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命運已成定局」。佩斯科夫稱,美國承認曾向烏提供遠端飛彈,但是這不會改變俄方軍事行動的結果,結局已經註定,局勢走向也顯示俄方將取勝。佩斯科夫如此篤定澤連斯基大勢已去,背後的基本邏輯是什麽?
第一:美國持續向烏「輸血」,是烏軍擁有抵抗能力的關鍵原因之一。但是,美國軍援烏克蘭面臨的衍生問題太多了,註定不會一直持續下去。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曾不止一次地表示,90%的援烏資金會流入到美國,促進美國軍工和經濟的繁榮。布林肯的這番話乍看合理,但是仔細研究一番才發現是偽命題,因為美國並沒有從烏克蘭獲得重大收益,成本都轉嫁到了美國納稅者身上。美國納稅者納稅後,原本是希望政府能將錢用在民生領域,結果拜登政府把部份錢給了烏克蘭,這些錢流到了軍工復合體的口袋裏。在這種情況下,將會導致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現狀,美國國內的社會矛盾隨之變得愈發尖銳,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原地自爆。
第二:除了美國軍援外,歐洲國家也向烏提供了軍援。不過,歐洲國家的戰略目標並非是要幫助烏克蘭捍衛領土完整,而是借機擴大國防開支。
國防不僅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保障,也是決定國家能否獨立自主的關鍵。大部份歐洲國家之所以唯美國馬首是瞻,正是因為安全太依賴美國了。如果能借著俄烏沖突增加國防開支,增強自身的軍事實力,對美安全依賴將降低,歐洲距離實作戰略自主更進一步。當歐洲實作了目標,烏克蘭也失去了利用價值。
第三:俄羅斯是一個有核大國,沒有哪個國家願意為了外族將本國人民置於核危險的境地。因此,這就註定西方國家為了烏克蘭直接對俄宣戰的可能性接近於零。
馬斯克曾經說過,由於俄羅斯的人口是烏克蘭的3倍以上,所以烏克蘭在全面戰爭中不太可能獲得最後的勝利。事實擺在面前,如果基輔當局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除了付出更慘烈的代價,並不會扭轉走向戰敗的結局。
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後,俄烏雙方曾舉行了多輪和平談判。當時普亭明確表示,如果烏克蘭保持中立,不加入北約,俄軍就會撤軍。隨後,俄軍從基輔郊區撤軍釋放善意。然而,這卻成為烏軍誇耀取得「基輔保衛戰」勝利的憑借。
烏克蘭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必須在兩大勢力之間保持中立,就像夾在歐洲三大強國之間的瑞士一樣。可是,基輔當局卻犯下重大決策失誤,偏信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鬼話,導致國將不國。澤連斯基註定會載入烏克蘭歷史史冊,只是他的形象不太可能是「烏克蘭版丘吉爾」。
(文/嚶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