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凱代尼艾聯盟誕生:瑞典與立陶宛多方聯系的表現,形成標誌是啥?

2024-04-11國際

前言

凱代尼艾聯盟是以亞努什·拉奇維爾為代表的立陶宛巨頭在第二次北方戰爭"期間為進行自救而與瑞典建立的聯盟。

17 世紀中葉,隨著哥薩克起義、烏俄聯盟的形成以及瑞典入侵,波蘭一立陶宛聯邦遭到嚴重的政治危機,整個國家似乎在崩潰的邊緣。

為了保存立陶宛,立陶宛貴族開始尋求瑞典的援助,最終與瑞典簽訂了凱代尼艾聯盟。

然而,立陶宛一瑞典聯盟的建立不僅僅是簡單的投降,而是立陶宛分離主義者與瑞典長期接觸的結果戰爭只是瑞典立陶宛合並的促進因素,其背後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和宗教原因

立陶宛與瑞典的經濟聯系

立陶宛與瑞典經濟聯系歸因於波羅的海貿易的日益發展。裏加在立瑞對外貿易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立陶宛將其大部份貨物都運往瑞典的裏加出口。裏加對於大公國的重要性就像但澤對於波蘭,是一個通往歐洲的貿易出口,用來運輸谷物、亞麻和木材。 自1201年以來,裏加一直與波拉茨克和維捷布斯克州進行貿易。

1229年這兩個白羅斯城市與裏加和哥特蘭簽署了有關西德維納河流貿易自由的商業協定。 13世紀中期,波拉茨克和維捷布斯克州加入了立陶宛大公國,保留著相當大的自主性。13至16世紀,波拉茨克還占據著一個漢薩同盟的職務。

1562年以後有相當數量的波拉茨克商人遷往裏加。波拉茨克和裏加之間官方的貿易記錄揭示了波拉茨克和裏加之間的貿易對立陶宛經濟的重要性。 1562年,裏加接受立陶宛的保護。到 1582年,裏加被納入聯邦。

立陶宛貴族盡其所能透過裏加把貨物運往歐洲到了 17世紀上半葉,大公國約有600個城市,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城市與裏加進行交易。"裏加是立陶宛東部和北部地區貨物出口的中心。西德維納河流域,包括波拉茨克維捷布斯克州、布拉斯勞、齊斯納和德魯堯的木材、大麻、谷物也透過裏加運往西歐。

裏加的商業貿易也逐漸擴張到立陶宛北部和薩莫吉希亞。因此,魯塞尼亞商人擁有大量的瑞典貨幣一點也不奇怪:賈科布·卡迪卡在1626年時的遺中有347 克朗瑞典貨幣。

從13世紀起,瑞典在漢薩同盟的影響下也開始卷入波羅的海貿易。 位於波羅的海中部的島嶼哥得蘭此時己成為一個繁榮的商業活動中心,它的主要城市維斯比是漢薩同盟跨波羅的海貿易的一個重要的商業中心。

14世紀晚期時,瑞典在塔林、裏加以及但澤等港口出口鐵礦、銅、毛皮以及乳品等。15世紀,隨著條頓騎士團的世俗化,瑞典也開始追逐波羅的海霸權。 瓦薩王朝時期,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為瑞典爭奪波羅的海霸權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

從根本上來講,古斯塔夫統治期間都朝著一個共同的作戰目的:奪取波羅的海南部地區的商業城市,並確保其對上遊貿易所征收的關稅能夠充實瑞典國庫。"約翰三世(1569-1592年在位)制定了「大東方計劃」,想在歐洲中心地帶與邊緣地帶的貿易中分一杯羹。

1620年代,瑞典實作了其對波羅的海東海岸地區的控制權。裏加在此期間並入瑞典,成為瑞典最大的港口。

瑞典的裏加在立陶宛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東波羅的海貿易中心是大公國至關重要的出口港口。 隨著瑞典對西德維納河流域貿易興趣的擴大,進一步加深了瑞典與立陶宛之間的經濟聯系。

不僅如此,與裏加的貿易也吸引了許多立陶宛人去瑞典軍隊服役,為了獲得更多的特權和收益。 第一次北方戰爭的影響,停止與裏加的貿易,加深了立陶宛政治、經濟甚至是軍事上的混亂,使之不顧合並條約,單獨與瑞典簽訂停戰協定,對波蘭立陶宛兩者的關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立陶宛與瑞典的宗教聯系

16 世紀歐洲轟轟隆隆的宗教改革運動也開始在東歐蔓延,新教為瑞典、立陶宛提供了新的聯系。16 世紀 30年代,對天主教的不滿在瑞典已經形成強大的力量。伴隨著群眾對宗教改革的日益支持,瑞典國王欲借助這種民眾熱情加強王權,便開始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

17 世紀初,瑞典的路德教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瑞典成為東北歐新教國家之一。1540年,立陶宛大公國也新教開始。16世紀末,加爾文教已經成為立陶宛的主要宗教。

新教不僅為立陶宛和瑞典提供了強有力的紐帶,加強了立陶宛與瑞典的聯系與交流,也促使立陶宛意識形態的統一、有利於貴族間的團結。而17世紀波蘭國王歧視新教的宗教政策破壞了立陶宛局勢的穩定,非天主教徒感覺受到了壓迫、宗教寬容政策受到了限制。

因此,他們並不忠誠於波蘭國王。於是,在十七世紀中期的危機中,聯邦無法提供對其應有的保護,新教徒試圖廢除與波蘭的聯盟以瑞典一立陶宛聯盟取而代之,渴望建立一個新的非天主教國家,以期重新獲得宗教寬容及政治上的權利。

立陶宛與瑞典政治聯系的加強

在立陶宛,由於拉奇維爾擁有巨大的財富、政治資源,透過新教,使許多中小貴族圍繞在其身邊,促使了拉奇維爾派系的形成。 拉奇維爾派長期深思熟慮地思考如何解決波蘭主導立陶宛政治的問題。

有兩種可能性:要麽把王位給予外圍國王,最好是加爾文主義者,或把新教公主嫁給波蘭國王。 在第一次北方戰爭期間,拉奇維爾制定深思熟慮的計劃讓蒂斯特·加斯頓來取代國王齊格蒙特,並且秘密派遣兩名大使去往法國。這次任務以一場災難而告終。

在1635-1636年,拉奇維爾準備把加爾文主義公主伊莉莎白嫁給年輕的瓦迪斯瓦夫,也以失敗而告終。公主是末代波希米亞新教統治者菲德烈五世的女兒。

在瓦迪斯瓦夫去世後,拉奇維爾派系和烏克蘭哥薩克希望特蘭西瓦尼亞的加爾文主義王子拉科齊或他的兒子齊格蒙特成為波蘭-立陶宛的國王。然而,這些計劃都沒有成功。

1632年,齊格蒙特去世後,克日什托夫·二世·拉齊維烏與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聯系。拉奇維爾希望在新教徒和哥薩克的幫助下使瑞典國王被選為波蘭--立陶宛王位繼承人。

然而這項計劃也失敗了,1632-1648年,波蘭王子瓦迪斯瓦夫瓦薩成了波蘭一立陶宛聯邦的統治者。

【八月宣言】與凱代尼艾聯盟的雛形

【八月宣言】是立陶宛貴族對瑞典建議的第一次回應。原則上同意承認察爾斯·古斯塔夫為立陶宛新大公,但立陶宛人還是強加了一些新的條款,並對原有條款進行了一定的修訂:

  1. 立陶宛巨頭和軍隊強調是俄國的侵略和波蘭援助的缺乏迫使立陶宛與瑞典結盟;
  2. 承諾立陶宛軍隊不會對波蘭發動戰爭;
  3. 要求瑞典在供應立陶宛軍隊後再供應瑞典軍隊、保證宗教信仰自由以及瑞典將解放被烏俄聯軍占領的立陶宛領土及收復立沃尼亞地區;
  4. 保留4名天主教參議員的地位;
  5. 立陶與瑞典結盟是平等夥伴的聯盟,不是立陶宛臣服於瑞典;
  6. 瑞典應該向俄國通報立陶宛已經處於卡爾十世·古斯塔夫的權威下,瑞典政府要向烏俄聯軍發出撤軍的最後通牒,如果他們拒絕這樣做,瑞典一立陶宛軍隊將對他們發動戰爭;
  7. 立陶宛在未來的波瑞談判中應作為平等夥伴參加;

8.不支持與瑞典結盟的立陶宛人有時間做決定,並有權在瑞典一波蘭和平條約簽署後離開瑞典一立陶宛。

【十月宣言】與凱代尼艾聯盟的形成

瑞典對【八月宣言】的不滿、政治形勢的變化以及莫斯科政策的轉變迫使雙方進行進一步的協商。

修改後的【八月宣言】不符合瑞典利益,引起了瑞典一方的不滿。瑞典想要盡可能地避免與莫斯科沖突,更不用說發動與莫斯科的戰爭了, 但是立陶宛貴族卻要求「瑞典政府要向烏俄聯軍發出撤軍的最後通牒,如果他們拒絕這樣做,瑞典一立陶宛軍隊將對他們發動戰爭」。

立陶宛對瑞典提出的一些要求造成了瑞典進一步的不滿:歸還立沃尼亞以及被瑞典占領的土地不符合斯德哥爾摩的利益;立陶宛希望作為與瑞典平等的聯盟國家也沒有得到瑞典領導人的同意:瑞典也不希望立陶宛以平等夥伴的身份參加未來的瑞典一波蘭談判;旨在確保4名天主教參議員職務則進一步震驚了瑞典。立陶宛拒絕發動對波蘭的戰爭也造成了瑞典的不滿。

此外,凱代尼艾宣言也未能贏得廣泛的親瑞典聯盟。

瑞典軍事上的進步及親拉奇維爾派實力的削弱,致使立陶宛的地位在接下來與瑞典的協商中下降。到了10月份,瑞典軍隊到達凱代尼艾。10月14日,經過協商與頑固的對抗,第一份公開的合並檔完成。次日,500份宣言副本被分配到貴族手中。

10月20日,立陶宛貴族簽署了兩份檔:一份是立陶宛與瑞典的聯盟;另一份是向歐洲國家公開聲明,關於立陶宛與波蘭決裂、瑞典結盟的原因。 10月23日,立陶宛貴族簽署第三份檔,成立以斯屈特領導的瑞典立陶宛政府咨詢委員會瑞典一方,由斯屈特和德·拉·加爾迪代表瑞典簽署;立陶宛由立陶宛巨頭和貴族代表整個立陶宛公國簽署。

至此,立陶宛與瑞典結成了「永恒的聯盟」。瑞典控制的立陶宛領土共5個地區:薩莫吉希亞、布拉斯勞、安普特、烏克梅爾蓋以及考納斯北部。斯盧茨克鎮和卡皮鎮以及斯盧茨克公國也在瑞典保護之下。

【十月宣言】是凱代尼艾聯盟形成的最後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