誼作出貢獻。桑頓則表示,願繼續為推進美中友好事業、增進美國民眾對華全面了解發揮作用。
4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蔡奇在北京會見美國亞洲協會董事會聯席主席桑頓。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有分析認為,在中美仍處於管理兩國關系的關鍵時刻,一位美國民間人士獲得如此高規格的接見,凸顯這是一場「罕見的會見」。更引人關註的是,在中美關系仍面臨巨大挑戰和風險之際,一個商界人士為何能受到中國高層如此的重視?這個七旬老人,究竟是何許人也?
「中國的崛起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地緣政治事件」
約翰·L·桑頓1954年1月2日出生於美國紐約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父親約翰·V·桑頓是著名跨國公司聯合愛迪生前副主席,母親艾德娜·桑頓是一名律師。從少年時代起,桑頓就在學業和體育兩個領域展現出了過人的才華,也藉此在高中畢業時叩開了哈佛大學的大門。1976年獲得哈佛大學歷史學學士學位後,桑頓又在1978年獲得劍橋大學的碩士學位。隨後他又進入耶魯大學進修,並於1980年獲得管理學院公共和私人管理碩士學位。
畢業就職時,桑頓沒有秉承家族律師傳統,而是轉攻投資金融領域。1980年,26歲的桑頓進入有著100多年歷史的高盛集團,從紐約並購部職員開始,34歲時便擔任公司合夥人,並於1999年被任命為集團聯合總裁,成為世界知名的投資銀行家。
也正是在高盛工作期間,桑頓的人生開始與中國有了交集。1993年,桑頓第一次來到中國工作,受聘擔任李嘉誠旗下星空衛視出售案的投資顧問。1996年底,桑頓被任命為高盛集團亞太區主席,成為高盛亞洲戰略的主要制定者。1997年11月,高盛協助中國電信完成了總值42億美元的首次公開募股,這是中國國有企業首次在國際市場上市。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桑頓會在金融投資領域更進一步之時,2003年他突然宣布從工作了23年的高盛離職,轉而以1美元的象征性年薪與清華大學簽約,成為清華大學開設的全球領導力計畫的負責人。這也令他成為1949年以來清華大學的首位非中國籍全職教授。
桑頓教授作為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在清華全球高端論壇上演講。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圖
面對這個震驚業界的決定,英國【金融時報】當時指出,桑頓此舉是以對世界的影響力來衡量自身成功標準的方式。而桑頓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則表示,中國的崛起「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地緣政治事件」,「美國的政策制定者需要對中國國內正在發生的事情及其原因有更為深入的了解——而華盛頓往往缺乏這種了解。」
因此,桑頓希望能夠成為「美國人乃至西方人中,非常了解中國的人」,「我希望在美國建立一個中國中心,分析、采集並傳播有關中國的資訊。」
在加入清華的同一年,他被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智庫之一、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選為理事會主席,並推動學會在2006年成立約翰·桑頓中國中心。該中心在華盛頓和北京設有辦公室,這是布魯金斯學會首次成立專門針對一個國家的政策中心,也是該智庫首次在美國之外設立辦事處,以提高美國對這個被視為世界最重要新興大國的了解。
「毫無疑問,我能產生的最大邊際影響是在中國。我不確定這條路會通向何方,但我知道,無論它通向何方,中國都將是我未來的一部份。」桑頓說。
2008年,中國政府授予桑頓中國政府友誼獎。這是中國政府為表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的最高獎項。
對桑頓而言,「中國」成為其職業生涯的核心,既是個人職業發展的一環,也是其人生自我選擇的結果。桑頓以金融精英的身份進入亞洲市場,是全球擴張的美國金融業與不斷開放的中國市場歷史性相遇的結果。時至今日,高盛集團仍是中國企業不斷得以走向海外的重要推手之一。從這一點來說,桑頓與中國的相遇與另一位「中國通」、美國黑石集團董事長蘇世民的經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選擇從商界抽身、轉身投向學界,令桑頓與中國的故事有了更多個人性與主動性。這其中既有其本人對中國的關註,也很難否認有他意圖追隨季辛吉腳步,在個人職業生涯中攀上另一座高峰的考慮。桑頓曾坦言:「我確實在考慮將來有可能擔任公職,因為中美的關系越來越重要。在中國的經歷將有助於我實作這個目標。」
為中美之間各層級交流「穿針引線」
作為一個「中國通」,對中美各自對於對方國家,以及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的重要角色,桑頓有著清晰的認識。早在2003年他在回答「中國對美國的重要性有多少」這一問題時就表示,美國國內沒有人可以做出成熟的思考,他的目標「就是要為中美兩國的交流和溝通做出努力」。
作為一名對華友好的美國民間人士,桑頓充分發揮了潤滑劑的作用。在過去這些年裏,他一直在為中美之間各層級交流「穿針引線」。
2003年10月,桑頓促成了時任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州長馬克·桑福德的訪華之行。對這次存取,桑頓在接受媒體存取時表示,透過存取,桑福德等人「對中國的了解比以前要多得多,對中國以及中國所處的環境有了更多的了解,當他處理南卡羅來納州事務的時候,也會比以前更能以一個完整的方式來思考。」
桑頓還是時任耶魯大學校長理察·萊文2007年中國之行的顧問,幫萊文安排了很多場非正式場合的見面。「這讓校長對中國有了真實的了解。所以當他返回美國的時候,他對中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能幫助他做決定。」
2013年11月,在孔子學院美國中心舉行的正式揭牌儀式上,桑頓以孔子學院美國中心理事會成員的身份發表講話,表示兩國人民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和睦相處才是國家之間良好關系的關鍵,真誠的人文交流可以超越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的差異。
十年後,桑頓在廣州出席活動時再次闡述了他對「真誠的人文交流」的理解,他表示,了解另一種文化並不容易,在新時代加強中美關系,必須懷著謙遜、好奇、理解和同理心來完成這項任務。他強調,在中美交流的一個重點是中國人在和普通美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你說什麽不重要,而是你要傾聽他們的聲音,重要的是要用他們聽得懂的說話方式,「所以,我們不應該說‘雙贏’,而應該用互利,這樣普通美國人才會接受你的說法。」
在2018年中美貿易談判過程中,桑頓也貢獻了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桑頓與時任美國財政部長史蒂夫·姆努欽、美國貿易代表大使勞勃·萊特希澤等一起擔任美中貿易協定第一階段的設計者;在美國對華貿易戰到了極為緊張、兩國關系被形容跌至冰點的時刻,桑頓代表美國參與閉門會議。
最終,這些努力取得了積極成果。2020年1月15日,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定。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在向美國頂級商界和政治領導人發表演講時三次感謝桑頓,他說:「約翰很棒!幹得好,約翰!幹得好,約翰!」
而更能體現桑頓在中美關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或許應該是他在2021年8月對中國的存取。最先報道這次存取的媒體【南華早報】稱,在長達六周的中國之行中,桑頓發揮了中美交流非官方渠道的作用。在新冠疫情和中美關系惡化的背景下,桑頓借助此次存取在中美之間傳遞資訊和溝通立場。他存取了上海、北京、新疆等地,與多位中國代表會晤,就氣候變遷、新疆和中美恢復雙邊對話等議題進行交流。之後生態環境部官網報道,8月23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京會見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名譽主席約翰·桑頓。【環球時報】之後在報道中稱桑頓此次訪華「意義重大」,並援引【南華早報】稱此行的意義「類似季辛吉1971年秘密訪華之旅」。
不願見到中美對抗的桑頓面臨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桑頓曾明確地表示過不願看到中美兩國陷入對抗,他說,「一個國家究竟應把時間用來爭論或互相對抗,還是把時間用來試圖讓世界變得更好?在我看來,答案是非常明顯的。而我們越早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越應要求決策層把這件共同發展的大事做好,就像50年前尼克森、毛澤東和季辛吉他們做的那樣。」
約翰·桑頓 視覺中國 資料圖
然而,在美國川普政府正式將中國確定為「戰略競爭對手」之後,一時間美國國內從政策精英群體到民間,對華負面認知持續加固。這對美國國內致力於兩國交流與溝通的人士形成不小的壓力。面對這樣的大環境,桑頓當時在接受中國媒體存取時說道,中美關系對世界至關重要,中美攜手合作有利於全球問題的解決和治理。他同時表示,自己現在盡量每個月都來中國。
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國內關於中美競爭乃至對抗沖突的言論依然甚囂塵上。但桑頓的態度並未改變,他一再對外界強調,「世界上兩個強大的國家如果相處不好,未來將是不永續的」。在2021年的一次采訪中,他表示自己對「關於拐點、脫鉤或冷戰等概括性話語持懷疑態度」,並指出「這類別宣告大多是情緒化的、挑釁性的、無益的和錯誤的」,「我認為我們最好著眼於長期,觀察動態趨勢。」
堅持推動中美交流與溝通,願意在中美之間扮演「橋梁」和「聯結者」的角色,在中美關系持續動蕩、雙方互信不斷受損的當下,桑頓的行動顯得彌足珍貴並有著積極的示範意義。
央視新聞 視訊截圖
必須指出的是,盡管桑頓與美國政、商、學界的深厚聯系使其可以在推動和鞏固中美關系上發揮重要作用,但真正決定美國對華政策走向的,恐怕依然是白宮與國會山的政客們。與季辛吉擁有政府職務,可以影響乃至直接做出政治決策,從而對中美關系發展產生直接影響不同,桑頓僅僅是一位民間人士,這也意味著他雖然能對美國的決策者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最終如何轉換為政策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當前,在美國國內對華不友好氛圍持續、大選年政治操作愈演愈烈的情況下,中美關系不斷遭遇顛簸甚至困難仍不可避免。這有可能使得桑頓等人過去幾年維護中美關系、特別是維護中美經貿關系的努力化為泡影。
同時,桑頓太過強烈的精英背景,在當下民粹主義和反智主義盛行的美國,又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在一些美國民眾看來,桑頓等人提出的政策觀點,都會被認為是為了維護其自身和其背後整個精英階層的地位與利益,而不是真正出於對美國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的考量。這種觀點反映到選舉政治中,就是越來越多的兩黨政客為了迎合選民心理,不斷加大對桑頓等人的批評力度。在美國國內主流敘事不斷泛化國家安全、將美國自身經濟社會問題與政治外交事務掛鉤的背景下,桑頓等人堅持中美兩國合作有利於兩國關系乃至全球的觀點,便顯得「不合時宜」了。
自1971年包括季辛吉在內的兩國前輩領導人們開啟中美關系的大門之後,53年來,無論是中美關系還是整個全球地緣政治格局,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無論如何,開啟的大門不能也不會輕易被關上。「中美關系的基礎在民間,力量源泉在人民友好」,未來能夠有越來越多像桑頓這樣了解中國的人士願意為中美友好貢獻力量,在中美關系中扮演橋梁與潤滑劑,面對「歷史上關鍵的十字路口」的中美關系越可能選擇正確的方向。
(聶舒翼,資深媒體人)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聶舒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