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年度美劇TOP3,我求你們看

2024-07-08電影

30年前。

兩大帥哥湯姆·克魯斯和布拉德·皮特為世界貢獻了一部經典詠流傳之作——【夜訪吸血鬼】。豆瓣 29 萬人打出 8.3 分。

影版中湯姆克魯斯飾演的吸血鬼萊斯特

2022年劇版推出,引爆輿論。

有人誇它制作精良,演技爆表,尺度驚人。

有人痛批其就是拉的一坨,政治正確的馬屁劇,選角拉跨至極。 褒貶不一,眾說紛紜。

既然如此,只好用分數來說話。

第一季豆瓣8.5,分數尚可。

第二季豆瓣上9,IMDb最新一集更是拿下逆天9.4分。

評分飆升,熱度漸高,還沒完結, AMC就已經續訂了第三季

這麽自信?

那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今年這部水漲船高的翻拍續作。

「夜訪吸血鬼 第二季」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Season 2

2024.5.12美國

前情提要

影版裏,吸血鬼除了嗜血、長壽,以及見不得光的本性之外,基本上和人沒什麽不同。

但到了劇版。

吸血鬼被賦予了更多元的能力,堪稱「超能力吸血鬼」。

不僅擁有虎的力量,豹的速度,還能像鳥一樣飛到空中。

故事第一季第一集,就向我們展示了什麽叫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野性

不知道的還以為走錯了片場。

黑袍糾察隊第二季

除了體術過硬。

吸血鬼還擁有讀心術、時間停止、心靈感應、精神操控等離譜技能。

兩名男主的初次相遇,吸血鬼 萊斯特 (山姆·瑞德飾)就向心儀物件 路易 (雅各布·安德森飾)使用了心靈感應。

兩人第二次見面的牌局,萊斯特展開「攻勢」,用 時間停止 幫助路易換走了對家的牌,贏了米的同時,也贏得了路易的芳心。

不禁讓人想起一部熱門動畫,作為終極BOSS的吸血鬼DIO憑借著相同的時間停止能力把主角團大殺特殺。

JOJO的奇妙冒險

第一季的前半段內容,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

一個關於萊斯特如何透過展現吸血鬼的魅力將路易把到手,並培養成新一代吸血鬼的故事。

左:萊斯特 右:路易

1910年,美國路易士安那州,紐奧良。

路易是一名混血黑人,摸爬滾打多年,坐擁八家妓院,借此躋身上流社會。

一晚,妓院裏出現了一個容貌英俊、舉止優雅的男人萊斯特。他們一起喝酒打牌,幾番的聚會之後兩人成了朋友。

還是一起3some的那種。

後來路易的家中發生變故,他遭到家人的疏遠,崩潰邊緣的他來到教堂懺悔。

此時萊斯特出現,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他像野獸般殘忍,暴殺牧師,教堂秒變屠宰場。同時,他又像天使般溫柔,對路易敞開懷抱,把他「轉化」成了吸血鬼。

至此,關於兩人的鬼後生活正式拉開帷幕。

在影版裏,湯姆·克魯斯和布拉德·皮特演的正是這兩個角色,他們的互動讓人嗑出了姨母笑。

但在設定上兩人就是死直男,各玩各的,也沒有碰撞出什麽火花。失望的觀眾不禁發問:

而到了劇版,同性元素被前所未有的放大,主角自然而然地相遇、相愛、同居,進入了蜜月期,男子力♂溢位螢幕,堪稱腐子大愛的boylove。

兩人甜蜜同居生活.jpg

兩名男主的表演也極具張力,特別是飾演萊斯特的 山姆·瑞德 ,優雅之中帶著觀眾喜聞樂見的瘋批,加上那古典莎翁風格的歐洲口音,把男主迷得五迷三道(包括部份觀眾)。

故事後半段,則講的是兩名男主關系逐漸崩壞的過程。

路易在大火中救出一個小女孩 克勞迪亞 ,並用轉化的方式讓其保住性命。然而,「女兒」的加入沒有讓生活更美滿,而是帶來了大意的狩獵和暴露的屍體。

萊斯特決定把她趕出去,路易卻始終維護著克勞迪亞。伴隨分歧日益加劇,加上萊斯特出軌圈外女歌手,劇情走向了父女兩人不得已合力殺死萊斯特的結局。

第二季由此展開,講述兩人殺掉萊斯特後逃亡歐洲的故事。

第二季變化

最直觀的變化是 參演角色 的變化。

原先飾演克勞迪亞的 貝利·巴斯 替換成了 德萊尼·海勒斯

上:第一季 下:第二季

原因是由於檔期沖突,貝利奔赴了卡麥隆大導的【阿凡達3】,引來一片罵聲。

但也有人認為,雖然外型和觀感的連貫性減弱了,但德萊尼的演技似乎肉眼可見的更勝一籌。

另一邊, 萊斯特的戲份仍在。

死後的他作為路易甩不掉的夢魘常伴其身(前男友)。而更多的戲份則轉移到了一個新出現的角色,阿薩德·紮曼飾演的遠古吸血鬼 阿曼德 身上(現男友)。

其次是內容的變化。

故事發生的背景從美國的紐奧良換到了法國巴黎, 從路易一手打造的風情一條街變成了阿曼德主管的「吸血鬼大劇院」 (劇中的招牌就是如此明目張膽)。

兩季的劇情大同小異,都是圍繞 【吸血鬼們如何在躲避警方的追查下殺人謀生】 而展開。

不同的是,他們的 狩獵規則 從口頭的約定俗成,具象成一本成文規定的【吸血鬼法律】。其中一條規定: 殺死同伴的吸血鬼將受到制裁 。克勞迪亞的結局也由此埋下了伏筆。

狩獵方式 也從第一季以家庭為單位的單打獨鬥,前進演化成了以社團組織為單位的集體犯罪。

吸血鬼暴走族

不過值得吐槽的是,殺掉萊斯特的是貝利,但遭罪的是德萊尼,這讓觀眾對克勞迪亞2.0的遭遇多少感到不公。

最後是劇集風格的變化。

第一季中,影片透過華麗的都市的刻畫,對比之下更顯血腥,誕生了許多名場面。

比如第一集的牧師快樂夜,第三集路易對資本家的公開處刑,第五集克勞迪亞房間裏的小藏品,第七集三人在party上大殺特殺。 這些極具沖擊力的畫面讓不少觀眾生理不適。

到了第二季,血腥場面減少了,更多的筆觸放在了感情戲上,聚焦了主角們內心的迷茫與掙紮,賦予了劇集更多的文藝氣息。

例如身後同夥在大殺特殺

鏡頭卻聚焦兩人的調情

如果說,第一季圍繞吸血鬼個體而展開。夾帶的私貨是關於 性取向、殺生的倫理矛盾、以及親子教育 等問題。

那麽在第二季中,探討的主題就被放到了一個「吸血鬼社會」或者說「吸血鬼集體」當中,變成了關於 面對孤獨、法律,以及處理個人與集體關系 的問題。

不過有一樣東西從始至終都沒變。

那就是關於這部劇的罵聲仍在持續,罵的點也仍舊是那個喜聞樂見的「 政治正確 」。

「吸血鬼找個黑人來演也太扯了」

「LGBTQ專供是吧」

「為了zzzq加分罷了」

「醜黑人、同性戀,buff疊滿」

都是政治正確的鍋?

【夜訪吸血鬼】改編自美國作家 安妮·賴斯 197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本劇的改編,原作者也親自參與。

安妮·賴斯本人宣布已重獲版權

與兒子凱瑞斯托弗·賴斯一起將小說改編成電視劇

對於反對的第一種聲音(路易的角色改成黑人)。劇版【夜訪】可以說是被冤枉的,因為這確實是一個符合時代背景的改編。

在角色的設定上。

路易的設定不是純種黑人,而是混血的有色人種,歷史上也被稱為「有色凱瑞奧爾人」。

這一稱呼通常指法國和西班牙的移民與非洲人或黑人奴隸通婚所生的人種。在法國殖民時期, 混血的凱瑞奧爾人甚至擁有和白人一樣的地位和特權

這也解釋了為什麽來自法國的萊斯特會對路易一見鐘情。

後來,美國將路易士安那州從法國手中買回,並透過了種族隔離法案,凱瑞奧爾人才變成了幾乎與黑人同等的地位。

而路易作為一個努力在白人社會爭取一席之地的「下等公民」,壓抑、絕望、對自由和力量的渴望,也讓他成為吸血鬼的妥協更加合理。

而另一個角色克勞迪亞,同樣也將她改成了和路易一樣的混血黑人。並且,年齡從原著中的五歲,影版中的十歲(鄧斯特飾)改成了劇版的十四歲。

膚色的改動是出於 更能勾起路易的愧疚 (殺死資本家引發大火),從而在大火中將其救出。而年齡的改動,則是為了 規避部份的情欲橋段和童工法規

對於反對的第二種聲音(增加同性元素)。

可以說確有迎合主流,但也符合原著的設定。因為在原著小說中,本就暗含著兩名男主的兄貴情節,影版將其刪的一幹二凈,反倒是在規避美國90年代的時代背景下的文化沖突。

劇版【夜訪】是好是壞,評分可以說還是相對公允的。

它確實在一些部份迎合美國主流的種族和性別正確,但是顯然瑕不掩瑜,其仍舊是實至名歸的一代好劇。

制作精良、演技爆棚、觀感嗨到爆。

先說場景布置。無論是以紐奧良斯特利維爾為原型的紅燈區,還是路易家的莊園、萊斯特的聯排別墅,都能看到滿滿的經費溢位。

再說服飾道具。主角身上的西裝也頗為考究,日常休閑的棕色外套,嚴肅的黑色套裝,優雅的晚宴禮服,每天都不重樣。

相反的,展示血腥場景各種人體器官也極為逼真,這裏就不多贅述了。

整部劇在古典氣質下噴射著大量血漿,暴力也橫沖直撞,令觀感嗨~到不行。

DIO

一部優質的改編,打動人的從來不是討好的原則讓渡。

而是誠意的制作、出色的表演、深刻的主題以及暢快的觀感等等眾多其他元素。

用先入為主的偏見把一部劇一巴掌拍死,未免過於草率。影視劇的好壞,本身並不由是否「正確」所決定。

就拿【瞬息全宇宙】被「定罪正確」事件來說。

去年奧斯卡的最大贏家,不僅斬獲 最佳影片,還包攬了最佳導演、最佳女主、男配、女配、劇本、剪輯 在內的七項大獎,在競爭對手【阿凡達2】面前橫著走。

然而剛參選的時候,就被詬病是新時代政治正確的一坨。

後來它拿下奧斯卡,打了翻身仗。

然後呢,詬病結束了嗎?

沒有,仍舊有不少人把它得獎的原因全然歸於政治正確,甚至愈演愈烈。

「純粹拍給美國人看的」

「屎一樣的美式政治正確」

「有一種zzzq的尬美」

「乳化」


毫無疑問,在「正確」的蓋章認證之下,【瞬息】被噴得一無是處。

主創對此也已經見怪不怪了,畢竟連【寄生蟲】都被噴過,心裏也好受了些。

那麽,不搞「正確」這一套不就行了?

很遺憾,一樣被罵。

如果說【瞬息】是因為太過正確而遭受指責,那麽今年得獎的【歐本海默】恰恰相反。

他是一如既往的「不夠正確」。

於是 「老白男」「單調的男性敘事」 的批評一擁而上。光看評論你甚至都不敢相信這部竟是 70萬人打出豆瓣8.8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太白太男」

「老白男開會辣眼睛」

「三小時無聊惡心的白男政治角力」

「諾蘭——種族主義者」

當然,並不是說評論一部電影不可以從女性視角出發,只是女性視角在部份電影中並不具有代表性。

例如這部歐本海默的「個人傳記」電影,杜琪峰的【槍火】【放·逐】系列,以及以港片為代表的某些動作電影裏,女性元素並不是他們不可或缺的部份。

被稱為男人戲的槍火和放逐

相反的,電影的好壞也並不取決於分數,你同樣可以不喜歡【瞬息】和【奧本】。


因為前者畫面淩亂、玩梗老套、無法引起共鳴,後者漢斯季莫猶如響屁一般的配樂更是可以直接把一部份人勸退。

「正確」與否只是影響電影的無數個因素之一。當它從電影品質中「脫穎而出」時,這支判官筆才會顯示它該有的出公允性。

比如上月在大陸上映的【美國內戰】,它的宣發預告裏,用「美國大兵擊斃亞裔+香港是中國的」的雙料價值觀,在中美兩邊反復橫跳。

影片內容也可以說是「掛羊頭賣狗肉」, 觀眾買票觀影,紛紛直呼被騙

「預告片是騙人的」

「原來精華都在預告片」

「為何叫美國內戰?何不叫美國記者?」

「流於表面 2024最大失望」

而更為轟動的【小美人魚】,女主直接從紅發白皮膚的經典動畫形象變成「美杜莎」,實作了完完全全的顛覆,致使形象脫節。

觀眾無法把女主和印象中的美人魚聯系起來, 根本就是不顧觀眾死活的生硬改編

上:1989年動畫版 下:2023年真人版

歸根結底。

好劇是需要足夠的品質做支撐的。

需要有理有據、不懸浮、不脫節,能夠引起觀眾共鳴,才能抵消「正確」的側擊。

而另一邊,對於觀眾而言。

如果觀影時只糾結於「正確」與否,對電影的其他優點視而不見。

那麽再好的電影,也只能是無聊的一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