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瑞媒:歐洲「反美」思潮呈擴大趨勢

2024-08-26國際
參考訊息網8月25日報道瑞士【新蘇黎世報】網站8月21日刊發題為【敵視美國——西方最流行的意識形態】的文章,作者是貝內迪克特·內夫,文章摘編如下: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瑞士的右翼資產階級內部出現鴻溝。7月初,【世界周刊】記者羅格·克佩爾和【除霧劑】雜誌記者馬庫斯·索姆進行了一場公開辯論,令上述鴻溝前所未有地凸顯。兩人就俄羅斯問題展開辯論,但最終更多是在討論美國。
克佩爾駁斥了那種聲稱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行動是出於帝國主義沖動的觀點。他說,其實是「北約在東歐推進」毒化了局勢,並導致這場最不必要的戰爭。索姆則認為,這場戰爭的主因是烏克蘭想要成為獨立國家,而俄羅斯人對此無法容忍。
克佩爾說,我們必須告別一種觀念,即所謂莫斯科是世上唯一的毒瘤,只要把它切掉,世界就會變好。他稱之為「好萊塢觀念」。索姆則說:「美國在1945年打勝仗後沒有拿走一平方米土地。俄國人則吞並了半個歐洲。」
兩人的觀點交鋒表明一種新動向。我們姑且稱之為反美主義、價值觀相對主義和自我否定。
就像幾乎所有發出反美聲音的右翼人士一樣,克佩爾也強調自己是「美國的鐵桿粉絲」。但他同時宣稱,俄羅斯正在用傳統、家庭、愛國主義、戰爭、宗教和男子氣概這些價值觀來反抗西方的「覺醒文化」和自以為是。
過去幾十年,將西方視為剝削力量的主要是左翼活動人士,歐洲右翼人士則將美國視為共產主義克星和民主保障者。美國在越南、阿富汗和伊拉克發動的一系列戰爭加深了歐洲人對美國的疑慮。此外,小國普遍反感那個什麽事兒都要插上一手的世界警察,更何況後者還總在談判中以勢壓人,為自己牟利——瑞士在銀行業就感受到了這一點。
此外,美國人的軍事幹預也導致了難民潮。許多右翼政治人物覺得,他們正不得不為美國人闖的禍埋單。但這些人往往對歐洲殖民主義的後果視而不見。
德國選擇黨的政治人物比約恩·赫克稱美國是不應出現在歐洲的「外部勢力」。他還說,美國人在阻止「德俄合作」。德國選擇黨一貫說德國是美國人的附庸。克佩爾則認為用「奴隸」一詞更貼切。
有些人甚至認為,德國仍處在美國的占領之下。德國【契約】雜誌的創始人于爾根·埃爾澤塞爾認為,位於德國拉姆施泰恩的美國空軍基地是「美國對德國實施異族統治的最放肆的象征」。德國哲學家裏夏德·大衛·普雷希特則一再為這種觀點提供哲學支持。他曾在【明鏡】周刊上將美國生活方式稱為「20世紀最成功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2024年德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德國各主要政黨的支持者中,最反感美國的是德國選擇黨和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的支持者。該聯盟還在其歐洲議會選舉的競選綱領中主張,歐洲「不應繼續充當美國的數位化殖民地」。
瓦根克內希特的丈夫奧斯卡·拉方丹幾周前在【世界周刊】上寫道:「難以置信:就像他們為了石油和天然氣而將中東變成廢墟一樣,美國現在為了阻止俄羅斯和中國獲得烏克蘭的原材料,正在推動戰鬥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
歐洲的反美情緒既來自左翼,也來自右翼,但也來自外部——隨著阿拉伯移民湧入。這些人雖然願意生活在西方,卻蔑視西方。作為一個松散的反自由聯盟,他們有著削弱西方的潛力。(編譯/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