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中俄伊大三角」,沒給印度留位置,讓印度有了不該有的想法

2024-04-19國際

印度對「中俄伊大三角」的邊緣化可能催生出非分之想,這一點在「今日商業」新聞網的一篇評論員文章中有所體現。文章標題直指:「印度需密切關註中國、俄羅斯和伊朗間的三角動態。」西方媒體對這個地緣政治新概念的關註度日漸提升。

文章深入分析了中俄伊三國之間的微妙關系。中俄之間長久以來的友好合作不言而喻,而在俄烏沖突後,俄伊關系更是迅速升溫,伊朗已成為俄羅斯的重要軍火夥伴。令人註目的是,去年,兩國簽訂了一份長達20年的合作協定,聚焦於國防和能源領域的深度合作。

因此,盡管中俄伊之間的紐帶日益緊密,但印度看到了潛在的機會,試圖在這一動態中尋覓自身平衡並擴大影響力。

從經濟層面分析,印度在參與中俄伊三角關系時顯得較為局限。由於印度當前的經濟條件限制了與俄羅斯和伊朗貿易的擴大,這意味著印度難以透過經濟手段直接影響這兩個國家,尋求其他途徑顯得更為必要。

盡管印度在俄烏沖突期間繼續從俄羅斯獲取石油,但其貿易行為主要遵循西方制裁,且印度制造業的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與俄羅斯的貿易互補性不如中俄之間顯著。

這種情況下,出現了獨特的交易模式:俄羅斯向印度出口石油,但印度支付的主要是本國貨幣盧比,輔以美元和阿聯迪拉姆。然而,盧比在國際市場的接受度有限,流動性不足,而且印度能提供給俄羅斯的具有吸重力的商品不多。結果,俄羅斯手中積累了大量難以流通的盧比,仿佛這些石油是以折扣價售出。

總結來說,印度在經濟上與中俄伊三角關系中的角色受到諸多制約,其與俄羅斯的石油交易反映出印度試圖在復雜國際環境中尋找平衡,但同時也揭示了經濟結構上的局限性。

起初,俄羅斯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克制與合作,對莫迪政府的條件持開放態度,甚至願意投資印度國內計畫,以期長遠利益並維系兩國關系。然而,到了去年下半年,俄羅斯的經濟壓力逐漸顯現,無法繼續承受盧比帶來的持續虧損,提出用人民幣取代盧比作為交易貨幣。

印度對此反應強烈,堅決拒絕,轉而在沙烏地石油降價的契機下,轉向購買沙烏地石油,這無疑加深了與伊朗的經濟距離。事實上,印度與伊朗的經濟聯系薄弱,由於遵守西方制裁,伊朗僅是印度的第59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微不足道。

鑒於此,從經濟層面來看,印度幾乎難以介入中俄伊之間的復雜關系。因此,文章建議印度應利用其獨特的地緣戰略位置,巧妙地在中俄伊三角關系中扮演平衡者的角色,透過支持俄羅斯和伊朗,以此抗衡中國的影響力。這種策略將使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

在國際關系的棋盤上,盡管中俄伊之間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中國卻憑借其強大的實力和影響力占據主導地位。相比之下,俄羅斯和伊朗在平衡機制中顯得較為弱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印度看到了潛在的機會:它在印太地區的地緣戰略位置使其具備了制衡中國的潛力,同時與西方世界的緊密聯系為其增添了籌碼。

印度應當審慎評估自身作為「影響力杠桿」的角色,利用這一契機深化與俄羅斯和伊朗的關系,從而實作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這種策略並非新鮮,印度政府透過參與如「美日印澳四方對話」這樣的機制,積極與美國結盟,以對抗中國的擴張,並借此獲取在邊界爭端中的支持。歷史上的俄羅斯也曾視印度為牽制南方鄰國的力量,印度一直是俄羅斯武器的重要買家。

然而,將印度的制衡作用引入到中俄伊三角關系中,是當前地緣政治形勢下的一種新視角。隨著俄烏沖突和加薩走廊局勢的升溫,西方媒體對「中俄伊三角」的關註日益增加。然而,印度是否真的能如願扮演這個角色,還需現實考量。畢竟,國際關系的復雜性不容小覷,印度的過多設想可能並不切實際。

首先,將印度部份人的觀點視為一種帶有偏見的論斷,他們錯誤地提出了「中國影響力過大,需外部勢力制衡」的概念,這種觀點實質上源於對中國的惡意揣測,而非基於客觀的事實分析中國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作用。

然而,對於印度這個國家,盡管我們不應低估其潛力,但從現實角度看,無論是其軟實力如文化影響力,還是硬實力如經濟和軍事力量,目前尚不足以支撐莫迪政府所追求的「制衡中國」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