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馮德萊恩去年結束對中國的存取後,立陶宛的處境是越來越危險了,馮德萊恩回去後,歐盟很快就暫停了圍繞「立陶宛受經濟脅迫」與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爭端。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歐盟清楚地認識到,與中國脫鉤的不現實,這段時間不僅德國總理朔爾茨再次率領大型商業代表團對中國進行存取,中國國家領導人存取法國的時候,馬克龍也是直接高規格接待,反觀立陶宛,它的經濟體量在歐盟裏面可以說是忽略不計,所以立陶宛指望著歐盟為自己撐腰,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是白日做夢。
美國在經濟層面也拋棄了立陶宛,俄烏沖突爆發之際,立陶宛還呼籲歐盟國家切斷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轉而進口美國能源,法國總統馬克龍說話向來直白,他聲稱美國賣給歐洲的天然氣至少翻了4倍,所以立陶宛很快就撐不住了,又開始偷偷地進口俄羅斯能源和糧食,當初有多囂張,現在就有多狼狽。
隨著立陶宛總統大選時間逼近,這些問題對於立陶宛而言,顯然是撲面而來,在這樣的背景下,立陶宛也不再硬氣,希望修復與中國的關系。據最新訊息報道,針對所謂的「台灣代表處」,立陶宛總統瑙塞達聲稱,雖然「在原則上歡迎設立代表處」,但是在與中國帶來關系穩定的前提下,他認為有必要改變其名稱。
但是很明顯,立陶宛如果是真心想與中國修復關系,顯然不是對所謂的「台灣代表處」改個名稱那麽簡單,本質上還是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不管是「台灣代表處」還是「台灣人代表處」,其表述都不符合一個中國政策。
中國的態度一直很明確,早在去年,立陶宛外長聲稱中國實際上已經「取消了對立陶宛的制裁」時,企圖給台灣問題翻篇,中方就一點面子不給,要求立陶宛及時糾正錯誤,為中立兩國經貿合作創造有利條件,言下之意自然是立陶宛繼續裝傻,兩國的關系就很難修復,最終難受的也是立陶宛自己。
從這裏就不難看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立陶宛現在明明都這麽難受了,但還是邁不出最關鍵的一步,多半還是不想得罪美國,畢竟美國雖然在經濟層面拋棄了立陶宛,但是立陶宛還是得寄托於美國的保護下,不然俄烏沖突一結束,很有可能就被俄羅斯秋後算賬。
但是說白了,這些和中國都沒有關系,立陶宛自己沒有遠見,甘願充當美國的棋子,把自己的內外環境搞得一團糟,就得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