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4位元親華的美國總統,1位助力中國入五常,1位更改世界格局

2024-04-25國際

近年來,美國的競選活動中,候選人們為了贏得選票,常常會攻擊對手與中國過於接近

但其實在美國歷史上,有四位總統對中國表現得相當友好,其中一位幫助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還有一位改變了全球格局。這四位總統是誰呢?

首先,讓我們提到羅斯福,他是美國的第32任總統,在任期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不僅帶領美國度過經濟危機,還為中國提供了寶貴的支持

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陷入了嚴重的金融危機,羅斯福實施了「新政」,幫助美國走出困境,重新振興了經濟。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羅斯福認識到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性。他明確指出,美國和中國是同一陣營中的夥伴,都受到法西斯勢力的威脅,應該展開合作,共同維護世界和平。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羅斯福將中國視為關鍵盟友,並在各個層面提供支持,幫助中國抗日戰爭。

羅斯福的一個重大貢獻是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在中國抗日戰爭處於困境的時期,羅斯福力促召開了這一會議,討論了戰後處理日本的方案,同時也涉及中國在戰後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主權問題。

在開羅會議上,羅斯福堅持將中國政府作為會議的主要參與者,並充分考慮中國的利益。

面對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反對,羅斯福堅持認為中國在戰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應該得到相應的地位。

最終,會議透過了【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戰敗後,必須將侵占的中國東北地區、台灣和澎湖列島歸還給中國。

這就是羅斯福對中國的重要支持,他不僅在二戰期間幫助中國鞏固地位,還在國際事務中為中國爭取到了重要的權益。

(二) 強烈支持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

中國曾長期受列強壓迫,加上國內動蕩,聯合國的成立給中國提供了獲得現代主權國家正當國際地位的機會。但因為國共內戰的局勢,中國在聯合國中的合法代表身份成了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在聯合國創始會議上,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出於各自的利益考慮,反對讓中國政府在聯合國中擁有合法席位和常任理事國的資格。相比之下,羅斯福則堅持認為,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並且在戰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應該在聯合國擁有應有的位置。在羅斯福的堅持下,中國最終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

這不僅認可了中國為全球和平所做的巨大犧牲與貢獻,也賦予了中國在制定國際規則方面的重要話語權。

(三) 空中運輸和物資援助支援中國抗日

羅斯福政府不僅在外交和政治層面給予中國支持,還為中國的抗戰事業提供了實質性的幫助。由於中國的西北通道被日軍切斷,內地戰場陷入物資短缺的危機。為了應對這一困境,羅斯福政府在1942年專門為中國開辟了一條空中運輸線,即「駝峰航線」。透過這條運輸線,美國向中國運送了85萬噸軍火、彈藥和生活必需品。

駝峰航線的運作持續了三年,期間共進行了近7萬次航班,有約1400名美國飛行員和航空人員因此失去了生命。

這條「空中走廊」可以說是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的重要生命線,美國提供的這些軍火和物資在支撐中國的抗戰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

此外,羅斯福政府還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貸款,累計高達10億美元。這些資金主要用於購買軍火和裝備,支持中國軍隊進行長期抗戰,其中一部份也被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為中國戰後的重建提供了資源。

可以說,羅斯福不僅在國內挽救了美國的經濟和社會,還在國際上拉近了中美兩國的關系,為共同抗擊侵略和維護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位親華總統:尼克森改變世界格局

如果說羅斯福在二戰後為中國重新站穩腳跟做出了重要貢獻,那麽尼克森則透過他的親華舉動,徹底改變了全球的政治格局。

在20世紀60年代,中美關系陷入僵局。冷戰思維深深影響著兩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戰略上的不信任達到了頂峰。美國將中國視為「頭號威脅」,對中國施加了大量的外交、經濟和軍事壓力。而新中國成立不久後,韓戰的爆發使兩國直接面臨武裝對抗的風險。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第37任總統理察·尼克森做出了一個具有突破性的決定,他進行了那次著名的訪華之行。這次存取不僅大大緩解了中美長期的緊張關系,也為兩國以及全球格局的深層次變化鋪平了道路。

尼克森之所以決定訪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自身的戰略需求。在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外交政策出現裂痕,深陷越南戰爭,同時與蘇聯的冷戰關系因古巴飛彈危機而變得更加緊張。此外,美國原本依賴的西歐盟友也開始與美國漸行漸遠,無法全力支持美國的戰略部署。因此,尼克森意識到拉攏中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透過改善與中國的關系來改變美國的被動局面。

然而,尼克森政府與中國關系改善的最大障礙在於意識形態的巨大分歧。美國長期以來將馬克思主義視為主要意識形態敵人,並與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對抗。

在許多美國人看來,中國的共產黨政府是這種意識形態在東方的代表,因此美國一直將中國視為禁區,竭力遏制其發展。

不過,尼克森作為一名精明的實用主義者,沒有被意識形態的差異完全束縛。他清楚地認識到,與中國建立聯系實作關系突破,可以幫助美國擺脫越南戰爭的困境,緩解國內外矛盾。因此,尼克森敏銳地抓住了中蘇關系惡化的時機,他認為與中國實作關系正常化,不僅可以有效遏制蘇聯在亞洲的影響力,還可以為美國從越南撤軍提供有利條件。

此外,尼克森還成功擺脫了美國國內保守反對派對其親華舉動的阻撓。這些反對派長期堅持對中國采取強硬立場,但他們因廣泛民眾的批評和輿論壓力而失去了影響力。這為尼克森訪華掃清了國內障礙。

除了克服意識形態障礙,尼克森訪華期間還著重解決了台灣問題。長期以來,美國政府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與中國的核心利益產生嚴重沖突。然而,在訪華之前,尼克森政府已經開始放松對台灣的支持,到達北京後,尼克森明確表示,他承認「一中原則」。從這一點開始,美國事實上接受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為兩國後來正式建交掃清了最大障礙。

雖然尼克森在任期內沒有見證中美建交的歷史性時刻,但他為中美關系正常化所做的巨大貢獻將永遠被銘記。

第三位親華總統:卡特

在尼克森的努力下,中美關系重新回歸正軌。之後,吉米·卡特進一步推動了兩國關系的全面建交,達到了歷史性的高峰。

卡特雖然來自一個政治世家,但作為一名農場主,他對中國事務並沒有太多了解。然而,在他擔任總統後,他非常重視促進中美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互利合作。

在他上任的前三年裏,他帶領美國實作了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重大突破,這在過去30多年裏從未有人做到。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了大使級的外交關系。這是經過多年外交努力的結果,也是卡特執政後不懈努力的成就。

在1978年12月15日的聲明中,卡特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合法代表全體中國人民的政府。

他明確表示,美國將從1979年1月1日起,與中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並完全切斷了與台灣的外交聯系。同一天,美台【互助防禦條約】被正式廢除。

這份條約是在20世紀50年代簽訂的,代表了美國與台灣之間的準軍事同盟關系。

卡特的這一舉動徹底消除了分裂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潛在隱患,為美中關系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道路。

第四位親華總統:老布希

老布希是一位美國政治家,他不僅在總統任內對中國持有親善態度,而且一生中與中國建立了深厚的聯系。

從1971年開始,他就頻繁與中國打交道,並在與中國有關的多個關鍵崗位上任職。

1974年至1975年,他擔任美國駐華大使,在北京工作了13個月。

在此期間,他經常騎自由車穿梭於北京的大街小巷,親身感受中國的文化和氛圍,並被中國人民的樸實和友好所感染。

雖然後來不再擔任大使,但老布希對中國的熱愛沒有因此減退。

1989年,當他成為美國第41任總統時,第一項外事活動就是主動提出存取中國。

這個舉動在當時十分罕見,因為按照傳統,美國新任總統通常會先存取歐洲盟國。

但老布希打破了這個慣例,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中國作為首次出訪的目的地,顯示了他與中國的不一般關系。

在任期間,老布希積極推動中美關系的發展,盡管國內對他的親華立場有一些反對聲音,他依然堅持「重視中國」的政策。

老布希一生共22次存取中國,創下了美國總統的最高紀錄。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時,已是高齡的他再次來到中國,並感慨自己仿佛回到了「家」。

結語

許多美國總統,如羅斯福、尼克森、卡特和老布希,在他們的執政時期對中美關系的發展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他們的遠見和堅定決策,促成了兩國關系從對立走向緩和,為中美雙方的合作共贏開啟了大門。

然而,當今的美國領導人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路線,似乎在竭盡全力阻止中國的發展。

近期,美國的一系列行為再次引發關註,仿佛又掀起了一輪針對中國的新制裁。

首先,在本月15日,美國眾議院透過了一項法案,試圖阻止中國從伊朗進口石油。美國的這一舉動顯得手伸得太長,似乎試圖幹涉中國的能源采購自由。

然而,這還沒完,17日時美國又宣布計劃對中國的鋼鐵和鋁產品實施新的限制措施,關稅甚至提高到原來的三倍。

從這兩件事不難看出,美國的對華政策明視訊記憶體在問題,將中國視為潛在的威脅和競爭對手。

如果美國繼續堅持這條錯誤的道路,可能之前四位總統所積累的中美關系成果都會被消耗殆盡,而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將面臨動搖,這是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