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日韓都發生了糧食危機,日本尤甚。日本民眾突然發現超市一米難求,而且米價漲到了10公斤300元人民幣,有人透過大批發商直接囤米了,貨架沒米,還開始限購。
現在日本零售商和消費者紛紛呼籲中央政府盡快投放儲備米,以緩解供應緊張。日本農林水產省官員8月30日表示不會采取這一措施,稱投放儲備米恐對大米流通造成影響。
日本為何不投放儲備米?日本為何缺糧?
從明面上來看,日本大米產量比去年減了20%,與日本今年創下了1898年有記錄以來的酷暑氣候有關, 高溫酷暑的天氣使得大米產量大幅減少,其中日本知名大米產地新潟縣所受影響尤為嚴重。
而日本近年來人口一直在減少,日本政府根據國情,對大米的產量進行調整,改耕其他農作物。 2023年,日本大米產量為661萬噸,同比減少1.4%,創歷史新低。 產量在有計劃的減少,高溫造成的意外減產,導致日本的大米供應開始變得緊張起來,日本民眾開始搶米。
8月8日,日本氣象廳再來一重擊,釋出了「日本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巨大地震註意報」 ,而這次強震預警直接加劇了日本對大米的搶購,進一步造成了緊缺, 商店超市的貨架基本空空, 好多日本家庭為此不得不改變飲食習慣,改吃其他食物,來適應當前的變化。
日本政府呼籲民眾冷靜,說下月新米上市就能改善。但問題是,水稻灌漿期需要大量的日照和高溫,但現在台風珊珊來了,日照和高溫恐怕沒戲了,台風「珊珊」預計將給日本帶來半米降雨量,又要考驗日本城市的良心下水道了。
而現在日本又把大米稀缺的原因歸結到遊客身上,認為是赴日遊客吃了太多大米。
當然,不能完全否認,因為數據顯示,今年訪日外國遊客數量同比增長了2.3倍,達到3212萬,平均住宿天數也從去年的8.8天增加到了10.1天。入境旅遊帶來的米消費量從去年的1.9萬噸增加到3.1萬噸,總計達到5.1萬噸,直接增長了約63%。而很多外國遊客們的目標就是日本庶民食物「飯團」。
日本此輪的大米的快速上漲,深層次原因,還與日本經濟的下滑與老齡化相關,經濟問題直接反映在G DP上,美國上半年的GDP在14萬億左右,而日本卻僅僅只有2萬億而已,這種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要知道日本在八十年代最輝煌的時刻,GDP總量接近美國60%,現在已經不到七分之一。
日本米荒背後,一大深層 原因是俄烏沖突推高了能源價格、日元貶值導致了輸入型通貨膨脹。隨著美國加息資本回流,日本踏上了貶值的不歸路。日本畢竟是一個外向型國家,能源、原材料半成品都需要進口,由於持續貶值,那麽必然進貨價相對上升,成本高企。
而俄烏沖突一個影響是導致全球化肥價格上漲, 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握有世界化肥原材料產量的四成份額, 日本難以購買到物廉價美的化肥等農資產品,也是其農作物減產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別小看化肥的生產和制造,這些都是具備完整工業鏈的國家才能生產制造的,日本的尿素、磷酸銨和氯化鉀等化肥也嚴重依賴中國供應。
日本政府幾年前就推動使用有機肥替代的計劃,但因為產量太低無法滿足自給自足需要,依然要加錢進口。
在其他物資的進口上,日本國內對應也要賣的更貴,輸入性通脹導致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被蠶食,生活成本上升。
根據日本官方公布的數據,雞蛋價格上漲了28.7%,普通速食價格上漲了14.6%,住宿費上漲了17.3%,許多商品的價格都創下了歷史新高。 日本帝國資料調查公司指出,2023年至今,日本共有195家主要食品及飲料業者生產的超過3.2萬項產品漲價,創下1990年代泡沫經濟後新高。
日本南韓都發生米荒,中國該擔心嗎?
以上是明面上的原因,但背後或許還有其他深層因素,有人認為,這次日本米荒背後,是國際資本已經盯上了亞洲,他們要以日韓為導火索,人為制造一場糧食危機,制造恐慌從而打擊熊貓的經濟。
這個可能性不是沒有。畢竟, 美國幾乎完全掌控了世界的糧食交易,四大糧商控制了全球80%的糧食交易,其中 ADM、邦吉、嘉吉 三家都是美國企業,只有路易達孚是法企。聯想到岸田文雄辭職,背後可能有他的無奈之處。那麽一個可能性,或許是瞄準中國市場。
從糧食產量數據來看,中國倒不怕。 日本2023年的主糧產量大約是1100萬噸,其中大米661萬噸。南韓2023年糧食總產量420萬噸,但中國遼寧就有2563萬噸。
作為對比,中國是6.95億噸,其中排名第一的黑龍江7788萬噸,排名第二的河南6624萬噸,排名第三的山東5655萬噸,排名第四的吉林4186萬噸,排名第五的安徽4151萬噸。
日本的糧食產量大約相當於中國的重慶市(1095.9萬噸),在中國省份中排22名。中國不但是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蔬菜生產國(占世界總產量的50%),還是世界最大的水果生產國(40%)。因此,日韓鬧米荒,從國內糧食產量與儲備來看,中國是完全不用擔心的。
民以食為天, 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國際糧企炒作擡高糧食價格,引發恐慌,帶動國內的搶購潮, 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 糧食一直是美國控制世界的手段之一,餐桌也歷來是國與國賽局的戰場。依靠強大的經濟實力,美國瘋狂補貼糧食生產,透過低價糧傾銷的策略,美國很容易就沖垮並控制他國的糧食產業。
回想糧食危機與次貸危機,在2008年重疊。在次貸危機引爆之前,西方資本想透過一場糧食戰爭將危機轉嫁給開發中國家,於是國際資本透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糧食市場,拼命的買糧、囤糧,散布訊息,哄擡糧價。——透過消耗掉糧食庫存,擡高農資價格,惡意炒作糧價三步走。
當時國際炒家想營造一種糧食供不應求的局面,我們這邊為了便宜糧價,則需要不斷拋售糧食儲備,而我們手裏有一張底牌,那就是1990年為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建立了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以及2000年成立負責管理糧食儲備的中儲糧。中儲糧不停的賣糧,炒家不停的掃貨,開始時,中儲糧半個月拋一次儲備,後來戰況焦灼,則幾乎隔一天拋一次。國際炒家吃進的越多,中儲糧拋售的就越多。
最終伴隨著次貸危機爆發,國際糧價撐不住了,中國的儲備糧還有一億噸,受糧價暴跌拖累,各類大宗商品價格全線下跌。中國在這場糧價狙擊戰中大獲全勝。
在過去,國內搶鹽、搶油、搶藥的事情也發生過多起,去年 日本啟動福島核汙染水排海,引發國際輿論極大關註,中國部份市場發生食鹽搶購現象,部份電商平台顯示「食用鹽缺貨」 ,就是因為被一些人在國內推波助瀾的營造人為恐慌,這波日韓米荒搶購潮,我們要警惕屆時波及中國,導致糧食和副食品價格會出現突然漲價,造成短期的經濟混亂。 如果國內消費者被國際炒家帶了節奏,自己先亂了陣腳,那誰也抵擋不了14億人對糧食的瘋狂搶購。
中國是人口大國,吃飯問題比天大。袁老曾經說過,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能絆倒一個國家,日本的米荒,也在告訴我們,把糧食牢牢抓在手裏的重要性。
日本和南韓一樣,耕地面積更是少得可憐,為數不多的優質地塊都拿來蓋樓修房了,但大米這類高產作物在亞洲國家的餐飲文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無疑也值得我們警惕。
中國人已經有信心和底氣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外界的危機訊號,及時做好準備。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