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聯合國環境署前官員蔣南青:用全生命周期理念實作塑膠綠色迴圈

2024-04-22國際
「21世紀初,我們產生的塑膠垃圾數量在十年內的增幅超過了之前40年內的增幅。」聯合國環境署在一份公開的報告裏強調,一次性塑膠制品無處不在,它們已經成為我們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在世界各地,每分鐘就有100萬個塑膠瓶被購買,而全世界每年使用的塑膠袋多達5萬億個。
「限塑」的堵點在哪?塑膠垃圾為何不能被很好的回收?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近日專訪了聯合國環境署前官員、青合迴圈經濟與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蔣南青。蔣南青表示,有必要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從塑膠包裝的全生命周期進行全方位改變,從而構建從生產到使用,從回收到迴圈的閉環,推動減塑工作走實向深。
「我們的問題在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的缺失」,蔣南青強調,這一制度理解起來就是,前端沒人為後端的回收再生成本付費,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成本。塑膠回收再生這個過程需要工廠生產,生產廠家要回收塑膠卻額外增加了成本,所以出現了回收再生塑膠成本甚至比生產新塑膠還要貴的倒掛現象。
聯合國環境署前官員、青合迴圈經濟與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蔣南青。受訪者供圖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缺失
拿外賣來說,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0年,中國主流互聯網外賣平台訂單量從17億單增長到171.2億單,消耗(廢棄)的塑膠從5.7萬噸增長到57.4萬噸,5年增長近10倍。蔣南青預計,如今餐盒的用量全國算起來每年應該超過100萬噸了。所以我們要鼓勵把餐盒專門回收、清洗,做成再生產品,比如行李箱、箱包、紡織、運動戶外產品等。
與此同時,蔣南青表示,鼓勵塑膠回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塑膠汙染問題,這需要依靠從法律上健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一些歐美已開發國家塑膠回收做得比較好的原因是他們有專門的回收押金制。在實施回收押金制的國家,飲料標準包裝物的回收率通常能達到90%以上。例如,德國自2003年實施回收押金制後,飲料標準包裝物的安全回收率達到了98.5%,顯著減少了生活垃圾體積。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就是指生產者應承擔的責任,不僅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之中,而且還要延伸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特別是廢棄後的回收和處置。
「我們的問題在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的缺失」,蔣南青強調,這一制度理解起來就是,前端沒人為後端的回收再生成本付費,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成本。塑膠回收再生這個過程需要工廠生產,生產廠家要回收塑膠卻額外增加了成本,所以出現了回收再生塑膠成本甚至比生產新塑膠還要貴的倒掛現象。
蔣南青介紹了一個解決方案,就是提高再生回收前端分類比率。隨著垃圾分類的推廣,很多社群使用智慧回收方式,如智慧回收機,來分別回收塑膠瓶、紙、玻璃等可再生資源,透過後端再生產品的鏈條,補貼回收成本。這種是基於國際上押金制體系的形式,可以保證回收材料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但是由於智慧回收機裝置本身的高成本、規模化收集的維持營運和運輸成本很高等問題,很難與其他回收模式相抗衡。
從塑膠包裝的全生命周期進行改變
蔣南青表示,減少塑膠汙染還是要堅持3R原則,即減少(Reduce)一次性塑膠的使用,做到「重復使用(Reuse)」和「回收(Recycle)」。在探索塑膠包裝綠色低碳迴圈之路時,我們既要解決現有產品塑膠包裝可回收性的問題,以減少進入到環境的一次性塑膠,又要解決塑膠包裝回收再生產品高附加值問題,以實作永續回收價值鏈,讓更多的個人和消費終端參與到回收再生活動,並能獲得激勵或者利潤。
另外,蔣南青表示,之前的閉環裏面,對於中國來說,出現了一個契機。因為永續發展理念,一些大品牌要做ESG,要承諾用迴圈再生材料,並且迴圈再生材料要達到一定標準,從而實作零碳發展。所以,現在很多大品牌產品在進行前端設計時就設計成後端好回收的、能回收、易回收的產品。例如,只用一種單一材料。
蔣南青介紹,此前塑膠包裝和產品本身的設計是限制回收率的關鍵問題。產品包裝設計對於減少不必要的包裝和確保塑膠包裝在其使用壽命結束後適合重復使用或回收利用至關重要。回收成本高的部份原因是許多產品在設計時並未考慮後端回收要求,如回收企業需要采用人工方式將塑膠瓶身的標簽剝離。重視產品設計,考慮回收再生標準,一個是材料本身可回收,且不含有對環境有害的物質,二是從材料到包裝產品的設計,能夠可拆卸、輕量化。
蔣南青強調,隨著政府對於垃圾回收補貼的不斷結束,要增強價值鏈回收途徑,開啟激勵方式。國內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體系一直都存在,但與城市垃圾處理體系的不同在於,這個體系是市場化系統,沒有太多的激勵政策和財政補貼。由於低值和分散性,這些塑膠包裝回收再生成本增加,經濟性成為迴圈再生的主要障礙。因此,構建永續的回收再生迴圈體系,需要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有些城市提供低值產品補貼,或者提供回收再生營運服務授權,並優先采購再生產品。在提高再生產品高值化利用方面,需要有互聯平台、品牌企業、消費者的共同參與,拓展更大的產品市場。
蔣南青介紹,再生減排潛力巨大,但由於塑膠低值性,消費者一般不會在意塑膠回收所帶來的經濟收入,而構成閉環最重要的是激勵消費者把塑膠包裝送回去,這需要與企業和地方政府合作,給與綠色回收行為更多的獎勵。透過將回收再生產品的減排量與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掛鉤,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回收體系。現在,各地方和很多互聯企業、銀行推出個人碳帳戶、碳賬本,透過建立碳普惠交易市場,推動家庭和社群的回收利用。企業的綠色低碳迴圈產品可以透過碳普惠市場得到使用者認可,並幫助企業實作供應鏈的碳減排,實作從企業端到消費端的跨越。
國際公約對中國塑膠回收有正向刺激
蔣南青介紹,目前對於迴圈再生體系,有2022年新修訂的【廢塑膠回收與再生利用汙染控制技術規範】,規定了廢塑膠產生、收集、運輸、貯存、預處理、再生利用和處置等過程的汙染控制和環境管理要求。目前再生塑膠的標準開始實施不久,2021年釋出了12項再生塑膠顆粒標準,包括再生塑膠的通則和8種塑膠樹脂。圍繞著再生塑膠的設計、生產、供應鏈陸續推出系列標準,包括【塑膠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設計評價通則】【綠色再生塑膠顆粒評價】【綠色再生塑膠認證-產銷監管鏈】認證證書,並設計了相關標識。這些標準只針對於從事回收再生的中小企業,他們缺乏足夠的能力和資金提升企業品質,距離再生產品特別是品牌套用仍比較遙遠。
2022年3月,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透過了【終止塑膠汙染:制定邁向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決議,決定成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C),以達成一項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塑膠汙染防治協定。這正式拉開了全球塑膠治理的大幕,年底要開第五次大會。據蔣南青介紹,按照計劃第五次大會應該能夠達成一個統一的塑膠公約文本。該項公約會將塑膠的全生命周期放進去,從使用回收階段,擴充套件到上遊的生產,不僅看塑膠末端汙染治理回收,還把前端的生產消費,還有公眾參與全部放進去。這項公約對中國企業而言是正向刺激和新的挑戰。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陶野
編輯 白華兵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