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法國的大國情結與歐洲的戰略自主

2024-04-27國際
【國際觀察】
光明日報駐巴黎記者 何農
4月2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巴黎索邦大學發表演講,重申「歐洲大陸絕不能成為美國的附庸」,稱「歐洲面臨消亡的風險」,呼籲歐洲在能源、防務和經濟領域實作戰略自主。
這不是馬克龍第一次語出驚人。2月下旬,馬克龍甚至表示,歐盟和北約成員國要向烏克蘭派遣部隊,幫助烏克蘭共同抵抗俄羅斯。
對於一貫奉行戰略自主的法國來說,在重大國際問題上「標新立異」並不稀奇。2003年,時任法國總統席哈克帶頭公開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表達不同立場,令人印象深刻。歷史似有巧合,2003年和2024年,席哈克和馬克龍都是在第二個總統任期內,發出了其任期內對外政策的最強音。相比之下,只擔任了一個總統任期的薩柯齊和歐蘭德,在對外政策上的言行並未如此引人註目。可見,進入第二個任期後,法國總統的確少了國內選舉政治包袱的束縛。當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法國人內心深處的自尊自傲,反映在對外關系上就是大國情結、歐洲情結濃厚,長期追求戰略自主。
法國人的大國情結受到歷史與現實的塑造。法國擁有在歐洲稱霸的歷史,是一戰、二戰的戰勝國,並在戰後數十年來的國際舞台上縱橫捭闔、長袖善舞。法國目前也是歐盟成員國中唯一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唯一的核大國。
這種大國情結,對法國人特別是執政者的言行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著他們的格局、視角、立場。法國人眼裏看到的是歐洲和世界,絕不局限於法國自身,因而在內外政策上常有出人意料之舉。「法國應該承擔自己的責任!」「法國不應該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此類言論,不絕於耳。
法國的標新立異,從俄烏沖突爆發兩年多來其立場的變化可見一斑。俄烏沖突爆發之初,馬克龍曾因繼續和普亭保持密切聯系及「不要羞辱俄羅斯」等言論,備受盟友特別是東歐國家的指責;近期,法國卻主動召集國際會議對烏克蘭給予支持,甚至主張歐洲出兵,而不是等美國大選結果出來後再隨美而動,呼籲歐洲人應該先做出自己的決定。
有一個細節也許有助於理解法國的這種情結。法國人熱衷於排名,無論是學校考試、公司業績,還是歐洲各國的各類指標等,都喜歡用排名來說明法國的強大和領先。同時,在各領域的比較中,法國人還特別善於找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見微知著,這些細節其實都反映出法國人內心深處的自尊與自傲。
歐洲情結,是觀察法國的另一個角度。歐盟能夠走到今天,成為國際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並讓成員國從經濟、政治一體化中受益,法國的作用至關重要。法國幹邑酒商讓·莫納最早在前人的基礎上完善了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想法,並為之在歐洲各國以及歐美間穿梭。1950年,法國外長舒曼送出了「舒曼計劃」,為千百年來的宿敵惡鄰找到了長期和平相處的方法——把制造戰爭的基本物質元素煤、鋼進行聯合經營,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努力消除兵戎相見的可能性。1951年,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簽訂了為期50年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自此,歐洲國家逐步建設關稅同盟和農業共同市場,實作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流通,直至1991年在荷蘭的馬斯垂克透過了【歐洲聯盟條約】。在長達幾十年的過程中,法國是當時的煤鋼聯營、後來的歐共體、今天的歐盟當之無愧的主心骨。
法國堅信,歐盟能夠為法國及其他成員國帶來繁榮與和平。法國絕不允許任何成員國對歐盟離心離德。英國曾經多次申請加入歐盟被拒,加入歐盟後又被法德處處掣肘,直至後來結束歐盟,這個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與立場強硬的法國密切相關。在法國國內政壇上,即使是反歐情緒最為強烈的極右翼,近年來也在不斷調整、軟化其歐洲政策和立場。無論法國歷屆政府、歷屆總統的政治傾向是左還是右,都在歐盟政策上一以貫之,那就是堅定地走歐洲一體化道路,從未退縮,從不猶豫。那些對歐洲一體化缺乏遠見,對歐洲聯合和歐洲在世界上的作用等問題沒有清晰認識的政治人物,絕不可能在法國走得太遠。迄今為止法國的各級各類選舉結果,也完全證明了這一點。
不過,隨著近年來全球變局的深刻演進,法國內外政策面臨不少挑戰,法國國內對此的反思也在不斷加深。一位曾在多個大國擔任重要職務的法國外交官對記者說:「法國其實也只是一個小國,只是法國自己從來意識不到。」他的觀點正確與否並不重要,而其中的情緒卻耐人尋味。
其實,即使當前面臨一些挑戰,法國在領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總量上都不是「小國」,在國際關系、地緣政治中更將長期是不可忽視的國家。展望未來全球格局,無論是從法國自身利益或是歐盟整體利益來看,戰略自主的價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說,法國的大國情結與歐洲情結是相輔相成的,法國和歐洲的戰略自主也是相互成就的,兼則兩全,偏則俱廢。
(光明日報巴黎4月26日電)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27日 08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