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加入美韓礦產聯盟後,蒙古國再對中俄喊話,期待盡快開建經濟走廊

2024-02-12國際

蒙古國尋求中俄合作,期待開建經濟走廊

在達沃斯 經濟 論壇期間,蒙古國總理奧雲額爾登透過視訊采訪向中國和俄羅斯示好。他表示正在透過各種外交渠道尋求召開 中蒙 俄峰會的推動。奧雲額爾登透露,蒙古國正在推進相關研究工作,以促進與中國在「 一帶一路 」框架下的合作。中國在該框架下提出了 中蒙俄經濟走廊 的倡議,並將在各類峰會上進行討論。蒙古國尋求單獨召開 中蒙 俄峰會,是進一步推進三國合作的體現。

蒙古國作為歐亞大陸的重要內陸國家,與中國和俄羅斯接壤,與兩國的經貿往來對其 經濟 發展至關重要。目前,蒙古國的工業水平相對較低, 經濟 主要依賴畜牧業、采礦業和煤炭出口。然而,這些有限的收入計畫難以使全體民眾從中受益。過度的畜牧業導致了國內草原的沙漠化問題,失控的 火災 更加加劇了這一問題。源自蒙古國的沙塵暴多次影響了中國北部的空氣品質,中國的邊境林業部門也在努力應對來自蒙古國的野火蔓延情況。

據【中國冶金報】數據顯示,2023年蒙古國對外出口煤炭達到了6960萬噸,同比增長118.75%。其中,中國在1-11月間從蒙古國進口了4740萬噸的煉焦煤,增長振幅達到了119.4%。可見,蒙古國的 經濟 前景與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息息相關。蒙古國希望透過加入中國的 供應鏈 體系,實作更多機遇。然而,蒙古國在開發中充滿挑戰。蒙古國在戰略構想中依然關註與美國作為第三鄰國的合作。然而,蒙古國國記憶體在許多與美國有關的非政府組織,這些組織對蒙古國的戰略決策產生了長期的制約,也使得 中蒙 俄合作的前景變得不確定。去年8月,奧雲額爾登存取了美國,並與美國達成了在今年第二季度開通空運直航的計劃。雙方商討了在 稀土 和關鍵礦產等領域展開合作的可能性。蒙古國還向谷歌等美國企業丟擲了橄欖枝,允許其在蒙古國進行航天相關的部署和研究。

然而,需要審視的是,美國與蒙古國在 稀土 等領域的 經濟 合作並不現實。蒙古國希望從 稀土 產業中獲利的唯一途徑是與中國進行 產業鏈 對接,並透過行動展示與中國的戰略互信,為中國推動 中蒙 邊境口岸建設和公路、鐵路基礎設施建設創造條件。蒙古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無論是對南韓還是對美國的礦產和煤炭出口都不具備成本效益。對南韓的出口需要借助中國的鐵路系統和港口路線,而對美國的出口則更加遙遠。即使是空運貿易,也需要經過中國的領空,與運輸成本和收益相比起來,可以說毫不劃算。

不過,美國的技術支持能夠助力蒙古國進行 稀土 勘探工作,這是美蒙合作潛力的體現。然而,如果美國有意阻撓 中蒙 俄貿易往來,蒙古國的相關舉措無疑增加了與中國和俄羅斯後續合作的障礙。 中蒙 俄三國之間有著悠久的 經濟 聯系,有潛力建立萬裏茶道 經濟 走廊。然而,要實作這一潛力,面臨的阻力仍然很大。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蒙古國自身的 經濟 建設能力相對落後,推進相關戰略合作需要付出巨大的支出,但預期收益有限。

奧雲額爾登存取美國後,蒙古國與美國在礦業領域的合作遲遲沒有進展,這似乎加強了蒙古國與 中俄 合作的意識。然而,要真正推進相關 經濟 合作,蒙古國需要放棄不切實際的想法,以務實的行動向中國展示確定性。雙方需要促進邊境貿易、人文交流、科技合作等多領域的實際合作,為雙方戰略互信增添動力。

個人思考和見解

蒙古國作為一個內陸國家,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然而,由於 經濟 建設能力相對薄弱和 地緣政治 的影響,蒙古國的 經濟 發展一直存在諸多困難和挑戰。透過與中國和俄羅斯的合作,可以為蒙古國的 經濟 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與希望。

中國作為蒙古國的重要鄰國,與其有著長期的歷史和 經濟 聯系。 中蒙俄經濟走廊 的倡議為蒙古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合作平台,有望推動雙方在基礎設施建設、貿易、投資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同時,中國還可以透過技術和資金支持幫助蒙古國發展其 稀土 產業,提升蒙古國的 經濟 競爭力。

在推進與中國合作的同時,蒙古國也應註意應對 地緣政治 上的挑戰。美國作為蒙古國的第三鄰國,盡管在礦產和航天等領域存在合作可能,但蒙古國應保持清醒的認識,明確自身的發展需求與現實情況。與中國的合作對於蒙古國 經濟 的永續發展更為關鍵,因為中國不僅是蒙古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且擁有豐富的資源、技術和市場,可以給予蒙古國更多的發展機會。

另外,蒙古國還需加強自身的 經濟 建設能力,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推動 產業升級 和多元化發展,以減少對煤炭和 稀土 等有限資源的過度依賴。同時,蒙古國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草原沙漠化和野火的蔓延,與中國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環境問題。

總之,蒙古國透過與中國和俄羅斯的合作,特別是在「 一帶一路 」倡議框架下,可以為其 經濟 發展註入新動力。蒙方需摒棄不切實際的認知,以務實的行動推動與中國的合作,加強雙方在貿易、基礎設施、技術合作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實作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