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回顧:薩達姆政權下的伊拉克多富裕?時隔20年,當年伊拉克人多有錢?

2024-07-14國際

薩達姆,這個名字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曾是伊拉克的掌舵人,引領著這個國家走向了一段難以忘懷的輝煌時期。在他的領導下,伊拉克一度成為中東地區的經濟巨頭,國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水漲船高,仿佛步入了一個黃金時代。但好景不長,隨著薩達姆政權的終結,這個曾經的石油富國也迅速跌入了深淵。如今,當我們回望那段歷史,不禁要問:那些曾經享受著薩達姆時代紅利的伊拉克人民,現在的生活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在全球難民潮中,伊拉克的名字總是頻頻出現,與阿富汗、敘利亞並列,成為最受矚目的難民輸出國。然而,時光倒流 20 多年,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卻是另一番景象,那時的國民年均收入高達 5500 美元以上,堪稱富裕。這樣的經濟成就,不禁讓人好奇,當時的伊拉克人民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

要深入了解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我們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分析。首先,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水平往往是衡量其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在 20 多年前的伊拉克,社會福利體系已經相當完善,實作了全民免費的四大福利:教育、醫療、住房和養老。這些福利的普及,不僅體現了國家對公民的關懷,也是國家經濟實力的直接體現。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教育。在那個時期,伊拉克的教育體系可謂是慷慨大方,從小學到大學,公立學校的教育一律免費。這在當時,即便是許多自詡為已開發國家的地方也難以望其項背。伊拉克的這一舉措,無疑讓全球許多國家都感到汗顏,畢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讓每個人都能免費享受到高等教育的。

接著是醫療。在當時的伊拉克,醫療服務的免費化讓無數人受益,無論貧富,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同等的醫療待遇。這一政策,即便是在今天,許多國家仍在努力追求,但依舊有大量的國家無法做到,甚至還在不斷地探索和嘗試。

再來看看養老。當時的伊拉克,養老待遇之豐厚,讓大部份公民都能進入養老機構享受免費的待遇。雖然在設施等方面可能不如一些已開發國家更完善,但考慮到 20 多年前的形勢,伊拉克能做到這一點,已經是非常難能可貴了。

最後是住房。現如今,許多國家的公民都在為了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而奮鬥,甚至有些人窮其一生也難以實作。但在 20 多年前的伊拉克,政府卻為百姓免費提供了住房,社群會推選名額。這一政策,讓大部份伊拉克人民都擁有了自己的住房,很少有人需要去申請免費入住。

從這四項全民免費的福利政策中,我們不難窺見伊拉克公民的一生是如何被國家全面呵護的。從呱呱墜地到安息長眠,伊拉克人民的每一個生命階段都沐浴在國家慷慨的福利之中,這種全方位的關照在當時的確是罕見的。可以想象,在那個時代,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是多麽地令人羨慕,他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不言而喻。

伊拉克民眾之所以能夠享受到如此豐厚的社會福利,這與中東地區特有的經濟支柱產業是分不開的。眾所周知,中東地區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寶庫,這些黑色的金子和藍色的火焰已成為中東各國經濟的命脈。

正是因為這些資源的重要性,一些已開發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等,對中東地區的興趣愈發濃厚。他們以各種名義介入中東國家的內政,不惜制造紛爭和沖突,其真實目的無非是為了控制這些寶貴的資源,從而獲得源源不斷的經濟利益。

在中東地區紛爭不斷的背景下,薩達姆的崛起無疑為伊拉克帶來了一絲穩定。在他的領導下,伊拉克不僅保持了國家的獨立和主權,更在動蕩的中東地區中獨樹一幟。得益於石油出口的穩定和清晰的政治結構,伊拉克的數千萬人民得以享受更加安定和富裕的生活。

回首上世紀 90 年代,伊拉克可謂是一派繁榮景象,百姓的生活洋溢著幸福與安寧。在那個時代,伊拉克在眾多反美國家中獨樹一幟,以其獨特的穩定性而聞名。然而,即便在那個時期,美國的觸角已經開始伸向伊拉克,對這片土地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薩達姆對此似乎並未過多在意,他當時正忙於增強軍事力量,甚至自詡伊拉克為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正是從那時起,伊拉克的野心開始顯露無疑,這也為美國日後的幹預埋下了伏筆。

薩達姆或許從未料到,美國的種種行動最終會給伊拉克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使這個國家長期陷入戰火的煎熬之中,那些曾經的幸福安穩生活,如同逝去的時光,一去不復返。

談及伊拉克的衰敗,科威特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兩國作為鄰邦,歷史上科威特曾是伊拉克的一部份,後來才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在那個時期,兩國的經濟狀況都相當不錯,尤其是科威特,擁有令人艷羨的豐富能源資源。

科威特與伊拉克之間的差異,本質上是天壤之別。伊拉克的繁榮似乎全仰賴於那位英勇的領導人,而科威特的安穩則似乎更多地依賴於美國的支持。伊拉克的領袖們對於美國在自己領土上的間諜活動一直心存不滿,加上當時伊拉克的軍事實力不容小覷,他們自然也就不懼於挑起戰火。

1990 年 8 月,伊拉克終於按捺不住,對科威特發起了突襲,短短一天之內就將科威透納入了自己的版圖。然而,這種侵略行徑立刻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譴責。美國,這個一直渴望在中東地區擴張影響力的國家,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在獲得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支持後,美軍迅速對伊拉克采取了軍事行動。

伊拉克顯然低估了美國的軍事實力。在美軍的攻勢下,伊拉克的十萬大軍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土崩瓦解,伊拉克不得不從科威特撤軍。這場戰爭不僅暴露了伊拉克軍事戰略的失誤,也讓世界看到了美國在現代戰爭中的壓倒性優勢。

這場戰爭的結局,對於伊拉克來說,可謂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不僅沒能將科威特的豐富資源納入囊中,反而讓自己的國力大損。原本薩達姆可能還在幻想,一旦撤出科威特,美國就會失去繼續施壓的理由,他便能安心地回歸國內,著手重建經濟和軍事力量。

但現實卻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美國,這個歷來善於在戰爭中謀取利益的國家,顯然並不滿足於此。盡管伊拉克的撤軍讓美國贏得了一定的國際聲譽,但美國對伊拉克的敵意並未因此消減,對伊拉克國內豐富的石油資源更是垂涎三尺,自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進一步插手的機會。

與此同時,伊拉克國內也開始出現問題。盡管在薩達姆的領導下,經濟和軍事有所恢復,但民眾對薩達姆的感激之情卻並未隨之增長。相反,在反對派勢力的煽動下,民眾開始質疑薩達姆的獨裁統治。就在這時,美國又趁機介入,編造出薩達姆擁有並使用生化武器的謊言,以此為借口,聲稱要解放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伊拉克人民。於是,第二次戰爭的序幕就這樣被拉開了。

這一次,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可謂是準備得滴水不漏,其軍事行動之迅猛,讓薩達姆政權幾乎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面對如此壓倒性的攻勢,薩達姆不得不踏上了逃亡的不歸路,試圖在混亂中尋找一線生機。然而,即便美國對薩達姆發起了所謂的"世紀大審判",卻始終拿不出確鑿的證據來證明他使用了所謂的生化武器。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期,伊拉克國內局勢混亂至極,薩達姆終究未能逃脫命運的審判,最終被送上了斷頭台。而伊拉克人民,原本滿懷希望地期盼著美國能帶領他們重返那個幸福穩定的往日時光,卻未曾想到,他們所期待的美好生活,早已成為了遙不可及的泡影。

美國自詡為伊拉克人民的救星,聲稱要幫助他們重建家園,復興國家,並在戰爭後暫時接管了伊拉克的政權。然而,他們的行動卻與承諾背道而馳。在解散了伊拉克的軍隊後,所謂的重建計劃卻遲遲未能啟動,反而是在首都巴格達大興土木,建造起了自己的軍事基地。

這些軍事基地內部設施豪華,應有盡有,仿佛是沙漠中的綠洲,與外界的戰火和廢墟形成了鮮明對比。然而,基地之外的世界,卻是一片荒涼,生靈塗炭,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與基地內的安逸形成了刺眼的對照。

當時的伊拉克,可以說是一片狼藉,戰爭的鐵蹄無情地踐踏了這片曾經繁榮的土地。放眼望去,滿目瘡痍,無數的建築在戰火中化為廢墟,成千上萬的居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物價如同脫韁的野馬,一路狂飆,連昔日的富人們也不得不面對一貧如洗的現實,他們曾經擁有的財富在飛漲的物價面前變得微不足道。

那些曾經擁有車輛的人們,現在卻因為油價的飆升而無法承擔油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愛車成為擺設。而那些有幸保住房產的人,卻連最基本的電費都難以支付。在這種絕望的境地下,伊拉克人民終於醒悟,原來他們一直被美國的甜言蜜語所蒙蔽,那個曾經富裕而安穩的生活,早已成為了遙不可及的夢。

而美軍,這個自詡為解放者的占領者,卻將伊拉克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從中攫取了巨額的利潤。他們本以為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戰爭已經結束,可以安心享受勝利的果實。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場戰爭其實才剛剛拉開序幕。

那些被美軍解散的伊拉克軍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園和尊嚴,他們將所有的憤怒和仇恨都發泄在了美軍身上。他們不斷地對美軍發動恐怖襲擊,手段之殘忍,很多都是自殺式的,讓美軍防不勝防。這些襲擊不僅給美軍造成了重大的損失,也讓伊拉克的局勢更加混亂和危險。

伊拉克軍隊的想法,說穿了,其實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他們渴望復仇,渴望將那些入侵者趕出自己的國土。但美國,這個自詡為世界警察的國家,顯然並不打算輕易地就此收手。在一波又一波的恐怖襲擊中,他們雖然無法順利啟動重建計劃,卻依舊死死抓住伊拉克的資源不放。就這樣,雙方陷入了一場看似無解的僵局,伊拉克也在這無盡的戰火中,變得支離破碎,百姓們的生活變得岌岌可危,每一天都在不確定中度過。

美國,這個精心策劃多年的國家,終於在擊敗薩達姆政權、絞殺薩達姆的行動中取得了所謂的"圓滿成功"。這不僅讓他們攫取了大量資源,更是對其他反美國家發出了強烈的警告。因此,美軍絕不會輕易地從伊拉克撤離,他們要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

然而,長期的對峙局面也給美國自身帶來了不小的影響。自 2008 年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經濟本就步履蹣跚,而伊拉克的戰爭消耗更是讓這個超級大國的經濟雪上加霜。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不僅耗費了巨額的財力,也讓國內的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質疑政府的決定,指責和討伐美軍侵犯伊拉克的行動。

2011 年,美國軍隊終於從伊拉克撤走了他們的最後一批士兵。這一訊息,對於伊拉克人民來說,本應是一線光明的希望,他們或許曾幻想著,沒有了外國勢力的幹預,重建家園的道路將會變得平坦。但現實卻遠比想象中殘酷,他們很快發現,沒有了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如薩達姆一般的人物,帶領他們走出戰爭的陰影,重建工作變得異常艱難。

回想薩達姆執政的歲月,不少親西方的伊拉克人曾對他心存不滿,他們曾天真地認為,只有美國的到來,才能為他們帶來真正的富裕與安寧。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逐漸意識到,薩達姆時代的結束,並非是幸福生活的開始,而是另一種混亂與困境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