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不用中國反擊,美陰謀徹底破產?西方有人說出大實話!拜登沒料到

2024-05-06國際

近期,西方輿論場有關中國「產能過剩」的論調甚囂塵上,一些政客和媒體宣稱,中國政府補貼造成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領域「產能過剩」。日前,來華存取的匈牙利外交部長西雅爾多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表示,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是子虛烏有。西雅爾多表示:「新型電動汽車的市場需求很大,到2030年將有4500萬輛電動汽車在道路上行駛,目前我們只有1000萬輛,我們只有6年來完成這一目標,時間緊迫。因此‘產能過剩’是假,‘產能緊缺’才是真。」

說到底,布林肯就是想要借產能過剩等議題制造談判籌碼,但中國不吃這一套。最近,布林肯前往上海紐約大學進行交流,呼籲中國盡可能營造受歡迎的環境,讓美國學生在中國感到受歡迎,就像美方希望確保中國學生在美國受歡迎一樣,並抱怨美國在華學生數量只剩800人。就是不知道,布林肯口中的歡迎,是否指的是無理盤查中國留學生、在簽證上給中國學生制造障礙、歧視在美境內中國學生?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7月至今,近300名中國公民遭到美方無端滋擾遣返。

編輯

我們不能一邊說:我們需要用電動汽車代替所有在路上行駛的油車;一邊同時說,「等等,不要用中國的電動汽車,那是產能過剩!」當中國用幾億件襯衣換一架飛機時,美國人從來不說中國產能過剩。 當中國出口玩具、家具和電器時,西方也沒有說產能過剩。為什麽你會聽到「產能過剩」的說法:美歐不是擔心中國生產的汽車太多,而是擔心中國變得太有競爭力了,搶了美歐的飯碗。新能源,光伏,電動汽車是未來最最核心的產業,也是決定一國命運和競爭力的產業。

過去幾年,中國企業的確在綠色產業取得了有利競爭,這完全是靠著中國企業勇敢地嘗試,以及中國政府與人民的大力支持實作的。在中國企業之前,除了特斯拉等少數企業,包括世界上的龍頭汽車大廠如豐田、奔馳等,很少有人大規模投入電動車研發,幾乎沒有人願意進行汽車動力電池的大規模生產。在某種程度上,正是中國企業大膽地先邁出了這一步,承擔了商業風險,這才有了電動汽車今天的市場規模與商業前景,才有了各國企業在電動汽車上的大規模跟進。

美方一些人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真實目的是要打壓中國新興產業發展,以不正當手段維護其在全球產業鏈中長期以來的壟斷地位。耶倫在采訪中將美國太陽能公司的倒閉歸咎於中國供應商「壓低價格」,雖然歸因錯誤,卻也暴露了真實想法。不難看到,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不過是「美國利益至上論」的翻版。在美方看來,中國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挑戰美國的實力和地位,中國的競爭力被「轉譯」成了對全球(美國)的「安全威脅」。可見,過剩的不是中國的產能,而是美國的焦慮。

編輯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所謂「產能過剩」,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數位遊戲」。例如,有些企業同時生產新能源汽車和傳統燃油汽車,當燃油車銷量隨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擴大而減少時,部份西方人士卻把這些最終會淘汰的產能都計入中國汽車的「總產能」。此外,產能建設是一個具有周期因素的動態過程,中國高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要求產能提前布局,考慮到未來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產能總體上不存在過剩的問題。

美西方無視客觀事實,誣稱中國以「過剩產能」沖擊世界經濟,其實是為貿易保護主義尋找新的借口。一些國家以此為由,采取貿易保護措施,阻礙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進入本國市場。這表面上保護了國內市場,實際上不但損害本國消費者利益,更影響了資源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配置效率,破壞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拖累全球經濟綠色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推動資源自由流動、市場貫通融合、成果廣泛共享,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

當前,美西方炮製「中國產能過剩論」,將產品出口與「產能過剩」畫等號,這既不符合經濟常識,也違背了全球化發展規律。美西方在對新能源、芯片產業進行大額補貼、意圖擴大本國產能的同時,卻透過政策限制和安全審查等手段,遏制打壓中國新興產業發展,這種做法不利於世界經濟的健康、有序執行。面對美西方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地緣政治考量,中國始終堅持更高水平的開放,持續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體系。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克拉斯·拉迪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背後隱藏的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感到擔憂。拉迪告訴新華社記者,作為一名經濟學家,他並不清楚如何來衡量所謂的「產能過剩」。這一觀點似乎意味著,任何國家都不應生產超出國內銷售能力的產品。拉迪擔心這種論調走向極端,將導致國家之間沒有貿易。在美國大選前夕,一些政客將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和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不平衡問題作為政治籌碼,其政治考慮優先於真正的經濟關切。

南韓 【韓民族日報】:本質是爭奪利益文章指出,美國一些政客指責中國所謂的「產能過剩」,進行不公平競爭。美方此舉是出於維護其全球市場領導地位,並為自身爭奪利益考慮。美國政府以所謂「經濟安全」為借口,試圖牽制中國。此外,在總統大選前夕刻意渲染中美競爭,還有贏得選民支持的政治考量。瑞士 【新蘇黎世報】:虛偽且短視的抱怨西方對中國「產能過剩」的抱怨虛偽且短視,與其抱怨不如直面競爭,推動平等市場準入,從質優價廉的產品中獲益。

編輯

新加坡前國會議員吳俊剛則直言,「美國曾經是大力倡導過全球化的國家,現在卻倒過來反全球化和祭出保護主義大旗,答案其實就在比較優勢上」。吳俊剛日前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發表評論文章稱,部份西方國家在新能源領域追趕不上中國,便硬是要中國放慢腳步,並設法限制阻撓。他表示,中國的新三樣產品都屬於利用清潔能源的綠色產品,有助節能減碳,符合應對氣候變遷的需要,也是世界之所需;能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售價更有競爭性,對一般消費者來說是好事。

目前,中國已經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最完整且最具競爭力的清潔能源產業鏈,並且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有力支撐,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新興經濟體研究室主任李大偉表示,中國以「新三樣」為代表的優質產品,不僅滿足了世界各國對於綠色消費的新增需求,提升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福利,還為各國發展綠色能源、開展綠色投資提供重要的中間零部件,促進了全球產業的綠色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