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馬利烏波爾三部曲」終結篇,最後一塊拼圖終於完整!

2024-06-29電影

平凡的一天,娜塔莎·沃丁在柏林家中播放一張紫膠老唱片。那張唱片裏燒錄的是烏克蘭民間音樂,娜塔莎本想用它給家中的清潔女工娜斯佳一個驚喜——因為娜斯佳和娜塔莎的母親一樣,都是遠離家鄉來到德國的烏克蘭人。

不料,伴隨著憂傷的、帶著頭腔共鳴的清唱,一旁的娜斯佳突然淚流滿面……

這是【娜斯佳的眼淚】的開端。娜塔莎·沃丁借這本書,追問一位平凡烏克蘭女性眼淚背後的含義,揭露又一段鮮為人知的當代東歐個人史。

娜斯佳出生在烏克蘭西部一個猶太人口占很大比重的鄉間小鎮。成長於蘇聯時期的她,是少先隊的積極分子,也是班上的尖子生。大學時代,她響應國家號召選擇了工業國建設中急需人才的土木工程專業,並與醫學系的學生羅曼墜入愛河。

二人於同一年順利畢業,娜斯佳的前途看似一片美好——她在負責規劃和實施全市建築計畫的市建聯合企業獲得了一份工作,和心愛的人結婚生子,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

然而,娜斯佳自此被卷入了蘇聯婦女的共同命運,不久後便意識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除了做好土木工程師的本職工作,她還要承擔傳統女性服務家庭的責任,打理繁重的家務事。她被困在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夾縫之間,超負荷工作,孤立無援,而所有人都將這些當成對女性而言理所應當的本分。

「這段歲月對她來說就像一條無窮無盡、永不停止的傳送帶,又像一條奔流不息、一成不變的長河,灰暗無光,令人麻痹,沒有任何逃脫的指望。」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獨立,走上了人們企盼已久的自由市場經濟道路。失業危機與惡性通貨膨脹讓娜斯佳變得一貧如洗,她與羅曼的婚姻也在無盡壓抑中走到盡頭。這時的她,過著在蘇聯時期從未想象過的日子。娜斯佳來到德國柏林,給闊太太做清潔女工。為了讓留在基輔的外孫斯拉瓦多吃一口飯、多添一件衣,受盡冷眼和屈辱。

從土木工程師到漂泊他鄉的女傭,娜斯佳經歷了人生的一落千丈,但命運似乎仍未放過這個堅強的女人。

為什麽一向謹小慎微的她,不惜違背原則求助於灰色渠道,也要留在柏林?為什麽她會與德國的門衛再婚?娜斯佳的故事仍在繼續,她的故事,也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千千萬萬個東歐人的故事……

二十世紀的後五十年中,隨著冷戰結束、蘇聯解體,烏克蘭人要面對的不止是物質上的匱乏,更有精神上的迷茫,漂泊他鄉的娜斯佳對此更是深有感觸。

面對生活條件的劇變、感情的挫折、遷徙異國的鄉愁,娜斯佳始終維持著「一向內斂又看似快活」的形象,絕不輕易落下眼淚;但當她聽到那首烏克蘭民歌,她還是難以抑制自己眼中的淚水。

距離大規模迫害「東方勞工」,已過去半個世紀,東歐人民卻仍然壓抑著「不被看見的眼淚」。

在「馬利烏波爾三部曲」中,娜塔莎·沃丁總在用悲憫而真誠的筆調書寫 「不被看見的人」

【她來自馬利烏波爾】是娜塔莎還原母親家族史的一場尋根之旅,這本書的出版,第一次讓二戰中遭受迫害的隱形群體「東方勞工」進入全球大眾的視野;接著是的第二部【暗影中的人】,講述了娜塔莎父親矛盾而悲哀的一生,與前作中母親的故事形成了平行對照。

完成這兩本書之後,娜塔莎並沒有繼續寫作關於自己家族的故事,而是將目光聚焦在烏克蘭裔清潔女工娜斯佳的身上。娜斯佳似乎與娜塔莎的父母並沒有直接聯系,但娜塔莎卻有意用她的故事補足「三部曲」中東歐普通人歷史脈絡的當代部份。

「從她的淚水裏,我一下子又看到了我母親的那份鄉愁,那種無邊無際、無從醫治的情感,它是我童年裏猜不透的謎,是關於我母親的秘密,是一種打我記事起就無時無刻不折磨著她的暗無天日的重病。」

比起故紙堆中身份未明的人們,娜斯佳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輪廓。 寫作她的故事,無需不遠萬裏去尋找她的根源,只需和她敞開心扉,促膝而談。 如果說【她來自馬利烏波爾】提醒我們不要遺忘歷史,那麽【娜斯佳的眼淚】則是鮮活、銳利的叩問,提醒我們必須見證當下。

女人沒有國家

但一直在戰鬥

一代人的流亡與遷徙

全人類的恐懼與自由

當代東歐版【奧德賽】

最後一塊東歐私人史拼圖終於完整

點選圖片,立即購買【娜斯佳的眼淚】

內容簡介:1993年的一天,娜塔莎在家裏放了一張俄語唱片,身旁的清潔女工娜斯佳突然淚流滿面,她這才意識到,娜斯佳是母親去世後第一個和自己產生交集的烏克蘭人,她不僅在基輔受過高等教育,還是土木工程師……

她是怎麽從烏克蘭的高級工程師搖身一變成了柏林清潔女工的?為什麽沒有護照也要去德國?又如何和大學戀人分別,再嫁給了德國的樓房管理員?【娜斯佳的眼淚】延續了「馬利烏波爾三部曲」前兩部的脈絡,聚焦於一位來德的烏克蘭女性,串聯起無數東歐人在20世紀90年代前後的遭遇,講述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縫隙與時代轉折下,一個人的破碎與一代人的四散流離。