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短短幾日內,25項反華法案獲批,中美關系現質變,未來風暴在潛伏

2024-09-16國際

美國眾議院終於找到了一項不讓兩黨爭執的熱門話題,那就是討論如何遏制和封鎖中國。「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宣布已透過25項與中國相關的法案,這標誌著一個成果豐碩的一周。在反華思想的驅動下,美國眾議院在總統大選之前推出這一系列法案並不令人意外,關鍵是這些法案真正受害者將會是誰仍然值得深入探討。

透過的法案涵蓋了無人機、生物技術、電動汽車、文化、金融等多個領域,但其中一項名為「中國行動計劃」的法案吸引了廣泛關註,這似乎預示著美國即將掀起新一輪麥卡錫主義式的迫害。許多人自認為是「自由與民主」的燈塔,如今卻可能迎來真正「燈下黑」的時代。

那麽,這項法案將帶來怎樣的變化?美國政府是否會透過這25條法案呢?中國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德克薩斯州的共和黨議員古登發起重新開機「中國行動計劃」,一經媒體報道,立刻引發了很大反響,因為美國人對這一計劃並不陌生。該計劃最初是由川普政府主導,並在當時美國司法部的策劃下,對中國「經濟和技術間諜」活動展開的一場針對華裔學者的大規模清查。

該計劃實施了三到四年,導致上百人被起訴,超過三百人面臨終身禁入相關領域和機構的制裁,這使得他們在美國幾乎無法再從事科研活動。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四千名華裔科學家紛紛回國,從事相關的研究工作。

盡管拜登政府以「種族歧視色彩濃厚」為理由終止了這個計畫,但不久前,華裔科學家吳瑛的實驗室被迫關停,資金也遭到切斷,而她本人則在家中自殺,這似乎暗示美國政府並未停止相關行動。

在反華意識形態已成為美國政治正確的唯一選擇時,美國社會中各行各業的華裔都面臨負面影響,尤其是在技術和情報等敏感領域。川普當時將疫情病毒作為攻擊物件,意圖「汙名化」中國,結果卻是在美國中心蔓延至美西方國家,引發了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並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矛盾。

「中國行動計劃」帶來的直接影響,讓美國的科研界遭受了嚴重打擊。許多留在美國的華裔科學家陷入了「寒蟬效應」,擔心如果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得到的結果不是榮譽與成就,而是可能面臨監禁。

從客觀角度分析,在美西方等國家中,中國人的積極進取的確推動了國內科研領域的發展。同時,中國自主進行的科研活動也為國際社會帶來了積極影響。這種健康的行業迴圈,促進了全球科技進步與人類文明的發展。然而,美國執意將此事「泛安全化」,實則是對自身和他人都無益之舉。

盡管該提案在眾議院獲得了高票透過,白宮仍然堅決表示反對。然而,「歧視風潮」已然形成。如果川普真的能夠重返白宮,他也會全力推進該計劃的2.0版本。

此次美國「反華周」期間透過的25項與中國相關的法律涵蓋了多個領域。如果換個視角來看,這實際上是美國針對中國政策的一次修訂和升級。然而,從程式上來說,這些法案是否能夠真正實施,仍需觀察。

首先,目前拜登政府的留任狀態依舊,而下一任領導人是哈裏斯還是川普仍未確定。如果選擇的是哈裏斯,即使可能會延續拜登時期的中美關系,也有可能會推出一些象征性強烈的反華法案,以顯示其強硬立場。而如果是川普上台,盡管他可能展現出激進打壓的姿態,但也將努力選取一些對金融經濟保護力度較大的法案,從而為中美「脫鉤斷鏈」創造條件。不論最終是哪位領導人就職,這些法案全面生效的機率都非常低。

其二,國會內部對某些法案依然存在較大分歧,雙方互相指責對華政策「軟弱」。在「反華」這一基本共識下,究竟哪些領域需要全力以赴地「反華」?又哪些領域應當先行一步?這些問題成為了爭論的核心,各方都代表著自身利益集團,因此國會變成了一場角鬥場。此時不為金主發聲,那還等何時?由於共和黨掌握多數席位,不少法案被強勢推動,透過審查的可能性並不一定很高,更重要的是,還需等待總統簽字才能生效。

這25項與中國相關的法案對美國究竟是好是壞,難以判定。因為「反華」更多的是美國內部的一種意識形態,而外部環境正在快速變化,歐洲對中國的立場也不穩定;俄烏和巴以兩大沖突要實作停火,還需要依靠中國的調解力量;世界上的「南方國家」正圍繞著中國構建新的秩序。此外,美國國內在毒品、金融、氣候等許多問題上,也離不開中美之間的坦誠合作。

從國家制度的角度來看,美國國會已然成為中美政府合作的阻礙,而這種對立則是美國上層建築所容忍的。因此,面對一個「精神分裂」的美國政府,我們首要任務是掌握如何與他們有效溝通。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近期完成對中國的存取,雙方在多個議題上似乎達成了一定共識。然而,台海、南海以及美國國內接連出現的不安定訊息,反映出美國運作兩面派策略的根本邏輯與機制。同時,這也揭示了內部黨爭所帶來的不穩定因素。兩者交織之下,中美關系要實作真正的穩定將變得更加困難。

難道中國的策略就應該隨美國的變化而調整嗎?這顯然是在放棄我們的制度優勢,用自己的劣勢去迎合對方的強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我們依據自己的框架進行賽局,畢竟中美之間肯定存在競爭,而短期內是否能實作有效合作,就看坐在談判桌上的誠意如何。

中美兩國之間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而目前兩國的經濟聯系正在逐步減弱。因此,中國應當堅定地守住已有市場,並努力爭取新市場。美國采取的單邊保護措施雖然短期內有助於促進本土產業的發展,但從長期來看卻可能導致其失去競爭力,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死於安樂」的說法。

歸根結底,中美之間的賽局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美國單方面造成的。為何說美國是紙老虎?因為一旦沖突爆發,首當其沖崩潰的必定是美國自身。那麽,美國究竟會面臨怎樣的結局,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