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捋清楚了,就找到脈絡了。
如果有一個國家一段時間很少在世界上出現熱點了,那估計要出事了。
這個國家就是印度。
自從莫迪存取俄羅斯後,已經過去10多天,印度這幾天很低調,並沒有什麽大事發生。但沒人看到莫迪的微妙變化,一個沒有長遠戰略的國家和元首,必然會體現在現實中。
或許莫迪正坐在洞穴裏冥想著印度「新戰略」。
1
莫迪存取俄羅斯有兩個變化,存取前與存取後截然不同。
之前對莫迪訪俄有過分析,認為莫迪沒有參加上合峰會,卻跑到義大利參加G7峰會,隨後又存取俄羅斯,一連串不按套路打法也符合印度。
莫迪這一套小動作,看似很聰明,實際上顯示莫迪有向西方靠攏的小算盤。
莫老仙不參加上合峰會,擔心美國不滿意,但他又不能立即與東方陣營脫離,所以就選擇單獨見普亭。
老仙去見普亭,必然向老美通報,拜登事先也知情。以莫老仙的小心思,他的「既要……又要……」策略玩得很溜。
印度這幾年日子好過,在莫老仙眼裏,他認為自己的策略很高明。其實老仙看不到,如果沒有中俄在前面頂著,印度早被美國收割了,老仙還能到洞裏冥想?
莫迪訪俄,既想凸顯印度地位,又想繼續從俄羅斯那裏獲取利益。這一點,普亭看得很準。
莫迪與普亭談了什麽,沒人知道,但莫迪訪俄前狀態與訪俄後卻有變化。
哪些地方出現變化了呢?
訪俄前,莫迪刻意表現出他是一個「說客」,給西方留下「和平印象」,印度將在烏克蘭問題上對俄施壓。的確莫迪訪俄時對普亭說,戰爭中兒童的死亡是「痛苦和可怕的」,這句話要分怎麽看,其實只是做做樣子而已。
但訪俄後,莫迪雖然很長時間沒露面發聲,實際上莫迪已經出現了很大變化,這個變化就源於他的訪俄。
莫迪訪俄不愉快?
莫迪訪俄很成功,收獲也很大,這才是影響他變化的重要因素。
2
莫迪收獲了什麽?
老仙從普亭那裏不僅鞏固俄印歷史友誼,俄印建立了全面戰略夥伴關系,他得到了很多重要資訊,正是這些重要資訊,莫迪需要消化理解,還需要在策略進行調整。
老仙從俄羅斯回來後,印度對老美有所不滿。近日,印度對蘋果下手,對蘋果壟斷進行重罰。除了經貿上,在政治上,老仙對美國也很不滿。
美國竟然要在印度國內建立一個獨立的宗教國家,這種赤裸裸的分裂印度行為,莫老仙當然生氣。
美國操縱印度國內分裂勢力的事早就有,只不過莫迪睜只眼閉只眼,只要美國別做的太絕了就行。美國方面也有求於印度,也不敢對莫迪刺激太多。
但如今美國中情局居然操縱分裂印度,企圖在印度建立一個天主教國家,很多證據擺在老仙的桌面上,莫老仙肯定大罵老美。
這些資訊發生在莫迪訪俄期間。但也有資料顯示,莫迪訪俄時,普亭向他透露了很多秘密情報,也就是俄印情報交換工作,據說莫迪獲得了美國搞印度的內幕。據說,就連當年尼赫魯期間,印軍侵犯東大領土,讓東大被迫發動自衛反擊。這件事背後的黑手居然是美國。
還有外媒資料顯示,近年來印度在中印邊境挑釁,背後也有美國操縱所致。
印度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但印度的獨立並沒經過戰火考驗,透過「非暴力」抵抗獨立的國家,不僅「消化不良」,而且還是一個散狀的國家。
印度治理體系也延續了英國殖民統治,軍隊與印度政府根本不一條心,至今印軍與莫迪看似和諧,其實印軍有自己的打法。
印軍裏親美英的將領很多,這些人看似表現很「愛國」,甚至民族主義高昂,實際上有力量在推動,只是莫迪也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兩者一拍即合,但兩者尿不到一壺去。
印軍在中印邊境挑起沖突,如果美國介入其中,那不是一般滲透,對莫迪也很危險。不排除普亭把老美的一些情報資訊告訴莫迪。
如果莫迪訪俄只是為了印度,或者做給西方看,他回來後的動作很多。原定於7月底舉辦的美日澳印四方會談,莫迪讓外長蘇傑生參加了,能看出莫迪變化很大。
肯定變化大,很多內幕出現,莫迪還不知情,擱誰身上都會害怕。
3
既然莫迪知道了老美在印度搞的齷齪事,莫迪會不會與美國翻臉,或者掀桌子呢?
目前看,還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只不過莫迪連任後這一任期,印美之間關系必然要發生微妙變化。
印度總以為左右騎墻,兩邊都能獲益。但現在莫迪不敢再騎墻了,他既要維持與西方那處表面友好,也應該有自己的思考。
之前說過,印度沒有長遠戰略,他們對外措施變化很大,讓人一時摸不透。其實沒什麽高深的,印度策略變化,會以印度當前發生的事來改變。
就拿印美之間關系,莫迪不可能再像之前與美國那樣熱情了,也不可能像之前接到美國邀請就參加G7峰會了,印美之間會出現不冷不熱,很平淡的關系。
還要看到,莫迪是一個有仇就報的人,現在他看到美國黑手,必然要反擊,至於如何反擊美國,看看在加拿大的印度分裂武裝頭目怎麽死的,就知道莫迪會用什麽手段。
印度會靠向中俄嗎?
也不會這麽快速靠攏,還會像之前那樣不遠不近。否則變化太快,莫迪也擔心自己的危險。
本來莫迪認為印度將成為一個已開發國家,但他看到美國不僅不會尊重印度,將把印度作為下一個中國進行打壓。無論美國是否換總統,老美對印度的企圖不會變。
進入南亞,封鎖東大,控制印度,一直都是美國心願 。
且看莫迪如何反擊。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