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新書認為:印度「大國雄心」仍是「待完成的探索」

2024-07-11國際
參考訊息網7月11日報道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近日刊發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存取學者蘇米特·甘古利的文章,題為【莫迪對印度仍抱有大國雄心】。全文摘編如下:
2015年,印度職業外交官蘇傑生(現任外交部長)在擔任外交秘書後不久在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年會上發表演講稱,印度的目標是從「平衡大國」轉變為「領導大國」,強調了作為印度外交政策長期以來重要原則的一個目標:成為全球政治中的重要角色。
政治學家塔紮·瓦爾凱·保羅在其新書【待完成的探索:從尼赫魯到莫迪,印度對大國地位的追求】中,追溯了印度難以實作的外交政策目標的演變過程。他在書的開頭就解釋說,國際政治中的地位通常包含兩個層面:社會心理層面和物質層面。他認為,殖民主義的影響導致印度獨立後對地位的追求主要是社會心理層面的,因為英國讓印度在物質上陷入貧困,同時在民族心理上留下傷疤。
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民族主義領導人試圖找回這個新生國家的自尊,但保羅令人信服地指出,印度的追求超越了這兩個層面,還包含了源自長期反帝民族主義鬥爭的道德和文明層面。尼赫魯大力倡導去殖民化,堅決反對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還呼籲解決全球南方和全球北方的經濟差異。
政策缺陷削弱硬實力
保羅進一步區分了先賦地位和向往地位。印度獨立後的先賦地位其實並不明確:它顯然是亞洲的一個重要大國,但面臨的民族凝聚力和經濟發展等巨大挑戰削弱了它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另一方面,毋庸置疑的是,印度盡管物質匱乏,但渴望在世界政治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本書表明,印度及該國政治的某些特征反映了它對全球地位的追求。其中一章的主題是物質力量。保羅指出,作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和有核國家,印度的硬實力不容小覷。但他沒有充分探討印度為獲得這份實力而作出的曲折努力。經濟政策存在缺陷,對國內軍事工業基礎投資不足,忽視醫療和教育等重要社會領域,這些因素都削弱了印度的實力。
保羅在後面才寫到這些失誤,對此著墨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但值得稱贊的是,他強調了兩個依然存在的公共政策缺陷可能會削弱印度的硬實力,從而影響其全球地位。
首先,盡管印度在制藥和軟體等領域成績斐然,但研發支出仍然不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這對其創新能力形成制約。保羅強調,這體現在印度和中國近年來的專利申請數量上:中國是印度的五倍。研發支出不足導致印度在技術創新方面落後於其他國家,削弱了其全球地位。
其次,印度沒有為龐大的勞動年齡人口提供有酬就業以利用巨大的人口紅利。要充分利用大量青年勞動力,印度需要每月創造近100萬個就業機會。但歷屆政府都未能做到這一點,包括2014年以來莫迪的前兩屆任期。政府未能為激增的青年人口創造合適的就業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咎於不合理的經濟政策。
如今,印度的青年失業統計數據令人震驚:25歲以下人群的失業率為45%左右。除非印度能盡快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它無疑會影響印度的增長前景和全球地位。
面臨諸多關鍵挑戰
在另一個關於印度與其他大國關系的章節中,保羅闡述了對新德裏與北京之間競爭的見解。他提到一個觀點,即印度是一個沒有認清自己國際地位的地區新貴。但新德裏和北京之間的競爭不止於全球地位。有人提出,這是一場涉及重要安全競爭的多方面持久較量。
保羅沒有回避印度追求大國地位時會遇到的一個問題:印度人民黨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傾向。他認為,在印度,占人口多數的印度教徒受到優待,而少數民族遭到排擠,這可能會在國內和世界上產生嚴重不良影響。這種區別對待的政策在國內可能會引發不和,在國外則會進一步損害印度作為一個多元化民主政體的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莫迪成功地利用印度教民族主義浪潮提升了自己在國內的政治地位。但最近的選舉結果顯示,這股浪潮可能正在消退。莫迪是一位老練的政治家,為尋求選舉紅利,他可能會把重點重新放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計劃上,就像在第一個任期裏所做的那樣。如果印度人民黨領導的政府改變政策路線,淡化印度教民族主義,那麽印度可能朝著實作大國崛起夢想更進一步。
在本書的結尾部份,保羅探討了另一個重要問題:印度的國家能力。他提到了印度在尋求提高其全球地位時面臨的一些關鍵挑戰,包括提高基礎設施品質、改善醫療服務,以及應對迫在眉睫的氣候變遷。印度目前沒有做好充分準備迎接這些挑戰,因為其政策不夠平衡和連貫。特別是,如果不直面氣候變遷帶來的破壞,為此付出的經濟和人力代價終將削弱印度對大國地位的追求。
新德裏下一屆政府是否有能力解決這些急迫的問題,將決定印度能否實作其宏偉目標。(編譯/熊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