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瑙賽達向中國低頭,要求台當局改名後,大選票數幾乎一邊倒

2024-05-15國際

在本月12號,立陶宛舉行了一場新一輪的總統選舉。作為一個「半總統制」的國家,立陶宛總統並非名義上的職位,而是擁有外交和國防等重要權力的實質性職位。此外,由於本屆立陶宛政府是聯合執政,因此擔任總理一職的希莫尼特渴望透過這次選舉奪得總統之位,而現任總統瑙塞達則努力爭取連任。然而,在第一輪投票結果揭曉後,讓觀察者們大感意外。

根據路透社等多家外媒釋出的訊息,立陶宛總統大選首輪投票結果顯示,所有競選者均未獲得過半數選票。然而,現任總統瑙塞達以出色的表現獲得了44%的選票,位居第一;而現任總理希莫尼特則以20%的選票位列第二。根據立陶宛法律規定,第二輪投票將於本月26號舉行。雖然立陶宛大選的最終結果尚未揭曉,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勝負將在瑙塞達和希莫尼特之間產生。然而,「台灣問題」成為今年立陶宛總統大選各方候選人爭相表明立場的關鍵議題,無形之中為領先者瑙塞達創造了有利條件。

實際上,在首輪投票開始之前,瑙塞達就公開對台當局設立的所謂「駐立陶宛貿易代表處」提出了質疑。瑙塞達明確表示,盡管他本人「原則上支持設立貿易代表處」,但是該機構的設立過於倉促,並且沒有征求他的意見。更重要的是,該機構的名稱沒有按照國際規則使用「台北」來指代台當局,而是直接使用了「台灣」。瑙塞達表示,他連任後將推動「改名」,以確保立陶宛能夠穩定其與中國的關系。

這番言論不僅引起了民進黨當局的強烈反彈,也遭到了競爭對手希莫尼特的反對。然而,諷刺的是,當總理希莫尼特高舉著"價值觀"大旗痛斥自己的總統時,瑙塞達的得票率卻遠遠超過了希莫尼特。這間接地反映出立陶宛社會已經對這種反華把戲感到厭倦。而導致這樣民意反饋出現的核心原因在於立陶宛當初選擇了站在中國對立面。眾所周知,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從未妥協過,尤其是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用來抵制外部勢力幹涉的工具也日益增多。

立陶宛當初在台灣問題上的挑釁行為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不僅導致了其外交地位的降級,更重要的是對其與華貿易關系造成了嚴重影響。以牛肉為例,中國海關曾在2022年春節宣布,暫停接受從立陶宛啟運的牛肉進口申報,這簡短而直接的聲明直接擊潰了立陶宛牛肉出口產業鏈。

盡管在這個過程中,民進黨當局透過利益輸送來安撫立陶宛的既得利益群體,然而對於立陶宛社會而言,這種做法毫無實質性作用。至於最初支持立陶宛「抗中」的西方國家,在立陶宛出口受挫後紛紛保持沈默,不再提及「共同應對中國經濟脅迫」。而瑙塞達正是看準了這一點,因此高調主張「改名」,一方面是為了向中國傳遞恢復雙邊關系的積極訊號,另一方面則是迎合選民的呼聲以謀求連任。然而問題在於,作為一個人口僅有200多萬的彈丸小國,立陶宛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決定自身命運,這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假若立陶宛真正誌在改善與中國之間的紛爭,不妨在描繪美好前景之前,先行證明其具備自主決策的能力,獨立於外界幹擾下制定外交策略。畢竟,一段關系易毀難建,重建關系需經歷漫長艱辛。因此,在涉及瑙賽達的表態上,我們應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