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註」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聲明: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俄烏沖突爆發後,全球各國對軍備安全的重視顯著提升,尤其是對亞太地區這一潛在熱點的戰略關註。
美日同盟在此背景下進一步鞏固,透過空中防禦升級來應對東亞局勢中的潛在威脅。
值得註意的是,一些美國軍事評論家提出,日本在防空上僅需警惕中國的隱身戰機殲-20,其他機型並不構成威脅。事實果真如此嗎?
這一觀點的背後,究竟是對中國戰力的客觀評估,還是另有所指的戰略誤導?
俄烏戰場上的表現,對日本的警示
2022年初,俄烏沖突打響沒多久,俄羅斯側衛系列戰機在烏克蘭的表現就開始受到廣泛質疑。
這些原本被譽為「全球頂尖」的0戰機,一次次在戰場上被烏克蘭飛彈擊落,讓許多軍事家大跌眼鏡。
要知道,這些戰機可是被稱為「空天軍利器」的存在。
可實際情況卻讓人大失所望,這時候,遠在東亞的日本也坐不住了。
日本高層看到這一訊息,內心五味雜陳。
一直以來,日本和俄羅斯並沒有正面沖突的歷史,但對與中國空軍可能發生的對抗,日本一直有所防備。
美國的一些軍事分析家,像是退休的空軍指揮官凱瑞斯奧爾。
他在美國媒體上發表評論,直言不諱地表示:「俄羅斯的戰機在烏克蘭戰場表現如此不濟,日本要擔心的恐怕只有中國的殲-20。」
他的觀點立刻引起了日本軍方的關註,因為這是帶著點警告意味。
其實,烏克蘭的防禦策略對日本來說是一種啟示。
2022年3月,烏克蘭軍方在基輔周邊成功擊落了幾架蘇-35,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當時,烏克蘭軍方布置了對空飛彈系統,尤其是「山毛櫸」防空飛彈發揮了關鍵作用。
這些飛彈並非高科技的新型裝備,但烏克蘭軍隊透過合理的戰術安排,使得俄羅斯空天軍一再「栽跟頭」。
此情此景讓日本防衛省的高層意識到,現代戰爭並不是比拼單一戰機的效能,而是依賴多層防禦、電子戰和偵察系統的協同作戰。
他們開始考慮:若真與中國發生沖突,日本的防禦系統是否足夠完善,能否借助類似烏克蘭的戰術實作有效的自我保護?
對比分析,中日戰機的效能差距
在軍事對抗的賽場上,雙方裝備的硬體實力往往決定了戰局的走勢。
日本的F-15J,作為航空自衛隊的主力戰機,曾被認為在東亞區域占據絕對優勢。
這些戰機已歷經數次現代化升級,裝備了先進航電系統,使其釘選和攻擊能力大大提升。
然而,再升級的F-15J在面對中國新一代戰機時依然存在「代差」問題。
就像一位日本航空飛行員所說的那樣:「紙面上看,我們的裝置更新後不落下風,但面對殲-20,是否能在空中取得優勢並不確定。」
這句話透露出日本航空自衛隊內部的無奈態度。
殲-16和殲-20的出現改變了這種格局。
中國近年來在殲-16的改進上投入了大量資源,這款戰機擁有更強勁的機動性,能在空中靈活地應對不同戰術環境。
日本航空內部有人戲稱殲-16是「空中的威脅」,這句話或許並不誇張。
相比之下,F-15J在探測範圍和飛彈射程上稍顯不足,特別是近距離空戰中,由於推重比稍低,F-15J的機動性或許不如殲-16。
殲-20則是日本防空系統真正的「隱形挑戰」。
這款戰機可是有很多厲害的地方,比如態勢感知力,日本的那架武器根本沒辦法相比較。
由於具備獨特的氣動布局和先進材料,殲-20可以減少雷達反射截面,使得日本的雷達難以捕捉到它的行蹤。
正因如此,一些美國軍事分析家評論道:「在技術上,殲-20的確在東亞戰區內形成了代差優勢。」
這句評價凸顯了殲-20的隱形威脅,也解釋了為何日本在防禦布局上將殲-20視為「唯一需擔心」的目標。
日中戰機的對比反映出雙方在現代空戰技術上的較量。
日本航空自衛隊逐漸認識到,現代戰機的比拼不僅在於速度和火力,更在於資訊化、隱身效能以及電子戰系統的整合。
現代空戰格局下的體系化作戰優勢
在現代空戰中,體系化作戰成為決定戰局的關鍵所在。
俄烏沖突中,烏克蘭依賴美方情報支持與防空系統的多層協作。
這一啟示對日本的防空體系意義重大,尤其是面對擁有先進戰機和隱身能力的中國時。
日本意識到,防空作戰絕必須依賴預警機、電子戰裝置和防空飛彈的聯合作戰。
中國在其空中力量的開發中,不斷強化電子戰和資訊戰能力,註重體系化作戰。
以殲-20為例,這款戰機不僅具備隱身能力,還在資訊化協同方面表現突出,能夠與其他戰機、地面站實作數據共享,即時更新戰場態勢。
這種作戰模式使得殲-20不僅是「個人作戰」,更是一個靈活的作戰節點,能與殲-16、電子戰飛機形成體系化的空中威脅。
日本則依賴於美日同盟下的情報與預警系統。
然而,這種依賴也成為日本防空體系的一個薄弱點。
一旦外部支援不足,F-15J等戰機面對隱身戰機的威脅將更難防範。
這一狀況使得日本逐漸認識到,未來的空戰競爭中,構建一個更為獨立且高效的資訊化體系,是保證其在東亞區域空中優勢的必由之路。
未來空戰趨勢,資訊化與智慧化
俄烏沖突讓各國更加重視資訊化、智慧化在空戰中的套用。
先進的資訊戰和電子戰手段在沖突中頻頻亮相,展示了未來空戰的嶄新模式。
烏克蘭得益於西方的情報支持和無人機偵察,使其能在短時間內獲取精確的戰場態勢。
這一模式讓日本重新審視未來戰爭的發展方向,認識到資訊化、智慧化將是未來空戰的核心。
近年來,日本在智慧化裝備上的投資不斷加大,嘗試引進高效能無人機和遠端指揮系統,以補強其空中力量。
在東亞地區,中國在無人機、電子戰裝置和數據鏈技術方面的突破使其空中力量逐漸向智慧化轉型。
以「利劍」無人機為例,它不僅具備隱身設計,還能執行遠端偵察和攻擊任務,成為殲-20等有人戰機的有效輔助。
智慧化的發展使得戰場不再僅是對戰機的比拼,而是資訊化能力的全面較量。
日本也在引入美國的MQ-9「死神」無人機,並進行本土改造,以加強其遠端打擊和偵察能力,但在自主研發方面仍有不足。
日本防衛省逐漸意識到,單靠外購無法確保資訊化優勢,未來的空戰中,唯有加強本土智慧裝備的研發,才能真正具備應對復雜戰場的能力。
結語
俄烏沖突作為當代一場具代表性的軍事沖突,為日本的防務政策敲響了警鐘。
未來空戰的競爭在於體系的全面性與協同能力。
對於日本而言,建立一套獨立且高度資訊化的防空系統,既可以增強其防衛韌性,也可減少對外援的依賴。
透過俄烏沖突的教訓,日方應深刻認識到,現代戰爭的勝負並不僅在於單一裝備的強弱,更在於體系的全面性和資訊化優勢。
參考資料
俄烏沖突提醒了日本,除了殲20以外,日本不怕中國的任何戰機? 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