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小說家的戀愛觀,毀人三觀

2024-09-02電影

作為一種媒介載體,電影本身是一種視聽語言,它強調的是看見和聽見,這本是一種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展現形式,然而當我們觀看電影的時候,最直接的感觸莫過於電影帶來的一種窺視感,我們透過大熒幕看到的故事有別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電影或者是在窺視別人的生活,而且是一種成型的生活。為什麽電影是一種成型的生活呢?因為還有一種有別於電影的媒介載體叫小說。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影片【小說家的電影】講述的就是兩者之間的區別或者說是一種融合。小說家俊熙突擊拜訪了後輩的書店,在書店長談之後,俊熙在散步的路上邂逅了導演夫妻,在與導演夫妻發聲語言上的沖突之後,俊熙又邂逅了女演員,對於女演員的贊賞使得俊熙決定自己需要拍攝一部以女演員為主演的電影,電影是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電影中有這位女演員以及自己對於這位女演員的直接感觸。

熟悉了洪常秀的觀眾對於本片的邏輯問題曖昧並不是很驚訝,因為在洪常秀的電影當中,我們很難準確的把握一種已知的明確的故事線,換個角度來說,我們只有用情緒渲染才能準確的理解洪常秀所設定的各個場景之間的關聯。這是對於洪常秀的影迷來說的,對於普通觀眾來說,本片不是很友好,因為你看完之後,很容易陷入到一種怪圈,本片究竟說了什麽?

如同片名一樣,真正能理解本片就必須理解小說跟電影之間的關聯以及區別。小說家的電影,這是兩種概念的融合,這種融合並不是字面意義上將小說改編為電影,而是兩種不同側重點的媒介之間的交流與交流之後的融會貫通。

回到一開始的話題當中,小說與電影的區別在哪裏?電影是一種已經成型的媒介,因此,人們對於電影的期待在於電影的展現,電影表現了什麽,這種表現有沒有符合觀眾們對於這個故事的理解,對於這個故事的既有認知等等。當這些表現完美的呈現之後,觀眾們容易產生一個清晰的概念,比如說什麽樣得角色就應該是什麽樣得演員那樣,什麽樣得場景就應該是影片中的哪幾個片段那樣。電影展現了之後,一切就已經水到渠成了,而展現的好壞,就代表了整個電影的最終蓋棺定論。

但是小說不是,小說呈現的是一種對於讀者想象力的激發,讀者透過閱讀文字來最終為自己的想象力發動引擎。文字是活的,電影中的畫面卻是死的。這是小說與電影最根本的不同。電影呈現給觀眾的是一種恰似於蓋棺定論的東西,而小說呈現給觀眾的則是一種充滿了想象力的東西。當你不知道一個角色究竟有多麽的漂亮的時候,小說可以透過辭藻讓你的想象力發揮到極致,然而當你在熒幕上看到一個角色有多漂亮的時候,電影已經告訴給你了這個角色繫結的某一個演員,這個時候想象力沒有了,即便是在下一次看小說,你也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概念,因為你已經知道了某一個角色可以對標哪一個演員了。但如果沒有電影具象化,即便是同一個角色,不同時候閱讀這個角色身處的小說的時候,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觸。

這就是小說跟電影的最本質區別,一個固定,一個遊離。然而對於本片來說,顯然小說與電影的區別並不構成本片的核心觀點,本片的核心點在於小說家的電影。

小說家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去建構一部電影,而且是一部屬於小說家的電影。換句話來說,小說家如何讓自己遊離的作品換一個展現形式去繼續展現自己的遊離。什麽意思呢?上文說到,小說的內容是遊離的,並不是固定的,但是電影的內容是固定的,這就是兩者之間的區別。而小說家的電影則是要打破這兩者之間的隔離,將兩者融合展現,融合展現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什麽?是小說家的電影,而不是電影家的小說。

小說家的電影意味著電影是小說的載體,電影需要呈現出來小說的那種遊離,反之就是電影家的小說了。於是,本片最後呈現出來的小說家的電影確實是展現出來了那種遊離,我們依舊是無法從小說家的成片中看到明顯的故事線,而這種感覺或許就是小說家的電影最好的呈現吧。

理解了這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本片中的小說家在看到女演員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要讓她出演自己的電影,這種確認一方面是小說家在某一時刻找到了自己小說中主人公的具象,另一方面,也是小說家意識到了自己的小說需要透過什麽樣的形式最好的展現。即便是一開始都沒有敲定故事,小說家依舊是想要讓女演員出演,這種契合雖然也從女演員嘴裏透露過,比如說她認為小說家給她構築的故事確實是在她身上發生過的,但這種契合更多的是小說家某一時刻對於自己構築的人物的一種完美具象的發掘,但也僅僅是某一個時刻,當成片放映的時候,小說家離開了,因為這個時候,已經不符合當時的想象了。

……

你好,再見

#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