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最終票房將破10億?【誌願軍2】口碑爆了,看完我想說:朱一龍該贏

2024-09-30電影

我想,每個觀眾看【誌願軍2】,都很難不流淚。

當李曉唱出那首「張老三,我問你」,誌願軍們喊著家鄉的名字沖鋒,我旁邊點映場的好幾個觀眾都哭了。我強忍。

當片中的戰損記錄員楊三弟,用滿本的名字,記錄下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我身後的大哥開始猛烈地抽噎,我還強忍著。

可當影片最後,朱一龍飾演的李想最後說出那一句「報告軍長,我們回不來了」,然後作為全連最後一位活著的戰士,在戰場上豎起那面破洞的紅旗。

而那朵他珍而重之的筆記本裏的小白花,最終化作了戰場上的一個瓢蟲,我忽然感覺心被什麽紮了一下,一直強忍的眼淚,決堤一樣,嘩啦啦流了下來。

今年國慶檔11部大片廝殺,形勢並不明朗。

陸川的【749局】預售領先, 趙麗穎的【浴火之路】後勁十足。

劉德華的【危機航線】口碑超出預期。

而【誌願軍2】上映首日目前累計票房破1600萬,以14.7%的排片,拿下了全天46%的票房。貓眼對影片的最終票房預測,是10.89億。

最終國慶檔票房冠軍鹿死誰手,現在還不好說。

但我現在就敢斷言,國慶檔口碑第一,一定是【誌願軍2】。

憑什麽這麽說?

就憑看完點映場,走出影院30分鐘,我內心仍然久久不能平靜,到現在腦海還在回蕩那首——「張老三我問你 你的家鄉在哪裏 我的家在山西 過河還有三百裏」。

就憑影片,把那場蕩氣回腸的鐵原狙擊戰,全景式展現在我眼前。

平復了一天的心情,終於等到影片正式上映,是時候說說了。

故事和人物,有哪些亮點?

朱一龍、吳京,這次演得怎麽樣?

導演陳凱歌,又如何展現這場波瀾壯闊的,誌願軍「存亡之戰」?

三個問題,咱們一個一個揭開。

一、鐵原狙擊戰,陳凱歌到底怎麽拍?

【誌願軍1】和【誌願軍2】雖同為一個系列,但兩者的故事構架並不相同。

【誌願軍1】全景式展現了抗美援朝戰爭從決策到出兵、彭德懷親臨敵後,乃至松骨峰戰役的全過程。

而【誌願軍2】則重點將鏡頭對準了「鐵原阻擊戰」。

又將敘事重點,放在了中國人民誌願軍第63軍上。

1951年5月,63軍剛結束持續一個月的作戰,就受命進駐鐵原戰場,正面對抗「聯合國軍」4個師。

2.5萬對5萬。

更嚴峻的是,我軍幾乎沒有重武器。輕步兵對裝甲兵,如何守得住?

而武裝到牙齒、步坦炮協同的敵軍步步迫近,1個小時,敵軍的4500噸炮彈向我軍一個師的陣地傾瀉;

而63軍身後,是數十萬正在轉移的我主力,正像彭老總說的,這是誌願軍的存亡之戰。

為了完成任務,63軍189師的戰士化整為零,分為數百個作戰單位,把自己變成一根根釘子,牢牢釘在陣地上。

組成了一座鐵原上最堅固的「鐵長城」。

這場浩瀚大戰,出場人物多達近百人,重現多個歷史現場,體量大、線索復雜,皆用鐵原狙擊戰這條「麻繩」,把故事牢牢拴在一起。

而陳凱歌就是栓麻繩的人。

開頭的十幾分鐘,當看到眾多角色像走馬燈一樣出現時,我還擔心導演的文藝心發作,令故事太散。

但看過全片,我再次對陳凱歌執導戰爭片的能力刮目相看。

影片被分為兩部份,一是宏觀視野,以廣角鏡頭呈現兩軍交戰的恢宏場面,呈現波瀾壯闊的戰爭全域。

戰,還是不戰?當然要戰。

敵我軍備差距懸殊,拿什麽打?

為了讓觀眾直觀地理解戰場上瞬息萬變的形勢,電影不斷用沙盤和地圖,來展現敵我雙方行軍的路線和形勢變化。

震撼人心的戰前動員,化整為零的戰術方針,還原的戰術裝備……把「鐵原阻擊戰」這一生死存亡之戰「庖丁解牛」,呈現給70多年後的觀眾。

但如果拍的太宏闊,觀眾依然無法理解這場戰役的艱苦卓絕。

於是就有了影片的第二部份:拍局部戰場。

更準確的說,是透過李想(朱一龍 飾)的一營這個作戰單位,具體地告訴觀眾,這場軍事史上「以點破面」的經典戰例,我們是怎麽打的?又是怎麽打贏的?

比如,一營以「拔碎牙」戰術對戰裝備精良的敵軍,用草人偽裝假戰壕聲東擊西迷惑敵人,用午夜地道偷襲、前後夾擊、水淹等靈活戰術,和敵人周旋到底。

觀眾可以看到,李想對戰局的判斷、預測,以及如何利用時間、空間以及僅有的土制武器、仿制武器克敵制勝。

比如利用木板和壕溝巧設障,將敵軍坦克困於壕溝,同時引爆炸藥和汽油桶,熊熊火光中一舉殲敵。

還有孫醒(陳飛宇 飾)善用地道戰,如戰場上的幽靈出沒,殺的敵人猝不及防。

上一部就讓觀眾印象深刻的楊三弟,則用敵人的仿制「巴祖卡」火箭筒,一炮轟掉敵人的坦克。

不得不說,劇組把「米卡伊」蒸汽汽車、百夫長、M-26等重武器道具都做得太逼真了,再加占地面積超100萬平米的拍攝場地,實景搭建的萬米戰壕等等,影片無疑是國內最頂級的軍事大片。

但震撼的不止這些戰爭大場面的沖擊,更有擲地有聲的細節。

比如面對敵軍的重火力壓制,戰士們不得不暫時後撤,但當一聲堅定的哨聲劃破滾滾硝煙,戰士們又重新殺回一防,奪回陣地。

當然還有,全片的最後一戰。

如果說【誌願軍1】的「激戰松骨峰」是電影最後的高潮戲。

那麽【誌願軍2】中,一營的最後狙擊戰,無疑將成為新的經典。

在三天築起的鐵原防禦工事裏,一營激戰12晝夜,從一群鐵血雄兵,打到只剩一些浴血殘兵,到最後,只剩一個人,一桿旗。

敵軍萬炮齊發,鐵原靜默無言。

所有的戰友全部倒下了,但戰至一人,也誓死不退。

這場殘酷戰役中,我們能看見的,是一個個鐵血的戰士,鮮活的人。

以及,永不退縮的氣節。

那種沖出螢幕、直擊人心的畫面沖擊力,真的讓觀眾能夠直觀感受到什麽叫做「英雄鐵軍」。

以及當年的誌願軍憑什麽能打贏這場存亡之戰、創造以少勝多的奇跡?

鐵原狙擊戰,我看懂了。

二、誌願軍存亡之戰,5大細節能有多動人?

陳凱歌在首映禮上說過一句話:「我們拍一場仗還不夠,還要拍一群人。」

一群「身後即是祖國,我們無路可退」的人。

比起宏大戰爭場面,小人物的經歷,命運悲喜,更能讓我們感受到誌願軍的偉大。

【誌願軍2】讓我們認識了不同的人:一營教導員(朱一龍)、轉譯員(張子楓)、戰損記錄員(張宥浩)、軍工專家(朱亞文)等等,在透過人的故事,故事的細節,去呈現這一場——存亡之戰。

比如細節一:一朵小花

在【誌願軍2】裏,故事從老李家三口切入,被迫分離多年的家人, 在戰場完成了團聚,但卻不足5分鐘,就再度分離。

打動我的,有老李握著的家裏鑰匙,有李想帶著妹妹李曉跑出炮火覆蓋。

但最動人的,無疑是李曉別在李想水壺上的那朵小花。

小花被李想帶去戰場,夾在筆記本裏成為幹花。

小花雖然幹癟,但仍有花香,這朵小小的花,又成為一營最後的戰前動員裏,他和一營戰士們回味起的,「好日子的味道」。

戰場硝煙滾滾,戰士們聞到的卻是故鄉的花香。

而在李想最後一戰之前,又將糖紙疊成了小船,讓它載著那朵小花向遠處飄去。

一朵小花,不知承載了觀眾多少眼淚。

細節二:一首老歌

那就是那首「張老三,我問你」。

雨夜裏,當沖鋒的戰士們在歌聲裏一個個喊出自己的家鄉名,河南焦作、湖北天門、四川宜賓……戰士們來自全國各地,最後異鄉埋忠骨。

我想,這就是我們誌願軍,憑什麽「打贏這場不可能之戰」的答案。

細節三:楊三弟的本子

張宥浩飾演的楊三弟,在【誌願軍2】中,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戰損記錄員。

他們的任務是給犧牲的戰士們拍遺照做記錄,好讓後世的人們記住他們的名字。

到最後,那一滿本的名字背後,是一個個曾經活生生的可愛的人。

戰士們沒能活著回到故鄉,但李想說出的戰士們的願望,因為他們的犧牲實作了:讓故鄉的人,過上好日子。

細節四:吳本正的表情

朱亞文飾演的吳本正,是來戰線搜集戰士們的武器反饋,從而制造出更好的武器。

作為從理論出發的武器專家,他不相信能10公尺內完成抵近投彈。

在戰前,一個小戰士試探地要了他一顆山果子,他端著碗人手分發了一個,還沒發完,炮聲響起,所有人快速回到戰壕裏。

而接下來的一場大戰中,戰士們用生命示範了,如何完成10公尺內抵近投彈。

於是就有了,吳本正那個被震撼的表情。

所有戰場上的定律,都在我們的誌願軍戰士面前失靈了。

因為一切的常識都無法解釋,我們的誌願軍。

最後一個細節:李想犧牲前舔的糖紙

影片中,有一顆管穿始終的糖,被國內的小學生寫信寄來,從彭老總手裏遞出,又歷經了李默尹、李想父子的手,最後落在了妹妹李曉的嘴裏。

而哥哥李想在犧牲前,舔了一下那塊糖紙,最後把糖紙做成了小船,帶走了妹妹送給他的那多小花。

硝煙炮火之下,數十萬計鮮活的生命化為一個個數位。

「張老三,我問你,你的家鄉在哪裏?」

所有人都有家鄉,所有人都想回家,但有幾十萬誌願軍戰士,回不去家鄉了。

回不了家,是為了家鄉山河無恙。

戰士們的犧牲,是為了祖國山河大地未來日子的甜。

三、朱一龍、吳京、張子楓、辛柏青,演得怎麽樣?

所有演員,都貢獻出極佳的演技。

但最打動我的演員,還是朱一龍。

不僅因為李想這個角色,戲份最多,人物塑造最完整。

更因為朱一龍獨特的氣質,令他塑造了一個國產戰爭片中,少見的儒將。

這個角色有戰場上奮勇殺敵的一面,也有生活裏思念牽掛親人的一面。

甚至是有極其文藝的一面,很少有戰士會在犧牲前,將手中的糖紙疊成小船,在和平時代,這本應該是個詩人。

但在戰場上,他卻是無畏的戰士,全片他演的最好的一場戲,無疑是最後一場戲。

路演時朱一龍回憶起這場戲,說當陳凱歌導演讓他「把旗子插上」,朱一龍說那一刻自己有點恍惚,一時間以為是真實戰場上傳來的聲音。

而我看到那一刻,也有些恍惚。那一幕那麽揪心,又那麽動人。

而張子楓的發揮,也遠比第一部出彩,這個整部電影裏唯一主要的女性角色,每一場戲都那麽自然,張子楓演得又那麽生動,特別是她對哥哥的情感,真摯,樸素。這也讓最後李想的犧牲,更令人揪心了。

而辛柏青的表演,就像電影的壓艙石。

他塑造的李默尹這個我軍高級參謀,依然那麽沈穩冷靜,但又會在家人團聚的時刻,失控落淚。

最後說一句吳京飾演的傅崇碧。

戲份比我想象的更少,但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個角色就像鐵一樣,帶著一種不屈不饒的硬氣,當他說出「拿下鐵原」,你就會覺得,這一戰,我們能贏。

我想,這就是所謂演員的星光。

四、【誌願軍2】該贏

最後總結一下吧,無論從任何角度,【誌願軍2】的品質,都不輸第一部。

相比第一部的過於宏闊,放進去的東西過多,這一部的故事重點更明確,也提煉出更多鮮明個性的人物,拍出了更多的英雄故事。

陳凱歌這一次對戰爭戲、動作戲和情感戲的節奏把控,更加遊刃有余。

人物塑造更精彩,全片淚點比第一部更多,越往後,越難以抑制自己的淚水。

一句話,如果說【誌願軍1】的最大優點在於展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宏闊。

那麽【誌願軍2】最大的優點,就是拍出了「誌願軍」。

一群血肉之軀,不懼飛機炮彈。

那是因為他們是身後那片土地上的兒子、丈夫和哥哥們。

在首映現場,有一位90多歲的誌願軍奶奶。白發蒼蒼,動情地講述她跟哥哥在北韓戰場上的那些往事,他哥哥最終犧牲在北韓戰場上,沒能回家,就像影片中的李想一樣。

讓老人感動落淚的真實背後,是電影拍出了「誌願軍」的靈魂。

何為「誌願」,是英勇,是責任,是信仰。

是雖愛好和平,但被侵略時也會奮起反擊的無奈、遺憾和悲愴。

是千萬萬無名英烈和一營戰士一樣,甘被青山埋枯骨。

才換來和平之風吹過今日的鐵原。

歷史硝煙散去,但隨著糖紙做的小船飄遠的小花,終究潤澤大地,又化作無數山花爛漫。

當如今的我們再次回眸。

無以報酬英雄,唯有永遠銘記。

每一個國慶檔,都應該有這樣一部電影。

告訴新一代觀眾,今日從何而來。

這或許也是國慶這個節日的應有之義:

是慶祝。是團圓。

也是紀念。

「為什麽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