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受制於人,歐盟罕見悲觀:無法阻擋中國崛起,不想但必須反華到底

2024-09-16國際

現今全球政治和經濟格局持續變化,歐盟對待中國的態度越發矛盾且繁雜。

不過,博雷利話頭一變又說,想跟中國保持友好、不搞對抗的關系,那只是一種想得美的樂觀想法。歐盟和中國的對抗好像沒法避免了。

中國專家表示,這人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的態度,體現出歐盟存在的一種普遍的矛盾心態。

這種矛盾態度的根源在於:

在美國施加的壓力之下,他們只得站到反華那一邊去,可心底裏卻盼著別被卷進這場大國爭鬥的漩渦當中。

歐盟難道就沒別的路可走了嗎?還是說,他們正漸漸被推著走上一條自己不情願走的道兒呢?

歐盟,這「兩面派」

在對待和中國的關系時,歐盟老是呈現出一種拿不定主意的樣子,好像在合作還是對抗這事兒上,沒法做出決定。

這種雙面性不光在外交辭令中有,在實際政策裏也能看出來。歐盟這邊呢,一方面使勁說要跟中國在貿易和投資上密切合作,巴不得靠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沾光;

另一方面,在國際政治和經濟舞台上,老是參與針對中國的遏制舉動,像提高中國商品的關稅,還在敏感領域對中國企業的投資進行限制。

歐盟這種矛盾的舉動,真讓人琢磨不透其真正的意圖到底是啥。

好比在經濟方面,歐盟多次講希望跟中國把合作加深。2020 年,歐盟和中國談妥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原則性協定,目的是給雙方的企業帶來更公正的市場進入機會和更強的法律保障。

對歐盟來說,中國不光是個龐大的消費市場,也是個重要的供應鏈環節。中國經濟不斷增長,好多歐洲公司都想在中國市場占更大份額,好讓自己的經濟也能跟著漲一漲。

就因為這樣,歐盟裏好多成員國對和中國搞經濟合作特別積極,還很支持,覺得跟中國加強合作對歐洲經濟恢復以及以後的發展特別關鍵。

不過呢,歐盟在政治跟戰略方面越來越向著美國了,還對中國搞了一系列限制的舉措。

近些年來,歐盟不斷給來自中國的商品加征關稅,還強化了對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的審查,特別是在科技、基礎設施這些關鍵領域。

2021 年,歐盟拿所謂的「人權問題」當由頭,對中國的一些官員和實體進行制裁,這種帶政治性的做法,毫無疑問讓雙方關系變得更緊張了。

另外,說到中國的5G技術,歐盟的成員國都陸續對中國企業在這個領域的參與進行限制。

歐盟內部有著復雜心態,而這一系列矛盾行為背後的原因,恰恰體現了這一點。

首先,歐盟在經濟利益和政治立場上有沖突,這就讓它在對華政策方面左右為難。從經濟上講,歐盟離不了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幫襯,尤其是在疫情過後經濟要復蘇的要緊時候。

中國不光是歐盟的主要貿易合作物件,也是全球供應鏈裏關鍵的一部份。對不少歐洲企業來講,中國市場給予了沒法被取代的機遇以及發展的余地。

然而,在政治方面,歐盟著實得應對來自美國的壓力與影響。歐盟是北約的重要一員,在安全和防務這事兒上長期依靠美國,所以在國際事務中就免不了受美國的影響與牽制。

在中美競爭越發激烈的情況下,歐盟在一定程度上不得已得做出選擇,對中國的態度變得更強硬,這樣才能保住和美國的同盟關系以及戰略合作。

歐盟在對華問題上常常顯得「不太情願卻又很強硬」,這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

再者,歐盟內部具有多樣性,各成員國的利益訴求又不一樣,這就讓這一矛盾變得更加嚴重了。

東歐部份國家因為安全方面的顧慮,更願意跟著美國走,對中國的態度比較強硬;而德法等西歐國家跟中國的經濟往來更密切,常常覺得應該透過對話與合作來化解矛盾。

歐盟這種內部不一致的情況,導致其對華政策缺少連貫性與一致性,表現出「左右搖擺」的樣子。

總的來講,歐盟對華關系的兩面性,既體現出其內部利益的繁雜交錯,也表明了它在國際大國競爭裏的難堪境地。

美國的看法和立場

歐盟對中國的態度越發強硬,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給它帶來了影響和施加了壓力。

近些年來,美國針對中國的政策,主要變成了遏制與對抗,這一轉變不光讓它自己的外交策略受到影響,連歐洲的盟友也被深深波及。

美國是全球僅有的超級大國,它覺得中國崛起是對它全球領導地位的最大威脅,所以美國的對華政策就是想辦法遏制中國的全方位發展。

這遏制政策不光在經濟方面,還擴充套件到了科技、軍事以及地緣政治這些領域,就是想從好多方面去限制中國的影響力,壓縮中國的發展空間。

美國這對華的態度,主要是怕中國快速發展起來。中國的經濟規模在短短幾十年來快速變大,都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在不少高科技方面也有了明顯進步。

美國犯愁呢,覺得中國發展起來後,不光會讓它在全球經濟裏的主導地位變弱,還會使它在國際事務中的領導權不穩。

特別是在科技方面,中國在5G、人工智慧、量子計算這些前沿技術上取得突破,這使得美國覺得自己的技術優勢有被趕超的危險。

為了阻擋中國發展,美國搞了好些舉措,就是想全方位壓制中國在各個方面的興起。在經濟這塊,美國借關稅戰和貿易限制來對付中國出口,還打算斷開中國和國際市場的關聯。

從2018年起,美國給數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了關稅,想借經濟方面的壓力讓中國在貿易規則上妥協。

同時呢,美國增強了對中國企業的制裁與限制,像把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放進「實體清單」裏,不許美國公司給它們賣關鍵技術和產品,以此來壓制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能力。

在地緣政治方面,美國對咱中國的打壓,還表現在對國際組織以及多邊機制的把控上。美國在好些個國際場合指責中國,想要降低中國在國際上的名聲和影響力。

在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那些國際機構裏,美國老是挑中國政策和行動的毛病,想要把中國孤立起來,好讓自己能在國際事務裏保住主導地位。

另外,美國使勁搞所謂的「印太戰略」,想拉著亞太地區的盟友,去壓制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

在這種情況下,歐盟針對中國的政策肯定沒法擺脫美國的作用。

雖說歐盟在對華關系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可在美國的施壓和引誘之下,歐盟在不少問題上只能跟美國站在一邊。

美國對歐盟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歐盟是個超國家的組織,在國際事務裏說話挺有分量,影響力也不小。但是呢,雖說歐盟在想法上看重多邊主義和戰略自主,可在對華政策方面,它的立場常常被美國深深左右著,呈現出一種「並非自願的強硬態度」。

這一現象背後,有著復雜的政治、經濟還有安全方面的考慮,結果就是歐盟在面對中國時,很難不被美國的影響所籠罩。

歐盟這內部構造,致使它的對外政策挺容易被外部大國左右。歐盟是個由 27 個成員國構成的聯盟,它制定對外政策的時候,得讓各成員國都同意才行。

這些成員國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利益不一樣,像東歐國家以及波羅的海國家,它們歷史上和美國是鐵盟關系,對安全保障的需求特別急切,常常更依靠美國的庇護。

由於這些國家施壓,歐盟整體的對外政策變得更傾向於順著美國的立場,尤其在對待像中國這種大國的事情上,這一傾向格外突出。

美國憑借經濟手段給歐盟施加了很強的影響力。雖說歐盟跟中國在經濟方面互補性挺高,可美國在歐盟對外經貿裏也占著重要位置。

美歐的經濟關系挺緊密的,特別是在金融跟科技這塊兒,美國的主導地位那是相當穩固。美國有經濟制裁和市場封鎖的本事,這讓歐盟在碰到跟美國利益有沖突的事兒時,不得不小心應對。

好比說,2022 年美國弄出來的【通脹削減法案】,在新能源跟芯片這兩塊兒給歐洲帶來了特別大的競爭壓力,這就讓歐盟不得不琢磨著跟美國保持一樣,省得在全球科技和經濟競爭裏損失更多好處。

這種經濟上的相互聯系,讓歐盟在對待中國的政策方面很難徹底不受美國左右,尤其是美國對中國實施遏制政策的時候,歐盟通常不想冒險跟美國對著幹。

在安全這塊,美國對歐盟的影響那是相當深。打從二戰結束後,歐洲的安全結構很大程度上得靠北約,而北約的關鍵就是美國的軍事力量跟其所作的承諾。

冷戰那會美蘇對著幹,還有冷戰結束後的歐洲安全情況,導致不少歐盟國家到現在還得依靠美國來保障安全。

所以呢,在中美戰略競爭越發激烈的情況下,歐盟沒法徹底不管美國的安全顧慮和政策走向,在好多跟安全有關的事兒上,就得表現出和美國一樣的態度來。

這也就不難理解歐盟咋在對華問題上搞出「不情願的強硬」這態度了。

雖說歐盟裏邊有不少人想著透過對話跟合作來解決跟中國的分歧,可在多種壓力以及復雜利益摻和在一塊兒的情況下,這種想法常常沒辦法變成實際的政策。

美國搞外交可不單單是施加壓力,關鍵是在好多層面去影響歐盟的戰略抉擇。就因為這股影響力,在中美競爭的情形下,歐盟很難完完全全自己做主地制定對華政策,結果在實際行動中就呈現出一種「不情不願的強硬態度」。

以後啊,全球格局繼續變化著,歐盟能不能在中美競爭裏明確自己的態度和發出自己的聲音,這還是個沒解決的問題呢。

趙如涵、陳俊旭、鄒采玲:對法國11家智庫涉華議題、框架及話語展開研究,以此探討法國智庫的中國觀,刊登於【對外傳播】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