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印度也有「平原枷鎖」?全是平原,農業發達的北方邦卻窮的不行?

2024-10-24國際

印度北方邦,位於印度恒河北部平原,是印度人口最多的邦, 面積約為24.3萬平方千米,與中國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面積相當,是印度面積第四大的邦

北方邦與尼泊爾接壤,東鄰比哈爾邦,南接中央邦,西靠哈裏亞納邦、喜馬偕爾邦和德裏中央直轄區。該邦的東部邊界由恒河劃分,南部重要城市勒克瑙臨恒河而建。

北方邦曾有「印度史坦」、「聯合省」等不同名稱。1950年1月26日,「 聯合省」正式改名為「北方邦」 ,沿用至今。歷史上,北方邦曾與中國西藏接壤,但2000年9月9日,西北部份離出北安查爾邦(現北阿坎德邦),之後北方邦不再與中國接壤。

北方邦優越的地理條件

印度北方邦地處恒河平原中北部,恒河及其支流密布其間,為農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平均海拔為954公尺。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 熱季、雨季和涼季 。平原地區一月份的氣溫介於12.5-17.5℃之間,而五月份的平均氣溫則介於27.5-32.5℃,最高氣溫可達45℃。

該邦年降雨量東部地區較多,達到1000-2000公釐,而西部地區相對較少,為600-1000公釐。 總體雨熱同期,適合農業開展,廣闊的平原和充足的淡水資源,使其成為印度最大的耕地集中地

該邦石灰石、白雲石、石英、大理石、礬土、鈾以及非塑性耐火土等礦產資源豐富。還有 大片的森林 ,特萊地區生長著大片的熱帶潮濕落葉林,而中東部和西部的平原地區則生長著廣袤的熱帶幹旱落葉林。

河流沖積土是北方邦的主要土壤型別,這種土壤富含碳酸鉀和鈣質,有機質豐富, 恒河及其支流每年的淤積泛濫使土地肥力不斷得到補充。

北方邦的經濟

南印度因其地形和港口優勢,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資和先進技術的引進。而 北方邦則以農業為主,工業發展相對滯後 。盡管近年來北方邦政府也在努力推動工業化行程,但成效有限,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工業基礎薄弱的現狀。

北方邦的工業不發達,但國內生產凈值僅次於南印度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名列全印第二,但 由於人口特別多,其實非常貧窮。北方邦的人口密度是印度平均值的兩倍,但人均收入卻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到2022-23財年,北方邦的GDP增長至2841.09億美元,占印度GDP總量的8.35%,人均GDP僅為1211美元。

印度南富北窮,北方邦是印度最貧窮的邦之一

根據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的數據, 近40%的北方邦人口生活在貧困之中。 這一比例僅次於經常受洪水侵襲的比哈爾邦和被山丘地帶包圍的賈坎德邦。考慮到北方邦優越的地理位置,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北方邦的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 約有72%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 。當地是印度最重要的水稻種植區之一,占其年產量的30%以上。馬鈴薯也是北方邦的主要作物,占印度總產量的32%。當地主要農業產品還包括芒果和水牛肉(水牛不被視為神聖,況且北方邦有大量穆斯林)。北方邦盛產芒果,年產量達400萬噸,並計劃向伊朗和中國出口。

北方邦面臨的人口爆炸問題

北方邦的人口結構呈現出交叉割裂的形態,穆斯林、賤民和印度教較高種姓的人口各占總人口的二成,其余是占總人口40%的印度教其他群體。 教育落後,有大量輟學兒童,全印度75%的輟學兒童來自北方邦。

北方邦的人口眾多,財政壓力巨大,這導致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擁有近兩億人口,比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廣東還要多7000多萬,這使得 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的成本非常高。

由於人口眾多和農業收益微薄,該地區難以形成資本積累並提高生產率,導致了所謂的「極端內卷」現象。 人口密度極高,導致人力成本極低,直接阻礙了工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北方邦的居民面臨很嚴重的貧困問題,許多人的 月收入不到300人民幣。

北方邦的人口增長速度非常快,這導致了對食物、安全飲用水、體面住房、優質教育和生計機會的巨大需求。由於本地人口生育率依舊非常高, 未來北方邦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4億的省級行政區。

當地面臨的環境汙染問題

北方邦人口增長、城市化和工業化加速,將大量成本轉嫁到大自然上,導致恒河走向環境崩潰。恒河受到嚴重汙染, 支流亞穆納河已經有15年沒有出現任何魚類。河水糞大腸菌指標超標2500倍 。大量森林被砍伐用於耕地,導致環境調節洪水的能力下降。

該邦的工業城市中,PM10和PM2.5濃度極高,對居民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 冬季濃霧覆蓋恒河平原,影響了數百萬居民的生活和生計 。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恒河,導致水質嚴重惡化。

北方邦歷史上並不貧窮

北方邦本是印度土地最肥沃的地區。古代人們利用恒河的水資源灌溉農田,種植小麥、大米和棉花等作物。恒河流域在公元前600年至前324年的列國時代, 商品經濟很繁榮 ,工農業生產和商業交換都很發達。

笈多王朝(320-540)興起時,建都華氏城,並逐漸統一了以恒河流域為中心的北印度地區,國勢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泰姬陵就位於此地

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印度北部的經濟主要依賴於農業和手工業。英國殖民者為了自身利益,推行固定稅額制,導致 土地集中在富人手中,破壞了傳統土地制度以及農民的利益,加速了農村公社的破產 。為了滿足海外市場,一味生產經濟作物,而忽視了印度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導致多次大饑荒的發生。

工業革命之前,北印度的紡織業非常發達,其棉布產品大量出口到歐洲市場 。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推進,英國發明並推廣了飛梭、珍娜紡紗機等新型機械,使得棉織品的產量大幅增加。英國透過傾銷制造的棉紗和棉布,與北印度本地制造商競爭,並逐步占領了印度市場。這種競爭導致了北印度紡織業的迅速崩潰。

東印度公司擊垮了北印度的自然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