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繁花】能這麽火,是因為它真的拍懂了上海

2024-02-08電影

「市場永遠是對的。」

「一切歸功於時代。」

各位好,這兩天在家閑來無事,刷了刷年初引起熱議的網劇【繁花】。劇集太長,還沒看完,僅就我看到的部份,寫一篇文章。

其實,實話實說,我是一個對王家衛拍的片子不太感冒的人,很多人總說這位導演是「光影大師」,但在我看來,僅從光影上看,王家衛無論拍什麽地方的片子,都似乎是在拍香港,而是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最燈紅酒綠的那個香港。

這也是【繁花】剛上映時引發一定非議的原因所在,因為繁花所體現的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的上海,離現在有那麽一段距離,但也並非太遠,很多人覺得王家衛沒把當時大陸那種有一定程度的開放,卻乍暖還寒的味道拍出來。我覺得這確實是這部劇作的一大遺憾,王家衛的視角中的90年代上海似乎只有外灘、有黃河路、有在建中的東方明珠塔。

然而,這些,一如這部劇的片名所言,都只是【繁花】。他如果能稍微把鏡頭偏移那麽一點點,去拍一下石庫門裏的那些老弄堂,去拍一下當時幾戶人家擠在一間老房裏、鄰裏每天要為倒馬桶、上廁所這樣的瑣事爭吵的生活狀態,才算是拍到了當時上海的「根」。

不了解這些,你也就不能理解為什麽片中的主角「阿寶」等那一代上海人,更或者說所有同時代的中國大陸人都那樣拼命於致富——因為經歷了幾十年的與世界脫軌與彼此拘束的生活。中國人的致富、改善生活狀態的渴望在那個時代不可遏制的達到了一個極盛。正因這種強烈渴望的存在,才造就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老百姓一起奔致富的共識和影片那種烈火烹油式的繁華與燈紅酒綠的繁花。

但我依然願意把極高的贊譽送給【繁花】,因為雖然缺失了那個時代人們致富的根由,但【繁花】確實拍出了某種「上海精神」——劇作的開篇,胡歌所扮演的普通工人阿寶,提著一堆的禮物,去請剛剛刑滿釋放、住在閣樓裏的叔爺出山,叔爺年輕的時候是上海灘叱姹風雲的股票交易員,卻在特殊年代的時候因為投機倒把罪被關進監獄,一呆就是十幾年。年輕的「阿寶」找到晚景潦倒的他,告訴他國家現在又開放股票市場了,您的畢生所學有了用武之地,請您教我。

這個小小的細節其實相當還原歷史的真實,我大學是在上海讀的,尤記得上經濟課的時候,有位老師就講過,說為什麽改革開放以後,上海能夠領先於內地很多其他城市,率先搶到先機,重新崛起為一個國際大都市。他說根本原因不是上海的經濟底子、地理環境或者政策傾斜,而是這座城市商業文明的「根」沒有徹底斷絕。這個城市裏有千千萬萬像「叔爺」的「老克勒」(上海話「老紳士」),你別看他們蝸居在弄堂裏每天和小市民一樣買茶葉蛋、倒馬桶了。但這批人是真的吃過見過一個現代的世界經濟中心究竟應當是怎樣執行的。

有這批人還健在,有他們所代表的那種海派文化在,有阿寶這樣的年輕人願意向他們虛心求學,這個城市原本氣若遊絲的那種氣若遊絲的「都會味兒」就能被吊回來。

【繁花】把這種上海精神「隔代傳續」的味道拍出來了,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叔爺」就像黃石公教張良、法利亞長老教基督山伯爵一樣去培訓他的徒弟「阿寶」。先讓他借六千塊錢,全買一只股票,等到股票賠的只剩三千了,再讓阿寶全部丟擲去,問他:你心疼吧,心疼就對了,等你經歷過最慘痛的失敗,賠的一無所有,就知道其實也不過如此。做生意,要想贏,先得學會輸。現在你可以掙錢了,再借一萬,去買某某股票……

我覺得這一段其實是拍的特別傳神的一段故事。什麽商業文明精神,商業文明精神的本質,就是一群隨時準備失去一切、卻仍可以從頭再來的人所進行的創業。在人類進入商業文明社會以前,人類所熟知的那種權力社會是更血腥也更沒有底線的,一個玩家一旦在權力鬥爭中失敗,那麽他就不僅會失去一切,甚至喪失掉自身和家人的生命。而商業文明是一種有底線的賽局,一個賽局者即便失敗、失去了一切,只要他的經驗與技藝仍在,他就依然可以重新白手起家,從頭幹起。這是最大的進步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比爾蓋茲、賈伯斯這樣的人敢於從大學裏退學,在他們的車庫中創業。而片中的阿寶在叔爺有意讓他蝕了三千本錢之後,依然可以繼續在商海中拼搏,並且愈挫愈強,一步步成為寶總。

我覺得這個開頭,其實是整部劇後面所有劇情提綱挈領的一個總預演,繁花是一部劇情非常密集的劇,王家衛在劇中塞滿了無數的商戰、股戰,無數人在劇情的起承轉合當中幾起幾落。但是在這種紛繁蕪雜當中,我們還是能看到一條主線——那些願意以自己的一切全力以赴、並不懼怕從頭再來的人,最終會在這場賽局當中笑到最後。

就像叔爺對阿寶說的:天氣不會一直好下去的,人不會一直吃上風的……但目標從來就不遙遠,一步步,一天天,走下去,剩下的交給時間。

前不久剛剛去世的查理·芒格曾將他的投資經總結為「長期主義」,而在我看來,【繁花】中的叔爺,和他代表的那種海派「老克勒」身上其實也有一種「長期主義」的精神。他們以自己的底線、自己的耐性、自己的拼搏,「不響」的去做著自己的生意,過著自己的人生。

所以很多人覺得【繁花】的結局好像是個悲劇,阿寶透過拼搏變成了寶總,寶總又破產重新變回了阿寶,好像一切又回到了起點。一切「繁花」宛如一場夢幻。但我卻不這樣認為,生意黃了可以再做,好天氣沒了還會再來。一個人,只要他所練就的技藝在、底線在、勇氣在,繁花會隨著下一個春天的到來重新綻放。

易雲「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說的無非就是這個道理。

這就是海派文化的精髓,很多人覺得典型的上海人算得精、性子軟、做事情「不響」、遇上風險繞路,難成引領時代的擔當,至於上海「冒險家」們樂做的生意,以我們的傳統農業視角看來,似乎更是一種舍本逐末的行為。但事實上,你去翻翻中國近現代史,這個城市一直是在中國的最前沿的。太多時候,正是這裏的「冒險家」們、無數的叔爺和阿寶,把我們這個古老的、習慣了農業文明的國度,一點又一點的拉入到現代工商業社會的軌域當中去。如唐德剛先生所言,牽引著中華文明這艘巨輪,度過「歷史的三峽」。

行船之間,我們看到繁花開了又謝,時代去了又來,股票跌跌漲漲,經濟與投資環境時而暖春、時而寒冬,無數個現實中的叔爺與寶總的人生,在這冬去春來中起起伏伏。一切看似只是輪回與碰運氣。

但我卻依然相信,這些曾經的「繁花」是自有其力量的,因為唯有那些看遍過繁華的人才會更加渴望那春暖花開的世界。而無數人的意願終將會匯作洪流,不可逆的去推動歷史向那個他們所期望的方向去前行。

就像【雛菊的世界】那個故事裏說的一般,弱小的繁花,有時也會最終左右一顆星球的氣候。

所以繁花有意義、上海有意義、商業文明有意義、你我人生中所有曾經歷的浮華與燦爛都有意義。繁榮雖然會逝去,但對它的追憶與向往,終會成為人們追尋更美好未來的路標與勇氣。

此刻,2024年的新春已近,刷完這部劇的我想起了很多,作為一個在上海生活了許久的人,我想起了關於那座城市的很多,發現自己其實對它很是眷戀。

就願中國有更多的【繁花】,更多的上海,更多的叔爺與阿寶,更多的城市精神吧,

所謂城市,就是一群並不懼失去一切、卻仍可以從頭再來的自由拼搏者所組成的社會。

那樣的社會,那樣的時代,和他們終將召喚出的現代文明,值得這樣一部燈火燦爛的【繁花】。

文章的結尾,我想以這部劇中我印象最深的兩句話作結:

一句是阿寶說的,在他賠錢時,他咬著牙篤信:市場永遠是對的,錯的只是人。

另一句是叔爺說的,當阿寶賺錢要感謝他時,他提醒阿寶:一切歸功於時代。

市場永遠是對的,

一切歸功於時代。

我覺得,【繁花】之所以這麽火,是因為它真正拍懂了上海,拍懂了商業文明,也拍懂了那個時代。

即便繁花已逝,只要人與信念仍在,它還會再來。

全文完

本文3000字,感謝讀完,喜歡請三連,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